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武士》分析武士的本质身份及阶级困境——被菊塑造的刀

作为黑泽明奠定其大师地位的重要作品,《七武士》散发着浓郁的史诗醇香,找寻“英雄”,保卫家园,纷繁复杂的人物,曲折妙趣的叙事……片长近三个半小时,看完竟仍觉意犹未尽。
但是,历史越是厚重,其坍塌的声响,便越是令人心惊胆战,这雄浑壮丽的旋律,总是被一组阴郁的和弦笼罩,其中潜藏的,是黑泽明对武士精神与武士阶层透彻的思考,哀叹,与缅怀。

| 被“菊”塑造的“刀”

黑泽明于1910年在一个传统武士家庭中诞生,此时日本军国主义蔓延,对武士道进行歪曲扭化,因为“有幸”见证了这一特殊时期武士的衰落,在电影创作中,他对武士形象往往会做出独特的诠释。
追溯武士的诞生:早在平安时代,广义上的“武士”便作为军事力量受地方领主统领,江户时期,吸收儒家与佛教思想,结合日本传统的神道教,武士思想正式成型——由始至终,武士都是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 被诞生 』,被塑造出的一种形象,武士这把『 刀 』,一直都是为了守护『 菊 』存在的,而这,也正是武士道精神中『 绝对忠义 』等不合理思想的真正缘由。
因为《菊与刀》这本研究日本社会与文化的专著,菊(统治阶级与幕府)与刀(武士)的比喻日渐深入人心,但实际上,此书是由一位不懂日语,从未在日本生活过的美国人类学家通过采访美国的日本移民,阅读二手文献写成,其中存在大量想当然的臆测,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所代表的,是另一种对日本社会,对武士阶层的意淫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便对被泥塑出的理想武士形象进行了解构,武士金泽武弘并没有高超的武艺,最终与强盗“决斗”的场面,也如同两个毛头小孩打闹般笨拙,滑稽。但这也许才是历史中真正的武士形象,祛魅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武士也是人,贪婪,恐惧,普普通通的人。
想象中威武而神秘武士并不存在,他们不过是一直作为『 工具人 』而活,但所谓武士,毕竟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其中自然也不乏真正的人杰、剑术与武术大师,祛魅并不是祛除,不能否认的是,优秀的武士,确实有独特的能耐与魅力。
而在《七武士》当中,黑泽明便以某种方式为武士“正名”了,七位武士,分别代表着七种武士精神:勘兵卫——领袖精神,七郎次——忠信仁义,五郎兵卫——睿智,胜次郎——执著希望,久藏——武功武艺,菊千代——正义感,平八——乐观诙谐,他们不是眼冒激光,上天入地的漫威超级英雄,片中也并未渲染其如何以一敌百,他们不过依靠团队合作,最终消灭山贼,造福一方百姓,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不过,黑泽明终究是黑泽明,他的思想是深邃的,凡是稍微细心注意其中的视听语言与剧情架构的观众都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莱坞式『 英雄之旅 』故事。

| 武士与农民阶层的对立

作为统治阶级的一把“刀”,武士阶层与农民阶层一直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他们本身并无多少财产,就像中国分封制下的『 士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到了士这一阶层,基本上没啥可以分封了,比士更糟糕的是,日本武士甚至都算不上统治阶层,他们更不可能接受分封,只得听命于统治阶级。
上有一个需要绝对忠诚的老大哥,下是对自己恨之入骨,一有机会便会报复的农民阶层,这便是武士的真实处境。电影《七武士》的一个关键情节,便是七位武士来到村庄,菊千代组织农民把家中藏的武器都搬出来,带到各位武士面前的场景。见到这些闪闪发亮的盔甲和矛箭,其余六人都眉头紧皱,死死盯着将武器抬进茅草屋的农民,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武器,都是农民杀死落荒武士得来的。
在死一样的沉默中,菊千代终于坐不住了,蹭的一下跳起来,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把农民当作是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是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贮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间深谷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撒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撒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不要笑死我。”
话锋一转,他继续骂到:“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稻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该死!”
菊千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出身农民,在山贼的入侵中全家被杀,而后因为打架厉害,伪造出自己的武士身份,由他来揭示片中最底层的社会冲突最合适不过,他的突然爆发,让武士们意识到农民的处境,也看清了自己的所处的武士阶层并非是什么值得尊敬的善类,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 众生皆苦,众生皆恶 』
但是,武士始终是凌驾于农民之上的,影片前部分中,农民们四处求寻武士,因为一个流浪汉在客栈内端着米饭愤怒的向勘兵卫说明情况,农民们把白米饭给武士吃,自己只能吃稗子(田里长得像水稻的杂草),最终说服了勘兵卫,他接过米饭,表示“我不会白吃这些饭”。
此时,画面呈现出一个极其诡异的构图:勘兵卫端着的一碗米饭作为前景,后景为三个农民,在透视效应的作用下,一碗米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比三个农民还多——其寓意很明显,农民地位低下,永远处于『 供奉 』的境地。但是同时,黑泽明也进行了一个高超的辩证法演绎,因为一碗饭就答应帮助农民的武士,在此刻也显得无比落寞。
武士们在村庄内集结,经历过一番苦斗,决战前夜,年轻的武士胜四郎和村里相好一位名为志乃的姑娘发生了关系,当这件事被志乃的父亲发现后,农民和武士的阶级鸿沟再次出现,所有的武士与村民都来围观,此时,画面呈现出『 分散视点 』的调度方式,胜四郎和志乃处于画面底部,村民和武士往画面左右与上方离开,最终只留下两人。
在特殊的时期,两人的感情也不能被认可,正如志乃的父亲所说:“农民女儿与武士怎可结合?”阶级之间的裂痕是永远无法磨平的,最终,他们也得各走各的路。
仗终于打完了,农民们载歌载舞,影片开头,是一场丰收,影片结束,是一场播种,象征着农民生生不息的田园生活,而此刻,仅剩下的三名武士立于死去的武士墓前,坟头在高高的土坡上,位于画面上方,三名武士站在画面下方,伴随着田野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声音,气氛反显得更为压抑。
这时,勘兵卫说到:“这也是一场败仗吧”,多年的好友七郎次感到不解,勘兵卫回答到:“我是说,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农民最终获得自己的安逸的生活,四位武士命丧黄泉,剩下三位继续流浪,这对武士来说,是极其悲剧性的结局。

| 对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种理解

每年的三月底至四月底,是日本樱花盛开的日子,但与其他花不同,樱花之美,其落更胜,赏樱花,主要是赏樱落,芬芳粉白的樱花随风飘散,洒落于尘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凋零才是最终宿命。
而这,也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境界所在,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的巅峰理想,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最后毫无留念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一生所求,不过是这样的一个荣誉。如TGA2019最佳年度游戏《只狼:影逝二度》中那面大旗上所书,正所谓『 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走上战场,便做好赴死的准备,全力以赴,战死即是荣耀,苟活是最大的屈辱(原句出自诸葛亮《将苑·将材》)。
武士道中独特的自杀文化,便源自于此,如果已经尽力,但还是未能成功败敌,便不懈活于世上,此刻,唯有死亡能带来荣耀:全力燃烧,然后像樱花一样,坦然的,毫无留念的凋零——“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一个武士真正在成就自己的时刻就是死亡的那一瞬间,因此真正的武士时刻准备着寻找死的瞬间、死的圆满。
但是,伴随着传统社会的消逝,以及二战中日本的战败,武士道精神逐步边缘化,武士这把被“菊”握在手里的“刀”,理所当然随着“菊”的改变而改变,直至消失,只留下曾经存在的线索,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理想诠释。
作为一个『 被诞生 』的阶层,武士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落寞,即使是其追求的所谓武士道精神,也在《七武士》中被消解得支离破碎,正如勘兵卫那句“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不管是为统治阶层还是为农民打仗,胜败都是别人的,最终无论生死,其实都是虚无。
不过,历史上每个阶层,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被迫性”,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最终不得不面对死亡,生命在本质上也并没有价值,而决定这一生是否有意义的,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把过程,把反抗本身,当做人生之追寻,驱策自己勇往直前。
武士到最终会发现,一切都是虚无,世间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到最后也会发现人生的虚无本质,但只要你给自己架构了足够的意义建筑,你便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虽然这一切都是一个悲剧,但却是摄人心魄的。
也许,这才是武士道精神真正的遗产:人生本苦,但你要设法将自己嵌入到一个意义当中,活得悲壮,活得威武,只有这样,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自己枉活一生。
参考文献:
[1]傅雨箫.《七武士》:浊流中的清流[J].书城,2018(06):121-128.
[1]张晓风.《七武士》中“武士阶级”的影视语言呈现[J].视听,2017(07):87-88.
[1]邹家可.從《羅生門》到《七武士》——黑澤明鏡像中的菊與刀[J].电视指南,2017(07):25-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