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个古镇 有罕见明代“江南第一柱” 还是千古名剧《牡丹亭》首演地
江西抚州,自隋朝建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包括“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出自这里,堪称著名的“才子之乡”和“文化之邦”。然而抚州也有很多小众、隐秘的古镇古村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棠阴古镇就是其中一个。
棠阴古镇,原名陂坪,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城东部的宜水河畔,距县城14千米。古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周青山环抱,碧水环绕,桥塔相映成趣,镇内古宅鳞次栉比,祠堂各具特色,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江南水乡风光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时期,四川节度使吴氏轩的后裔吴竦(song),曾游览到陂坪,见此地风光秀丽,于是在宋天圣九年(1031年) 携夫人来此定居,并亲手在村南栽种了一棵甘棠树。数年后,这棵甘棠树茂然成荫,吴氏家族也兴旺发达,后人于是取“甘棠茂荫”之意,改陂坪为棠阴。
夏布,由苎麻纤维织成,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主要产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多用来做蚊帐或夏季服装。由于棠阴古镇地势平坦,流经此处的宜河水流速平缓,水质又好,因此每年端午节后,沿河两岸16华里的卵石滩就成为漂白夏布的最佳场所。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兴盛的工商业,让棠阴古镇在明万历年间成为江南最负盛名的夏布生产、经营集镇之一。据记载,当时这里所产的夏布质量全省居一,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被国外客商评价为“棠阴夏布胜杭纺”。
在最鼎盛的清乾隆年间,古镇有近二百家加工夏布的作坊,满街都是夏布行,夏布年产量达40余万匹,时称“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三万六千烟火,九岭十三巷,人口十万众”,故有 “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
兴盛的工商业,造就了棠阴古镇一大批富商巨贾,也为古镇遗留下了近100处极其珍贵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罗家大院、官帽厅民居为杰出代表,被中外建筑学者誉为“明清建筑史的缩影”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棠阴古镇主要聚居着吴氏、罗氏和符氏三大家族,其中以吴氏家族最为显达。初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八府君祠,是吴氏后裔经商夏布发迹后为祭祖而兴建,现仅存厅堂和后轩。值得一提的是,厅堂内的柱子不是石柱,而是用巨树的树干制成,周长达到246CM,号称“江南第一柱”。
辉煌的夏布盛世,形成了棠阴古镇繁荣的文化特色。“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就是在400多年前的八府君祠戏台排练和首演。该剧为《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因“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