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圆明园的毁灭,不能让小语也被你教毁灭咯
/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对于教课文一事,虽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吴忠豪教授也提示我们小语人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念转变。而具体可行的操作到底怎么进行,实现课堂中课文例子的作用,实现课文例子下教语文的实现,所有一线教师始终还在努力探索实现的方式。
第一次教圆明园的毁灭,是仿照这于永正的课堂视频招募照样上的,教了什么自己早就忘记,怎么教的也已经忘记,相信教了什么学生也忘记了。为什么会这样,不光是岁月的磨灭,而是没有上自己的解读。自己不解读文本,就不能带给学生这篇文本例子真正作用。
思维导图的文本解读指向,指的是把文本的表达、文本的语言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对毁灭的理解和对辉煌的过去总有着源自内心的遗憾产生。这种遗憾是源自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这种文本例子的语言呈现方式、结构能够带给人内心的情感共鸣。这种能量,就是语言文字的能量,也是课文例子的作用,也是小语老师教语文的源泉。
内容上,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读懂;形式上,如果教师不加以表现形式的引导,那学到的圆明园毁灭遗憾之情,在去一趟横店后,便会荡然无存。可不是吗,复原圆明园在技术上不是难题,难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怎么实现用文字这个工具,完成人文的作用。如何用文字去展现情感,用文字的排列技巧,去实现情感的深度传递,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精髓所在。
运用先写辉煌后毁灭,运用大场面到细节,运用句子的展现形式去实现情感的传递,这是汉语言文化和精髓所在,也是真正实现小学语文传承文化功能的要素。怎么辉煌、怎么毁灭也许孩子们也会忘记,但是运用这样的文字排列方式,去传递自己情感,传播某一种精神和能量,是小语传承文化的功能。是转变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真正实践。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以某种方式去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功能和方式,应该才是真正达到“教语文”。
小语思维导图的话
卞明明
只是嵊州的草根小语人,未曾有过何种轰轰烈烈,但坚定而简单地研究小语,却从未间断。
思维导图是一支粉笔,让孩子看见语言文字的表达,激发潜藏在孩子思维深处的语言;也是自身对“教”的思维实践、对自身成长的一份寄托。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欢迎您的加入参与!
QQ群:109283142,
入群密码:嵊州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