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风险--鱼腥草含马兜铃内酰胺

2014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家常》讲述这么一节故事:川妹子梦露和广东小伙子汉生成家在珠海,这一年幸福的迎来了女儿的降生,双方父母都过来照顾,比赛似的给他们做好吃的补身子。其中四川的外婆带来了晒干的鱼腥草,用它来做鱼腥草炖汤,说是“被认为有利于伤口愈合,最适合产妇身体恢复”

以《舌尖》的巨大影响力,鱼腥草炖汤会不会走红成为更多产妇的月子汤?

鱼腥草,三白草科蕺菜属草本植物,各地又有各种俗名:折耳根、侧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狗贴耳等。鱼腥草名初见于魏晋陶弘景作《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1 ]

鱼腥草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分布较广。鱼腥草常见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很多人食用、药用的正是采集野生鱼腥草;最近几十年来,因为药用及食用需求的增加,有相当规模的人工种植,现在有些城市的超市也能买到了。

【爱恨两极的鱼腥草】

西南人民传统有食用鱼腥草的习俗,各地做法还有些差异,有喜欢吃鱼腥草的“根”(实际是地下茎部位),有喜欢吃叶子;做法有凉拌,也有做炒菜及煲汤;近年鱼腥草也随川滇餐馆走向全国,所以各地的民众也有机会尝到这特别的食材。

鱼腥草的味道比较特别,新鲜净叶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气,受不了这植物的味道的当然避之不及,所以曾经被网友评选为十大难吃菜之亚军。但是从小就吃着鱼腥草长大的,却无法割舍这特别“美味”,在异乡工作的,下馆子也要点个鱼腥草以品尝故乡的味道。

至于鱼腥草的传统“清热解毒”,非典时期鱼腥草注射液获得的虚名,也成为食疗的说辞,网上有各种有神奇功能的鱼腥草食疗菜做法。鱼腥草也收录入卫生部药食两用物品清单。在有些地方及网络上,有流传用鱼腥草炖鸡、蒸鱼的食疗月子方的,说有助于产妇恢复,防止产后得月后寒,等等…鱼腥草有浓烈的腥味、药味,有人不免担心,产妇、乳母,甚至普通人吃了安全么?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查阅资料,鱼腥草已检出过过百种化学成分,除了一般的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还有黄酮类、有机酸、甾醇类、生物碱…其中生物碱类成分可看到貌似熟悉的字眼:马兜铃内酰胺-I(aristolactam I,AL-I) 、马兜铃内酰胺 II(aristolactam II, AL-II) ![4 ]

如果我们对马兜铃事件有点了解,就知道马兜铃内酰胺既是马兜铃科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也是马兜铃酸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会跟DNA结合成稳定、难以降解的加合物,会在肾脏内长期存在,持续损害病人肾小管及诱导上皮细胞转分化,病人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大大增高。马兜铃酸体内代谢途径:

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 马兜铃内酰胺- DNA加合物

以前的研究多是聚焦于马兜铃酸本身,鱼腥草检出含马兜铃内酰胺,却不含马兜铃酸;评估其风险时应考虑,1.其马兜铃内酰胺含量;2.是否具有跟马兜铃酸可比的毒性。

早在2001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量了鱼腥草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部分干草,提取得AL-I 7mg,AL-II 25mg,可折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国内也有类似鱼腥草的生物碱含量测量报告,但貌似数数据不全。[4 ][5 ]

马兜铃内酰胺的细胞及动物实验

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及药学院等单位在2004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6 ]

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实验,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aristolochicacid-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7 ]

201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8 ]

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可能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马兜铃酸事件简单回顾】

可以说马兜铃草药制造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草药灾难,1991-1993年,比利时一减肥诊所因减肥药混用了马兜铃科广防已,导致过百妇女因服此减肥药导致肾衰竭、尿毒、致癌。国内对此没有及时跟进,10年后 “龙胆泻肝丸”事件爆发,据推测可能有数十万患者患因马兜铃酸肾炎。在同样有用草药传统的台湾地区,台大医院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台湾健保1997~2003 年用药数据库,随机抽取其中 20 万人资料,发现12% 可用药材含有马兜铃酸;39% 的人曾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台湾泌尿上皮癌(UUC)每年新诊断病人约3,000名,约有1,000 名病人因此去世,发生率数倍于欧美等西方国家;60%肾盂及UUC病人肾含有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证据。

大剂量的马兜铃酸可致急性肾炎,而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小剂量摄入,长时间无症状,多年后突然产生严重的肾损伤。而不论急性或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目前均无有效的根治方法。WHO/IARC 将马兜铃酸列为人类 1 类致癌物。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也将马兜铃酸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9 ][10][11]

2013年3月,伦敦国王学院Graham Lord教授的跨国团队,发表对过去20年间马兜铃酸肾病(AAN)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的偱证病学回顾指出,亚洲各地有可能存在成千上万的未确诊或误诊病例;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仍暴露于马兜铃酸的风险;加强草药的监管可以帮助消除这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14]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说“马兜铃酸没安全剂量”

【关于剂量及流行病学】

如果要讨论马兜铃酸的剂量,比利时马兜铃酸肾事件的数据可参考:【比利时减肥药 [12个“粉防已”样品,10个检出马兜铃酸,实际为马兜铃科广防已,AA含量为0.65+-0.56mg/g,两个样本达到1.8和2.9mg/g ,减肥药胶囊B含“粉防已”100~200mg,每日三次。]以200mg计简单算得每天摄入马兜铃酸均值0.39mg, 最高两样品为1.08、1.74mg。】即是说,平均每天0.39mg的AA摄入,持续数月,即可致马兜铃酸肾病。[12]

有人问,有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鱼腥草致肾衰或癌症增加?这要依靠医学科研工作者做动物实验证实,做流行病学调查。不过,按北大王海燕教授等2011年发表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西南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18.3%,出全国平均水平10.8%约8个百分点。[13]当然,这并不能简单得出与鱼腥草致慢性肾病的因果关系,慢性肾病可能跟饮食、用药等很多因素有关,如高盐饮食、腊制肉食、一些地方还有用马兜铃、细辛做香料的,各种祖传民族药泛滥等,都是高风险因素。另外,按这份调查,中国慢性肾炎患者知晓率只有12.5%。

【总结语】

国外及国内多个报告报道鱼腥草检出马兜铃内酰胺I/II,这是马兜铃科植物天然生物碱,也是马兜铃在体内的代谢物,并可与DNA结合成加合物而长期驻留损伤肾脏。独立的外源AL-I细胞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均证实AL-I有肾毒性,并且毒性较AA-I略强。

确实未见食用鱼腥草致肾炎或马兜铃酸肾的报道,不过如果缺乏对马兜铃内酰胺警惕的意识,也不会朝这方向研究。既然鱼腥草含马兜铃内酰胺,食用的量又会比药用量更大,这种致慢性肾损伤、诱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希望有科研、医疗机构进行严肃的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个人,基于马兜铃草药历史上造成的可怕后果,为健康考虑,对含马兜铃内酰胺的鱼腥草,最好避免食用或少食。那些没有明确疗效的含鱼腥草成分中成药,更没必要服用。很多人是认可“马兜铃酸没安全剂量”这结论的,既然AL-I/II的毒性要比AA-I/II要强,那么,“马兜铃内酰胺没安全剂量”也是成立的。

【附含鱼腥草成分中成药清单】:复方鱼腥草片、急支糖浆、小儿咳喘冲剂、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宝宝牛黄散、抗病毒颗粒、参麦止嗽糖浆、复方红根草片、清热镇咳糖浆、痔疮外洗药、复方四季青片、止咳平喘糖浆、鹤蟾片、芒果止咳片、复方鲜竹沥液、情安喘定片、辛夷鼻炎丸、咳喘顺丸、清热去湿茶、化痰消咳片、止痛化癓胶囊、金青感冒颗粒、金青解毒丸、苍鹅鼻炎片、梅翁退热颗粒、梅翁退热片、消痰咳片、男康片、云南蛇药、长城止咳喘糖浆、祛痰灵口服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