黄昏里的男孩:随着落日走向死亡,跟着人性走向毁灭

黄昏似乎是一个不好的映像,如果它与爱情连接起来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伤感连接起来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死亡相连就是那个男孩朝着落日走去,落日就是人死亡的代名词。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让我们从这个文字里感觉人性的偏执和贫富的不均。

人性的偏执和贫富的不均在文中交替出现,让人们读起来处在那种被现实压抑的紧迫感之中,人想呼吸,却又不敢大口喘气。

有人说:“钱是最平等的东西,只有钱不会嫌弃穷人。”

钱的确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没有思想的人把钱作为了人生的终极奋斗目标。知识分子可能嫌弃你,但钱不会嫌弃你;有人会看不起你,但钱不会;有人会讨厌你,但钱不会;有人不会把他的权利给你,但只要你有了钱,钱就是属于你的……

钱可以为你赢来美貌,钱可以让骚气的女人陪你睡觉,钱可以让你受到万人追捧……可是你就是没有钱。

富人守着自己的财产不管穷人的死活,穷人很难理解富人的生活。

黄昏里的男孩,为了一个苹果向苹果摊的老板乞求多次,老板都没给他。看着一列远行的客车,有个男孩拿着一个苹果,老板追上去捉住男孩,男孩匆忙之中啃了几口,结果就这几口,老板也没让他吃下去。老板捏住了他的喉咙,让他吐出来,直到男孩把口腔吐干了,才放男孩下来。他因男孩偷了他一个苹果,就折断了男孩的中指,然后把他捆绑在柱子上,让他喊:“我是小偷。”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错误,让一个男孩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老板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偏执型人格的体现,老板借助男孩的喊叫引来旁人是不是满足心理感受,旁人的无情,充当看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钱真的是唯一吗?

老板孙富本是美好的三口之家,他有孩子,他有老婆,一年夏天他的孩子被水淹死,老婆跟随剃头匠而去,他的人生从此一落千丈,陪他度日的是一两黄酒,两样小菜,生命终此做了。

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上指责别人,他从来不为别人思考。

放纵恶又去惩罚恶我觉得是对自己的作践,如果在男孩的苦苦乞求下他能够给男孩一个苹果,男孩至于去偷吗,男孩能成为小偷吗?

孙富这样的人往往具有悲剧色彩,而他的悲剧就来源于自身的不辛。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夏天,狗为了追野鸡钻进了别人的家麦田里,别人以为他们家麦田被弄倒就是孩子干的,结果把孩子揍了一顿。

那些本性善良的人是如何变恶的,我想就是被社会逼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喜欢去指责别人,站在权利制高点的人们喜欢去惩罚别人,站在理性制高点的人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总之,有某些能力的人,有某些特权的人不喜欢听别人的辩护,总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全世界都是错的。

如果孙富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他会认为男孩是小偷吗?《山海情》热播的时候,有个镜头就是扒火车,是那些人喜欢冒着生命危险去扒火车吗?不是的,是他们生存不下去了。如果男孩有吃苹果吃,他会去偷吗?他不是说有多想吃那个苹果,而是他因为饥饿失去了理智。

如果孙富不站在权利的制高点,他敢对男孩那样吗?他看着男孩弱小,又没人管,所以对男孩下此恶手。倘若孙富遇到的是一个比他强大的对手他会怎么做?

放下心中的特权,可能会更容易到达乌托邦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