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那年县北谢孩子跟花学生结婚之后
——灵璧女人名字三天的急遽变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灵璧县王集区,新婚三天的谢银铃由丈夫花为魁陪同回娘家(当地叫回门)。
一进娘家院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没到锅屋门口,就听到嫂子“大火!大火”的吆喝声。银铃把手中的物件往丈夫手里一塞,说:“你先上堂屋坐坐。”就一头扎进锅屋。只见母亲正在灶前大把大把往灶膛里拥柴火,嫂子一手拿勺儿、一手持锅铲,正满脸汗水地忙碌着。满屋里弥漫着腾腾水汽。“嫂子,我干什么?”银铃话刚落音,嫂子扭过头来,满脸带笑地说:“老花儿呀,今天你可是我们家的贵客,咋能让你伸手!”见银铃忙着卷袖子,赶忙扔下手中的铲勺,直把银铃推出锅屋,说:“你还是陪花学生说私房话去吧。”
银铃一路走,一路纳闷着:丈夫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咋就变成了“学生”?更纳闷的是自己的名字这三天来的急遽变化。三天前,大家都叫自己“老碰儿”,到了婆家,名字就变成了“谢孩子”,今天回娘家,名字咋又成了“老花儿”?
不要说谢银铃不解,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和灵璧以外的外地人都会如坠五里雾中。告诉大家,这就是当时我们灵璧的民俗。要想了解,请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称女婿为“学生”,这是当时的普遍称呼,肯定是为了长女婿面子给的美称。可是我觉得这恐怕是个误称,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学士”。因为旧社会普遍称有学问的人为学士,这才是真正的美称。老百姓可能不知学士为何物,而学生则比较熟悉,二者的读音又相近,因而造成了误读。这是我的推断。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
再说女孩的名字。旧社会我们这里的孩子生下来,照例都要起名字,那叫乳名,俗语叫小名。俗话说,三天不起名,到老糊涂虫。有学问的人家名字比较讲究,老百姓则比较随便。那时重男轻女,因此对男孩的名字比较重视。又因为医疗条件差,婴儿成活率很低,穷人更甚。为了孩子好养活,男孩的名字越脏越好,什么“马蛋”、“狗屎”、“茅厕”、“粪坑”……不一而足。而女孩则是“大丫”、“二丫”、“大妮”、“二妮”的随便叫。男孩到了上学的的年龄,则要起个学名,俗语叫大名。穷人的孩子即使不上学,也要请有学问的人起个学名。
女孩不上学自然混不上学名。而孩子渐渐大了,叫乳名显然也不合适了,于是便有了一个共有的名字:老碰儿。这个“碰”字一儿化,显得很可爱。一旦叫上了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女孩进入了待嫁的年龄。俗语说,老碰儿,老碰儿,碰人锅门不能动。意思碰到合适的人家,那就是你一辈子的去处了。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好多女孩也为自己取了英、华、莲、铃等响亮动听的名字,可是绝少叫得开。本文的女主人就是这种情况。
出嫁之日,就是老碰儿结束之时。从此,女人在娘家的名字就变成老x儿,这个x,就是婆家的姓。无论什么姓,都要儿化。这一儿化,叫起来,特别亲切。在婆家的名字则还要经过几轮变化。刚嫁过去,叫x孩子。这个x,是娘家的姓。这个名字的寿数一般不长。生了孩子,则会迅速变成xx妈。这个xx,是孩子的名字。再后来,又会变成xx奶奶,这个xx,是孙子的名字。最后,在墓碑(如果能混上墓碑的话)上则会隆重地变成xx氏。前面的x是婆家的姓,后面的x是娘家的姓。
年轻妇女和姑娘们,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