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晨思夜想022——为什么你的学习没有进步?看看这位老人的学习吧

他,是我的老师。其实是因为我确实佩服、羡慕、敬仰他,在他没有明确允诺的情况下,我强行认他为师的。

而且,真正认师学习的不是某门技艺,而是做人,虽然最初因书法而结识。

杂事缠身,好久没有到老师那儿去了,想,这个小长假无论如何都要去倾听一下老师的教诲!

九点半钟坐下,我们聊书法、学业、做事、为人。

我的目光落在老师书案上的一个白色的箫管上,老师告诉我,这是三D打印的。我不禁惊讶,老师这个年龄竟然对如此先进技术如此熟悉且能运用,真是不简单!

他告诉我,这不是箫,是龠。这是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距今已九千多年的“贾湖骨龠”的原型复制打印的。说着老师拿起这支短短的龠,横斜着放在嘴边,一曲悠扬粗朴亮丽的乐声漫步在斗室之内,那声音瞬间把我们沉浸在了寂静苍寥中泛着活泼、单调真纯中透着激情的远古时代里。

一曲过后,他给我讲述上海师范大学的刘正国教授研究骨龠的成果,并拿出刘正国教授的专著《中国古龠考论》,并由此而讲到黄钟大吕等音律是如何生成演变的。同时,老师拿出他自制的各种各样的箫,借此来讲解。有水管(建筑用水管)箫、铜管箫、钢管箫、竹管箫;有长一米半的手杖箫、有短几寸的微型箫,琳琅满目。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让我不禁感慨: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箫的呢!

他笑了笑:退休后。

他说退休后看到一个同事练习吹箫,约他一起练;他说,不会啊!那位同事说,学呗!

从此,我的老师就开始了学吹箫、学制造箫。

他是怎样学的呢?

老师拿出了一本精致的笔记本。

翻开这本笔记,我震惊了!老师是真正的学习者,而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才能成长为学者!

我说,真正的学习者,是相对于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的,因为,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假学习者。

且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老人家的学习笔记吧。

一、学习是自我的雕琢而非老师的灌输

我们来看看我老师的学习吧。

这一张张图表,一个个方案的对比,一组组精确的数字,这是在学音乐吗?这是在学吹箫吗?

是的,这就是在学吹箫。

通其根本方能游刃有余,解其原理才能变化万端任意挥洒。因此,老师能以水管、钢管、铜管为箫,这千般变化全是由这深层的功夫作支撑。这功夫从哪儿来?从自我学习中来,它绝不来自教师的教授。从老师的笔记里,我深刻地体悟到,学习必须经由自我雕琢的过程,谁想跨越这个过程,谁就得不到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我们现在的教育远不如私塾时期,这种说法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私塾时期至少有学生大量的自学时空,老师的灌是在学生完全自学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先背书再讲书,虽然,其法刻板了些,但至少还保留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的过程,可是,现在的课堂被老师完全占有,现在的授课,是老师定好的环节与步骤,甚至以分钟为单位,直接切割学生的思维,其实质是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空。于是学生养成了不动手脚不动脑,很享受被灌的感受——很多人不会思考了。这就是现实。

二、学习是实践的总结而非知识的记忆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图表、数据,并不是从相关书籍上抄写下来的,而是老师阅读了相关知识后,亲自实践,把实践后的心得、数据记下来的。

当下,不论是教者还是学者,大都采取记忆的方式来学习,概念从没有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成一遍过,语言文字从未有若出己之心己之口的感受,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他人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待,把知识当做一种客观的固定的结果记取。这样的学习基本是假学习,因为,他未让学习内容在他的认识体系中诞生与成长

我们来看他老人家的学习,请看“箫的吹口调整”,这两幅图示,每一条经验总结,都是反复实践操作后的结果。这叫学习,他经过不断地试错,慢慢找到最佳途径。这样的学习是以学习者的探求为主要学习方式展开的,其学习经过是一个自我掌控的复杂过程,其学习结果是形成了多次学习的最优方案。这样的学习不会轻易忘记,因为,这些学习成果就是自身认知体验学习的组成部分。

三、学习必须与书本碰撞而非做奴隶

我翻阅过程中发现有的两面全写满了,而有的留下一页空白,问老师告诉我,他的参阅许多资料,把一引起资料抄写在左边,而对这些资料进行反思、验证,得到的结论则写在右边,那些空白的地方,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碰撞的结果,留待下面补记。

这是怎样的学习者啊,他虽然是年过半百后才接触箫,可是,他始终是在用自己的眼光、感受、认识来检验书本的正确性、准确性、深刻性。老师告诉我,一个专门制箫的师傅,做的箫总是音不准,找他来探讨,他只是用刻刀在每个孔上稍微动了动,音准就完全规范了,对方感到很神奇。其实,我并不觉得神奇,只要看看老师手记上那些精确到零点几厘米的数据,就不难明白,老师是用他特有的学习成果修正了那一点点的,而正是这一点点,才是他超越于大众制箫者的地方。

可惜的是,许多中学生大都做了书本、学习的奴隶,脑子里从未有反思这概念。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不那么急,不那么盲目,不那么浅尝辄止,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三更灯火五更鸡,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

从老师家出来,我一直在问,芸芸众生,为什么没有老师的智慧呢!

其实,古人早就作了回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几个人可以抛开利而专注于学习呢!可是,我们的民族、国家、事业确实需要会学习的人呢?钱学森之问究竟什么时候才敢给以正面回答呢?

也许能从他——华建中恩师的身上找到一些答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