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24】杨乃华||萧红故居行(散文)
主编:非 鱼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这天,我和几位老友乘车前往哈尔滨市呼兰区,参观座落在这里的萧红故居。
萧红(1911——1942),是20世纪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影响之深,震撼之大,已成定论。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用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给祖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珍品。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去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些作品在中外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42年,她在香港一所医院里病故,年仅31岁。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原黑龙江省呼兰县)南二道街204号,距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人文风景旅游区。始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满族北方民居,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就是萧红的出生地。此故居于1986年6月11日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逐渐修复与完善,在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厚爱与支持下,又建成了“萧红纪念馆”。
前些年,我曾两次来过这里,这次我想不会太激动,可当我踏上这块土地时,心情比前两次还激动。
我们来到故居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萧红故居”四个大字,走进院内,那座两米高的汉白玉萧红全身塑像,格外引人注目。房后便是一个近两千平方米、在《呼兰河传》中被萧红称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园”。
按照《呼兰河传》书中所写,一进门,中间应该是个厨房间,但没有了,现已成了过道。往左拐,就是萧红和外祖父母住的房间,屋子很小,占据屋子三分之一的是个土炕,多年来虽然屋子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个炕经过几次修复还是原样。据书中记载,幼年的萧红就是在这个炕上跟外祖父牙牙学诗背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萧红那稚声稚气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缭绕。看眼前,物在人故,倒使我心里的一丝悲伤油然而生。
故居分东西两院。我们来到东院,这里有5间正房,东屋两间是萧红出生时和父母居住的屋舍,屋内摆设着萧红小时候曾用过的梳妆台、小饭桌、躺箱等物品。迎门堂屋中间摆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沙盘模型。西屋两间墙上挂着中外名人的题词及来故居参观的照片。
从东院又到西院。这里有22个房间,是当年租给房户使用的。这些租房用户都是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萧红也是因为观察了这些租户的生活,才积累下了丰富的文学素材。现在这些房间根据当时租户的实际生活,放置一些陈设,让游客更加了解那个年代北方的生活状态。
最后,我们来到萧红纪念馆参观。这个展馆于2011年6月6日萧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地下地上两层展区。展馆内运用声、光、电等综合现代化手段,生动立体地展现了萧红暂短而传奇的一生。展览内容共分三个部分:
“呼兰河畔”,主要介绍萧红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一些活动等。
“漂泊岁月”,主要讲述萧红离家出走后,辗转国内外各地艰难困苦的岁月,以及她的情感经历和得到鲁迅等一些名人的帮助等。
“书香恒久”,主要展示萧红近10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以及发表的一些作品等。
看了这些内容和实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全面了解了萧红坎坷奋斗的一生,也为黑土地上有这样一位“30年代的文学洛神”感到自豪和骄傲。正如展览内容的结束语所说:“萧红汲取故乡丰富的精神给养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原生态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为中外读者了解黑龙江近现代风物、习俗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态提供了独特的版本,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黑土地永恒的精神文化遗产。”
尽管萧红出生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但她不畏严寒,敢于与命运抗争,短短的31个春秋,给后人留下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和萧红精神,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鼓舞着我们奋斗前行!
迎着夕阳的晚霞,我们踏上回归的路程。在呼兰河桥头,大家纷纷下车拍照留念,只觉得呼兰的水更清,山更翠,人更美……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杨乃华,男,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53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部队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北国文学社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其中有散文、小说、诗歌、随笔、评论、杂文、论文等。退休后,曾在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任编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