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都的魂魄

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水走过的地方是生命成长的地方,也是文明生长的地方。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文明的繁荣,都离不开“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文明;没有印度河的恒河就没有古印度文明;没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就没有苏美尔文明;没有爱琴海就没有古希腊文明;没有长江、黄河,也就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图据微彭山

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岷江哺育了古老的蜀地文明与蜀地文化。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文明和文化的源泉。也正是因为成都自古河流纵横、水域众多,因此,这个城市形成了独有的历史文化性格。

追溯成都的历史,成都平原因水而生,成都城市则是因水而兴。从公元前311年建城起,成都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城外的岷江、沱江蜿蜒流过,城内沟渠纵横,水网密布。

成都最初修建城墙使用的方法是就地取土,因此,挖土留下的洼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秦汉时期,成都城北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等等;隋唐时更是有空前辽阔的摩诃池,秀美的江渎池等等。古往今来的这些水域滋养着成都这座延续两千多年的水城,让这座城市无比富庶。

当年,秦朝人正是看准了水对于成都的重要性,所以派遣了“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担任蜀守,修建了惠泽古今的都江堰。从此,水孕育着丰饶的天府之国,秦国也凭借成都这个战略后方,开启了扫合六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水除了使成都物产丰富之外,也把成都塑造成了一个文化之都。古蜀文明在这里兴起,古代文化在这里繁荣。其中,蜀锦就是蜀文化的集大成之一,成都的江河因为蜀锦而得名为锦江。

成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古蜀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蚕丝的用途,经过后人不懈的探索,到了秦汉时期,名为蜀锦的丝织品誉满海内外。然而,蜀锦的华美离不开来自岷山雪水的漂濯。《益州志》里记载:“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这里面道出了蜀锦与水的关系。华美的蜀锦,不仅风靡华夏,在湖北的云梦、长沙的马王堆、新疆的吐鲁番等地都曾有出土;而且还通过南北丝路远销到南亚、中亚、东亚和欧洲。朝鲜半岛和东瀛列岛都曾有成都的蜀锦出土,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龙寺至今还收藏着唐代的蜀锦。

水促进了技术的发达。浩浩荡荡的江河,既沟通了成都与外界的联系,也形成了造船业发展的空间。从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的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和新津出土石棺上的战船图看,先秦时成都江河上已经游弋着很多高大的战船,可见当时造船技术的发达。

水促进了古代成都造纸业的兴旺。隋唐时期,成都浣花溪畔纸坊林立,所产的麻纸被指定为朝廷用纸,被用于皇家藏书,皇帝诏令。著名唐代女诗人薛涛还在原有的造纸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色彩鲜艳,极富情趣的“薛涛笺”。元慎专门在“薛涛笺”纸上写了《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意思是唯有锦江这样的好水,才能滋养出卓文君、薛涛这样的才女。

发达的造纸术又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成都出土的《龙池坊汴家印本陀罗尼经咒》,敦煌出土的《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金刚经》残本,都是公元9世纪的成都印刷品。而印刷术的发展又带来了另一项进步,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在成都。

水还创造了成都的白酒历史。粮是酒的骨肉,水是酒的血液,成都坐拥富饶的平原和透彻的岷江雪水。因此在锦江边诞生的水井坊白酒历史悠久,醇香四溢,是中国大曲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水还滋养了成都人的性格:开朗、自尊、豪爽、活泼、幽默。成都人从不墨守成规,散淡之中不乏智慧与创新,悠闲之下不失进取和辛劳,成都人还有包容天下的胸怀,从不排外,难怪有人会说,来了成都就不想走。

水养育了文化,也养育了文化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与水相伴,与水为邻,从而留下了美不胜收的锦绣文章。仅以唐宋为例,写过成都之水的著名诗人就有李白、杜甫、张籍、刘禹锡、岑参、薛涛、韦庄、陆游、范成大等。其中杜甫与蜀水最密切,他于安史之乱后来成都,定居浣花溪。家在水中央,出门就见水。在他写成都的257首诗歌中,与水相关的就达150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名句生动描绘了成都开窗见山、推门见船的景象。如今,天气晴好时,依旧可以从成都开窗眺望雪山,推开门,虽然已经看不见船只,但锦江依然静静的穿城而过,守护着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诗人对水的讴歌,把成都的水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水做的成都秀美而瑰丽,水,就是成都的魂!如今,那些浓缩着成都江河水文化的遗迹已融入了历史的星空,惟有尚存的百花潭、合江亭、望江楼以及众多与水有关的街名,仿佛依旧在述说这座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