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辩伪和鉴藏
中国人好玉,是骨子里的。
如今,今人好古,大多是投资的心态为多,其实,更该参透其背后的古文化,欣赏其古美术,和古物好好的交流,鉴古知今,以史为鉴,自然,古物会寻你,看懂了它、理解了它、珍视了它,辨伪就没那么难,古物也没那么远了,反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可在未达到之前,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却是望尘莫及的,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沉淀,需要机缘……
说到鉴古,鉴赏古玉,首先要明确的,是看似简单的“古玉”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古玉,
其出自古代匠师之手,非现在的世俗工匠可比,其代表古人当时的物质文明发达程度,非现在所谓的奢华可比其反应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皇宫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非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刻可比。其玉质、雕工、沁色、神韵……本身就是无可复制的古文化遗产,非现代世俗观点可任意揣测的。
以后的系列专题,就玉质本身、器型、纹饰、雕工、沁色、神韵,会分别从技术角度作阐述,这里不再复述了,请关注以后的更新,但仍然需明白古玉鉴赏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非单一哪一方面能单独存在的,本文是就综合方面的问题做一些详细的说明。
先说说鉴定吧,鉴定是一个很辩证的过程,需要反复钻研、学习,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对于收藏,这也意味着你需要有勇气承认犯过的错误,接受教过的学费走过的弯路,否则执迷不悟,心偏了,不干净了,那么永远玩不好。
古玉是非常有灵性的,人品和眼力兼具,好物件才会说话,才会寻你。真心喜爱是前提,如玉一般谦虚、内敛、有韧性,才看得懂玉、玩的好玉,自古君子好玉,无故玉不离身,除了把玩,以玉警身很重要。
经常有朋友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找专家长眼,找在行的朋友鉴物,但这些的前提必须建立在自己身上。凡事都是一个道理,先把自己立住,找专家咨询,但不依赖,现在的专家,也不想过多评价,手上没有藏品,但敢说话,这是他们的共性,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任何人说得话,辩证的去听,有选择的去听。看书但不生搬硬套。书的品质,现在参差不齐,如刚接触古玉,不建议看文字性、研究性的,先不说其准确性,很多观点有待商权,需要有一定基础和眼力,已经有自己判断的朋友,可以有选择的看,自悟自省,结合实践,不断扩大知识面和标本品种。盲目拜师也是个误区,若师之路是走了偏道,徒便更不用说了。自己脚踏实地走出的收藏之路,没有捷径,不贪小漏,心态平稳,认真钻研、辩证分析,最终,时间会检验一切,不管是藏品还是你也才经得起考验,不管任何人,一句话,也就没那么容易拨动你的心弦,鉴物先立己。
很多时候,特别是提到神韵,经常会与感觉和悟性一起说,悟性,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术业有专攻,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有好的学习心态和收藏心态,也才能开悟。
有朋友经常问,真的有那么多古玉吗,只说一句,其实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最好时机,不想过多去说什么物件门道,有这功夫,还是该多研究物件本身,练好眼力,自然能看见好物件,好物件自然会说话,你自然能去伪存真,弃俗留精。
很多时候,朋友经常抱怨,收藏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其实,不然,各地的博物馆,馆藏的珍物图片,图书集,都是很好的研习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实践,才会少走弯路。
其实对于物件本身,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一定要灵活、辩证的看待收藏鉴赏。
鉴藏古玉是个非常好的爱好,修身养性,这才是收藏的本源和出发点,过眼如过手,过手如拥有,真正看懂了、欣赏了它们,了解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物件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切忌不可贪,不可心态不纯,只是为了投资或所谓的风雅,收藏量力而行,更多的关注点应该在古美术、古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