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看宋史(20):关于跳槽这件事
1、赵匡胤跳槽
郭威当皇帝后,跟着郭威的人都升官发财,王峻,郭威的死党,授枢密使、同平章事,把持军政;王殷,拿着刘承佑要杀自己的密诏去找郭威那个,被授予天雄军节度使;宰相范质、老油条冯道也是升值加薪;就连第一个响应刘承佑勤王号召的慕容彦超,已经准备起兵讨伐郭威的刘崇,郭威都承诺官职不变,薪资不变,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当然,一直跟在郭威身边的赵匡胤也升职了,从郭威身边的亲兵升为禁军东西班行首,也就是众多禁军小队里面的一个小队长,这是走上了老爹赵弘殷的老路。
这个官怎么说呢?对于一个普通人,很不错了。禁军毕竟上战场的几率小,而且是保护皇宫的队伍,待遇不会太差,这是一份稳定而且风险小的工作,赵匡胤的老爹就是在比这个位置更高两级的位置干了十几年,养育了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还有赵匡胤一个妹妹。
这时候的赵匡胤还很年轻,升职空间很大,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升到老爹之前的位置,那应该十拿九稳,不过需要慢慢熬。
可是,对于赵匡胤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有志青年,这个位置就尴尬了。
首先,之前赵匡胤虽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那是郭威的亲兵,每天可以跟在郭威身边。看似一个小跟班,但是对于善于观察的赵匡胤,这个小跟班做的让他受益匪浅。跟在牛人身边总有学不完的东西,这是赵匡胤愿意一直当小兵的最主要原因。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郭威当了皇帝,围在身边的都是大臣,宦官,宫女,不再需要一个大兵每天手里拿着一根长矛、或者一把长剑站在身后,看着怪吓人的。
而赵匡胤这个小队长,与之打交道的都是些大兵和其他平级小队长。这就没有技术含量了,以前跟在郭威身边总能学到东西,现在变成别人跟他学东西了。这要是容易满足的人,每天被人仰望还挺高兴,可是赵匡胤高兴不起来,这样混下去,估计熬到老爹那个样子也不容易。
第二,之前赵匡胤做郭威的亲兵,时间安排比较自由,只要给郭威打声招呼,可以去办自己的事,毕竟郭威不可能只有一个亲兵。而且因为是大帅的亲兵,受人尊敬。赵匡胤就是在这一年多,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豪爽和胆魄,后来被称为“义社十兄弟”。他们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后来,赵匡胤能当皇帝,与义社兄弟的帮助分不开。
现在当了禁军小队长,禁军需要按时打卡上班,皇宫的考勤制度还是很严格的,赵匡胤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其他禁军比谁站的直,谁穿的更整齐,谁手里的枪擦的更亮……几乎和义社兄弟失去了联系。
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岗位,适合我们这些能力一般,任劳任怨的打工人,绝对不适合赵匡胤。赵匡胤开始寻思着要跳槽了。
跳到哪里去呢?跳到其他节度使那里,除非那个节度使站出来反抗郭威,并且成功了,否则,基本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最终,赵匡胤把所有可能的人捋了一遍,决定投靠柴荣。
2、投靠柴荣
投靠柴荣是一招险棋,因为当时柴荣的位置很尴尬。柴荣在当皇帝之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和军功,人们只知道柴荣少年时候经商很有一套,那时候郭家并不富裕,甚至因为郭威大手大脚花钱,又喜欢喝酒,有些拮据。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与邺都富商颉跌氏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
柴荣是一个很不错的商人,但是商人,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地位都是比较低的,哪怕是相对来说已经不错的五代十国和宋朝。
没人知道柴荣还能打仗,也是,看看前面的几仗,刘知远赶跑耶律德光,几乎是兵不血刃,郭威对付李守贞,是给对手活活逼出心理疾病,并没有硬仗可打。甚至,柴荣都没有上过前线,郭威任后汉枢密使的时候,柴荣是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驻防边防对敌契丹的时候,柴荣任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指挥使;郭威起兵造反,带着的是王峻,王殷,柴荣留守后方;刘崇进犯,郭威派王峻御敌,而让柴荣治理澶州。
现在,郭威当了皇帝,柴荣有很多头衔,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柴荣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甚至官职约等于宰相。
但在外人眼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个皇帝干爹,这些头衔和荣誉,只是在郭威的庇护下得到的,和他柴荣自己,有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他只是郭威的养子,不是亲生。虽然郭威的儿子都被刘承佑杀了,但是郭威现在只有47岁,谁能保证郭威不会再生个儿子?即使郭威真的没有再生孩子,可他没有儿子,还有侄子,他的亲侄子李重进,战功赫赫,手握重兵,一个养子能大过亲侄子吗?毕竟李重进和郭威还有血缘关系,而柴荣,只和郭威的老婆,柴氏夫人有血缘关系,更何况柴氏早就已经死了,按一般人的思维,柴荣无论如何不会是郭威的首选。
更何况,那时候的柴荣,被后周第一权臣王峻盯得死死地。柴荣被固定在澶州。不管朝廷有没有事,柴荣有没有请示,都别想踏进开封一步,至于和郭威单独见面,更是别想。
在接近三年的时间里,除了朝贺等特殊日子,柴荣可以和郭威在大庭广众之下见面,但是绝对没有单独谈话的空间。三年里,柴荣只得到一次机会,趁着王峻奉命监修河堤的机会,悄悄溜进开封,想和郭威说说心里话。可是王峻的眼睛遍布朝野,很快被王峻知道,王峻丢下监工的河堤就往开封赶,柴荣只好灰溜溜地跑回澶州。
对于赵匡胤来说,投靠柴荣是一招险棋,但同时前景无线。柴荣再怎么说,也是目前为止,郭威唯一活着的儿子,虽然是养子,那也是皇位的竞争者之一。一旦柴荣竞争成功,那就是一飞冲天,而赵匡胤,作为柴荣的早期追随者,也必然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
3、柴荣逆袭
柴荣很幸运,因为在他还没有继位之前,郭威就已经解决掉最功高盖主的权臣王峻。解决了王峻,后周上下一心,一切开始迈入正轨,经济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郭威本身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智利国家还是有些能力,而且他非常谦逊,并且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比如范质,郭威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这样的郭威,比天可汗李世民怎么样?
然而,就在后周在郭威的带领下奔向幸福的时候,50岁的郭威,突然身体就不行了。三年,只当了3年皇帝。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三年太短了,来不及做很多事,而那些没有完成的事必须有人接着做。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正月,郭威病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到了确定继承人的时候了。
然而,再次之前,后周所有人,包括郭威自己,都没有觉得有培养继承人的必要,50岁,这个年龄看似还很年轻,而且郭威每天坐着办公,要比下面大他22岁,站着办公的冯道舒服锁了。连冯道都看起来仍然精神奕奕,郭威长于军旅,军人的体魄应该更强有力才对。
郭威确定的继承人是柴荣,但是在郭威意识到自己不行了之前,柴荣一直没有展露头角的机会。他的履历让朝中很多文武大臣鄙视,这只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吃祖宗饭的皇二代。
生命的最后时刻,郭威还能为柴荣做点什么呢?他把自己的侄子李重进叫到跟前,让这位战功赫赫,手握重兵的殿前都指挥使当着自己的面向柴荣行跪拜的君臣之礼,以打消李重进觊觎皇位皇位的念头。
之后,他给柴荣说:“赶紧给我修陵墓,陵墓要从简,不要惊扰百姓,也不用很多工匠,更不要派宫人守陵。陵前也不用立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做椁就行了”。
安葬后,可以找附近的30户老百姓,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就可以。我的墓碑上要刻几句话:“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
“另外,我的盔甲、刀、剑埋在我作战过的地方,作为我生平的纪念”。
看看郭威的临终遗言,我们再去看兵马俑,大秦陵园的时候,又会作何感想。当然,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原始社会的很多陋习还没有改掉。而后周,已经到了封建社会中期,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帝王思想不再唯我独尊。
欧洲有人说,中国历史只有重复,没有创新。看看从秦始皇的皇陵到郭威的一切从简,这是重复吗?人类历史的发展,除了科技的发展,还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中国,在上千年历史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平等,这是不争的事实。
4、收益与风险并存
这个世界上,除了天生掉入富贵家,运气爆棚的极少数人。每个人成功都是风险与受益并存的,有多少成就,就有多大风险。一将成名万古枯,而这个成名的将军,人生中需要遭遇多少次死局,更是只有亲历者才明白。
赵匡胤投靠柴荣的日子,作为最初跟随柴荣的奖励,当上了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距离拥有自己的部队只有一步之遥。当然,这还是个小官。之后,柴荣被确立为太子,当了开封府尹,因为柴荣一句挽留,赵匡胤再次从滑州赶到开封,留在柴荣身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现在的柴荣,虽然已经被立为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而且郭威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柴荣继位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在往深看,柴荣面临的形势比之前刘承佑还要凶险。首先,刘知远当年进开封,将河东的亲信都带到了开封,而开封原来的部队,已经被耶律德光肢解的差不多了。
而刘知远与刘承佑经营这些年,有些嫡系,即使刘家父子死后,还有意追随。可是,郭威留给柴荣的,只不过是3年前还姓刘的人马,而柴荣的致命弱点是和刘承佑一样,没有军功,没有威望。
刘知远本来的继承人是刘知训,这个儿子是早已经当做太子培养了,只是因为刘知训突然病死,不得已立18岁的刘承佑为太子。刘承佑做太子还没多久,刘知远就走了,将帝国交给了毫无威望的刘承佑。因此,杨邠才敢在刘承佑面前说:“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这样的话。
现在柴荣和刘承佑一样,帝国本来还没有立太子的打算,只是因为郭威病重,才着急立了太子。柴荣这个太子,又有几个人打心眼里臣服?
而且,柴荣还有一个危机,就是他在北面有一个死敌刘崇。北汉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而后周窃取了后汉的政权,北汉刘崇与后周不共戴天,随时寻找机会联合辽国攻打后周。
而刘承佑继位的时候,虽然有大臣轻视他,但是他自己本来没有死敌,是因为他为了摆脱大臣的束缚,做的过火了,后来树立了那么多敌人。
赵匡胤选择了跟着柴荣,那就一起面对危机吧!
郭威公元954年正月去世,二月北汉与契丹联军杀到,北汉三万人,契丹一万人。柴荣,黄口小儿,我刘崇又来了!这回没有王峻,而且你刚刚办完丧事,毫无准备,我看你怎么办?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宋史》;《五代史》;《苏东坡传》;《太祖实录》;《正说宋朝十八帝》;《如果这是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