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晖 俞大庆:老照片藏戏里戏外故事
头戴官帽,耳挂长髯,脸着油彩,眉宇横立,双眼聚焦在一旁,手扶着袖子,仿佛唱词正要脱口而出。在新市古镇陈家潭的摄影展馆里,记者抬头看到了这一张老照片,京剧的艺术魅力穿透历史的重重帷幕,仍然显得那样鲜活。
“这是我的父亲张慧良,当时演的是京剧名段《徐策跑城》里的徐策。”今年已经69岁的张阿根开口介绍,照片摄于1956年,张慧良是父亲的艺名,原名张坤寿。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慧良家里人几乎都会唱京剧,代代相传,更是组织了堂会锦绣堂,专门承办红白喜事、小孩周岁宴、寿宴等,在当时是德清地区算上桐乡十里八乡最大的唱戏班子。
“那时候,要唱戏先得搭凉亭。”张阿根见过堂会精致的凉亭。喜庆的亭子用红木雕刻,四面挂上灯,玻璃上镶栩栩如生的花,“这是可拆卸的,随着班子四处演出,非常漂亮。”四人在这凉亭里自打自唱,就叫做“阳台打唱”。
抗日战争时,戏班子的生意一落千丈。1942年左右,张慧良随着戏班子在湖州唱戏,几乎没有人去看。戏班子穷得揭不开锅,靠着旁边生意稍好一些的绍兴大班把米和素菜抬到京剧团来接济。但不幸的是,张阿根才4岁的姐姐因为没钱看病去世了。
1948年,才2岁的张阿根突发盲肠炎。父亲带着他去湖州福音院,找美国医生看病。医生检查后,通过翻译告诉张慧良:“孩子太小不能开刀。”已经失去女儿的张慧良这次一定要治好儿子,住院治疗花去了好几百元后,张阿根才恢复了健康。
走场唱戏的张慧良是唱戏拆账,知名度高、唱的也是主角,所以拿的钱不少,“一个月也有40多元。”张阿根回忆。但几百元的高昂治疗费还是让张慧良有些发愁,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恐怕就是他唱戏的蟒袍了。
纵使心里万般不舍,但为了儿子,张慧良最终下狠心把与自己影形不离的行头卖给了认识的票友。“因为是吃饭的行头,我父亲很心疼。”张阿根至今想起来,都能体会到父亲当时内心的挣扎。
解放后,张慧良作为票友下海,专职唱戏,是当时新市镇仅有的两位京剧专业演员之一,小有名气。六七岁时,张阿根就经常跟着父亲“跑码头”,几乎跑遍了嘉兴、桐乡和安吉等地的码头,“有时候一场戏结束,我刚睡没多久就要起来跟着大人们划船去赶夜场。”
戏曲改革后,1954年张慧良进入德清县戏曲改进协会,成为会员。有了组织以后,出去唱戏都要先去文教局敲章,开介绍信证明身份。50年代末,张阿根的大伯正在吴江县工艺京剧团工作,就介绍了张慧良也过去,“剧团曾经在上海昆山表演时十分轰动。”而此时,张慧良开始领固定工资,每月有60多元。
张阿根说,父亲会的东西很多,除了京剧,滩簧戏、评弹甚至魔术都是他傍身之技,为的就是可以多跑几个地方,多赚点钱。
张慧良从小就喜欢魔术,还去上海魔术家协会买过道具跟着学。在张阿根的记忆里,父亲曾经一身笔挺西装上台表演魔术,剪断的绳子一抽就还原了,观众们都啧啧称奇。“他的名片上还写着‘新式魔术家’呢。”张阿根说。
曾经有一次,一位外来的魔术家到新市,先到当地的魔术家也就是张慧良家里“拜码头”,称自己的徒弟把家伙什都偷走跑了,找徒弟路过这里想要借点道具摆个摊赚钱。张慧良借了一些道具给他,那位魔术家临走时为了表示感谢,还教授了喷火表演给张慧良。之后,张慧良的表演单里又多了一项绝技。
看着那张老照片,张阿根想起了父亲的许多往事。“我十分想念他。”最后,张阿根把给记者展示过的父亲的会员证、京剧团海报等一一收好,动情地说道。《德清新闻网》20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