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邱楼史话之碧云寺庙会
邱楼史话之
碧云寺庙会
文/邱德龙
清康熙五年碧云寺建成,当时凡建有寺庙且村庄有一定規模和影响的都以兴办庙会为荣。尤其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或有一定背景和影响力的乡绅名流多领头鼓动、捐款、筹资,根据多方考虑,大多选在冬春农闲时候逢会。
邱楼庙会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
庙会的前三天,来自周边集镇的商家摊贩早早的到邱楼托親奔友选占适合自已经营的最佳场地,意欲赚个钵尖兜满;请来的地方戏班忙着选择场地,找大车(俗称牛车,一般用牛马作为牵引拉动)搭建舞台,扮装亮嗓,准备一展才艺;丟包打彩球的一般选择宅前屋后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去处摆架设摊……
庙会的这一天,那个热闹场面让你无法用语言形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是早早的吃饭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上路。小媳妇描眉画眼,穿着新衣服羞答答地跟随在小丈夫身后;大姑娘打扮的花枝招展逗心上人开心;小伙子精心挑选时尚得体的服装,吸引年轻姑娘的眼球;子女们用推车推着老人到庙会听大戏;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到处乱窜看稀奇.......
这一天,邱楼及其周边村庄家家贵客盈门,高朋满座,鸡鸭鱼肉,美酒佳肴。就像盛大节日,欢声笑语不停。
不愿打扰亲朋的年轻人,这可是朋友聚会的好机会,小吃摊,小饭铺,小酒馆,包子棚,卤菜店……凡是能坐场的更是人满为欢一桌难求。大把的银子入帐,把个小老板喜的合不拢咀,不住的高声吆喝: 酒到了,菜到了,前客让后客……
大戏开锣,一般都在庙会的前一天,俗有庙会三天戏之说,所以庙会头天戏班就鸣锣开戏了。戏班唱的大多是一些才子佳人,劝人向善,孝敬父母,忠臣良将之类的文戏,这样的戏剧很能适合老年观众居多的听众口味,他(她)们对唱腔听得懂,对一招一式看得懂。戏曲种类基本上是泗州戏,豫剧,淮北梆子,唱腔婉转悠扬,声情并茂,有时唱到苦难之处泪如雨下,惹得感情脆弱的老年人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跟着抹泪。尤其是唱的《风波亭》那场戏,当唱到岳飞被奸相秦桧设毒计害死风波亭时群情激昂,大声咒骂秦桧个坏种不得好死!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记得是解放初期有一次庙会,那时我只有七八岁,力气小,个子矮,别说在后面就是在前面也看不到,于是我就窜到舞台下面的大车廂里昂着头顺着木板的缝隙往上看,你别说还真能看着一点,但听的非常清楚。
商品销售向来是庙会一道亮丽的风景。针织百货,服装布匹,针头线脑,鞋帽绒袜等等等等,应有尽有。大些的商家财大气粗,准备充足,早早的备齐货物,貨足货全且大多占有优越地段,自然引来大批消费者挑捡适合自已的商品,讲价砍价,你多我少,生意兴隆,热闹非凡。摊贩本小货少,只能摆个地摊,且大多都是质量不太好的小物件,小商品。但他们自有绝招妙计,凭着一副三寸不烂之舌,扯着嗓门大声炫耀自已的商品如何物美价廉,实惠耐用。竞也吸引不少大姑娘、小媳妇甚至老太太前去购买针头线脑,顶针木箍之类的小物件。
打拳卖艺,射击斗狗向来是年轻人的专利,一般都安排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即使在偏僻,哪怕是窄巷小院也逃不过他们的追踪。吆喝声,叫好声,叹息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组织者自然有大批的银子进帐,年青人只要玩的热闹,玩的开心,不惜掏钱,要多少给多少。
进庙上香,祈福求财,护佑平安是逛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大的碧云寺院內虔诚的善男信女焚着香烛,作揖磕头,各自默默的许着心愿。年轻的小夫妻祈愿来年生个大胖小子;青年小伙子祈愿找个漂亮贤惠的好媳妇;大姑娘祈愿嫁个识字断字,持家勤劳的白马王子;老太太则祈求子孙平安,阖家幸福。各有各的心愿,各有各的期盼。略显狭小的寺院挤的水泄不通,铜铸的巨大香炉中香烟缭绕。真正是: 善男信女期愿许,缕缕香烟绕碧云。
(本文作者为游集镇邱楼邱德龙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