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的是米酒,喝的是人生

在乡下,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酿米酒。

以前衡量乡下的媳妇是不是手巧,就是看她家的剁椒是否好吃?米酒酿的是否醇香。

这样子便会受到乡里乡亲的称赞,感觉以前的人们都很单纯。

现在不行啦!现在对女人的要求变得高多啦!

我是觉得不用做这些琐事这是一种阶级跃迁。

很多女人都把精力放到职场上去来,那有时间研究这些。

以前说起母亲的角色,文学作品大多都这么写。

母亲如何如何伟大,给我缝新书包,为我做饭香甜。

现在这么形容就不对了。

现在的母亲不缝新书包了,不做饭的也大有人在,只要家庭结构可以,基本都有保姆,要么就是肯德基和外卖。

你看肯德基和外卖把妈妈都代替了。

以前米酒一般都会在秋收之后把晒好的玉米碾成面做,重阳节的时候就可以酿酒。

为什么专门在这个时间节点,不见得更香。

只是人们总是喜欢在节日里制定一些仪式和风俗,为平淡的日子添几分趣味性,这样子感觉对明天都会有很多的盼头。

我妈以前也喜欢酿酒给我们喝,她一般都会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便挑井水,然后回到家的时候用井水煮好淘米,然后预备好的玉米饭装进木桶蒸熟。

拿一个像汤圆大小的酒曲,在碗边边用手搓搓碎,一边搓一边给我们说,酿酒一点都马虎不得,每个环节做得不好就味道变不好了。

以前我是似懂非懂,喜欢喝酒,可是酿米酒,从来都没有做过,长大了不会好像也是正确的。

不过婚后看到婆婆酿米酒的模样,感觉酿酒不能太过急躁,没有耐心,因为喝出的酒里有仓促的味道,如果不慌不忙的这样米酒喝起来便会有更多的回甘。

现在我们别说挑水,就是家里有水也难学习那种精神了。

米饭熟了舀出来,放着冷却,然后用手工碾碎的酒曲均匀的撒在米饭上面不停的搓揉,均匀的撒开粘在里面,然后放到一个大桶里面铺一层稻草在上面,盖上盖子,静静的放到炉火旁边,等着它发酵。

好的米酒一般一个星期就可以出锅,用一个桶把它装起来,一吃就是一整年。

现在不用做酒,想吃楼下超市就有,可是怎么吃都没有家里做的滋味。

为什么?

说来说去也是因为做法不一样,以前家庭生产都是数量有限,生产量大不容易品质保证。

最重要做的人不是童年吃到的那个人做的。

中国人对食物还算是很有初心,小时候吃到的东西能记忆一辈子。

比如小时候吃到的玉米,总觉得又香又甜香糯可口,现在吃到的玉米总觉得会形容它没有玉米味儿。

玉米到底是什么味道?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由此可见我们无非是保留了对食物的那份初心,觉得以前玉米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某个人做的,所以我们对食物的记忆往往是因为谁做的,这样食物里面才会形象。

说起这些,总想起农村干农活。

很多人形容五谷不勤,不仅说懒惰。

我反而觉得五谷不勤是夸赞人的,想来一个人能够五谷不勤了肯定是不住在农村了。

小时候有个好玩的事情,有个村民特别懒惰,懒到什么地步 ,两口子都不种菜,养猪养牛啥也不干,就是到处打牙祭。

过年还在别人家菜地里面偷白菜。

你问我咋知道,就在我家门口偷。当然不是我家的地。

不过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五谷不勤的人,他也有他的门道。

大冬天,门外几尺厚雪,他还能不畏严寒在冰天雪地的菜园子偷菜,这个精神就很难得。

反正我是做不到,所以我这人才混成这个样子。

现在人家举家搬迁,在外也是风生水起。

最起码没有想村里人当年形容的要一家饿死,人呀都挺狭隘。

这一段我也在学习,学习啥,直播。

你别笑话我,以前看着直播没啥好学习的,就是面对着镜头讲。

前一段我也直播过,傻不拉叽的,说几句没话讲了。

为啥子呀,还不是因为没意思,有人说我白读那么多书,倒不出来有个鬼用。

人家说得也不无道理,现在读大学,越来越没意思了。

早知道当年别心疼钱,去读研究生再读个博士啥的,肯定比现在混得要好点。

可惜了,反正乡下做白日梦又不花钱,怕啥!

只要敢说,谁都是赢家。

有人问我直播是不是风口,这我哪能说呢?难道我说不是就不是啦,我说是就是啦!

我嘴没开光,难得扯。

不过我倒是见了不少农村人搞直播搞成的,现在我也和婆婆搞了个抖音号,名字就叫竹林婆婆,涨粉慢。

有人说风口过了,有人说风口来了。

一般说这些的都是要么给你上课的老师,要么就是自己有点粉丝,还没变现,自己还是苍蝇。

我一直觉得,直播挺不错,它改变人们购物的方式。

你看李佳琪直播,一场下来卖啥啥不剩,你说可怕不可怕。

关键还是得选品,选品不好,都是白搭。

县城有个搞直播卖大闸蟹,挺难的,第一次关系到位的买一买卖空了。

第二次扎手里了,气得吃不上饭。

咋办?

还不是照样得过日子,你说他卖点当地土特产不香吗?

大闸蟹既不是产地,也没法保证售后,说白了就是个中间商,还是3、4、5道贩子,没意思了。

干直播最有力的就是一手原料。

比如你直播卖土豆,就是当地的,新鲜刚挖出来,哪里需要你搞那些有的没的,能最低价在农民手里拿过来,有个仓储就可以开摊位了。

不过有几个人真的能坚持下去,就算再县城也得人脉。

县城才是人脉的终极,处处都是关系,关键时刻你千万别说没关系,没关系就是不认识,办事效率得商量商量。

有个大哥,种了100来亩茶园。

弄得确实不错,打理啥的都挺好。

每次春茶光是工人都得找50来人,老婆带着工人采茶,丈母娘管工人饭,他自己做茶。

挺好的组合,基本茶山都是这种配置,单独请人犯不着,关键一年下来哪有多余的钱再次出去搞那些。

3月,采茶。

请工人好多没来,一打听去了隔壁茶园。

人家采头茶35一斤,他这里,26一斤,乡下人肯定不干。

毕竟大家就是为了二两碎银子活着,不然开学娃娃学费哪里来,家里老太太进医院都没钱煎药。

所以呀!就连在乡下做生意,都得时常变化走动打听,否则哪里都是套路。

一般一个村里的茶园,工人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大家在采茶初期都是商量,价格上出入不大。

不过出入再不大,都是钱,哪怕就只高一块钱,别人一天都要多挣一碗面钱,不愿意也正常。

主要还是看人品,乡下人你别看光是挣钱不能满足。

还得高兴,管饭还得过得去。

他丈母娘为了节约,做饭不够,炒菜不够时常有,久而久之就让大家寒心了。

一天在茶园干活,吃的是力气饭,你不花心思做,别人吃不饱。

油水少一点,你说分量足一点也行呀!

很多人吃完一到下午4点过饿得嗷嗷的。

农村人干活一般会带孩子一起去,放家里没人看,熊孩子能把家里拆了。

不带去不行,带去孩子也吃不饱。

到了下午乡下有车路过卖零食水果的,必买,不买饿得慌。

在乡下,只要干活了把钱花了,无论花了多少,一天就白干似的,心里不踏实。

不然说农村人朴实呢?

大哥啥也不知道,只是说最近采茶量上不来,采茶质量也上不来。

要的是独芽,拿回去摊晾就是有问题。

找不出原因,他媳妇儿每天早上把工人吼一遍。

“让你们好好采,今儿不合格的我直接不收,说了这批货只要独芽,只要独芽,搞得这都是怎么回事嘛!”

难,我就去看一天,就觉得受不了这种方式,难怪工人得走。

1:每天像老爷一样,处处管着,吃饭慢了要追。

2:爱碎碎念,有点风吹草动就比赛声音大。

3:抠门,没有让老百姓占着便宜。

4:吃不饱

撇开其他不说,吃不饱这条就不行了,这什么年代了,多少人都是为了吃口饱饭,没啥好想的。

听隔壁村的大娘说:“隔壁那家茶厂老板厚道,吃得不错,好茶做出来,还先给工人泡着喝,完了每个人包2斤。”

吃得好不好不知道,包两斤茶叶大家都高兴了。

毕竟靠着工人才能活下来,采茶时间比这边早人家也愿意。

因为那两斤茶是需要他们自己采摘回来炒,不算在工钱中,老板这个格局不一样呀。

茶叶在山上就啥也不是,只有回家来才是钱。

所以呢?

花钱精力,茶叶采回来了,工人也乐呵乐呵的。

还说明年还要来,这就是格局。

今年春茶完了,夏茶秋茶都没做。

听村主任说养牛去了,你说说找谁说理去呀!

农村创业还得靠人工,贵州这种咔咔,一时半会儿变化不了。

眼见修了新高速,还不是不知道工期啥时候结束。

等到高速通了,粉丝来找我玩,就是直接下遵义机场,一个车到乡下高速出口不过30分钟左右。

到时候我家门口的山山水水,茶园柚子园,管够。

特别说明:

1:文章不纪实,我不一定是我,你也不一定是你,别对号入座。

2:最近想写点小故事,看完喜欢可以打赏,多少无所谓,让我看到你来过,也爱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