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满为患

我从天宁桥下投宿的酒店两次打车去天安门,一次花了近20元,一次花了50多元。为什么两次打车的费用出入如此之大?不是的士司机跟我玩心眼——绕远之类,而是因为后一次打车不幸遇上了堵车,在整个行程中,多数时间出租车与蜗牛一般爬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出租车所走的宣武门大街,我注意到这条道路绝大多数路段,路面的宽度相当惊人,机动车道在4上4下以上,并且边上还有辅道。在十字路口,也未见有多少行人乱闯红灯影响机动车的正常通行。那么,影响出租车速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道路上的机动车实在是太多了——放眼望去,根本不像道路而更像是偌大的停车场,机动车遍地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租车又怎可能放开跑?当然,之所以如此拥堵,不能不说的是,这样的情况或许与我第二次打车恰逢早上上班的高峰时段也有关。
但无论如何,北京的机动车实在是太多了:在路上,出租车很难放开跑,频频遭遇堵车是一个方面;在路边乃至人行道上,无数就地停放的私家车同样是证明。就是往两边的胡同里去,稍有一片开阔的地方,都被利用来停车也是证明。
被堵在路上,作为打车的心里有些憋屈是正常的,因为这让我付出了双倍以上的费用,还耽搁了不少时间。但这远不是让人憋屈的全部原因:当出租车被堵在路上的时候,发动机是开着的,常常处于所谓“怠速”状态。而专家告诉我们,处于“怠速”状态的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是正常行驶时的数倍。也就是说,如此这般,浪费了资源,加重了环境污染,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对于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损害。
在全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或者十分严重的城市中,主要污染源不尽相同,而汽车尾气则是北京市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对汽车总量进行控制以减少尾气排放,无疑是提高北京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过去这些年,北京市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委实也很不少。比如说此前就曾经听说通过“摇号”的方式,控制小车新增加的速度。到了北京,在街头公交车车身上,又看到了这样一些宣传语:“绿色出行,选择公交”、“每周少开一天车”等。
不过,在一个人们对于私家车的热情已经被高度激发——在私家车是基本的出行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成为大家的“共识”的情况下,要想让人们降温——降低对私家车的热情,回归理性,也就是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环保角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斟酌出行的方式,回归到从前的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的年代,谈何容易!因此,这让人对20多年前中国“汽车热”刚刚掀起的时候,专家和学者们对发展什么样的交通更适合中国的国情的讨论无限感慨:那时候的他们分为两派,一派以中国人口总量巨大,耕地面积有限,能源紧缺等为理由,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铁路、城市公交车等;另一派则以汽车工业可以拉动经济,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为理由,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公路与汽车工业。至于后来哪一方的观点赢得了胜利,今天的我们都十分清楚。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车满为患的祸根早在20多年前就种下了.?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