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即明 精诚为要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而你喜欢看我的文字,亦如我遇见这句话的欢喜。
本周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寄诸弟书》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
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
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阳明先生对弟弟们致良知做真学的殷切心情溢于言表,再三强调做学问做真人之于改过的重要性。我想改过,对于当今的我们更重要。
因为我们崇尚“为学日增”,我们生怕知道的不够多。
每天忙着学学学,但如果我们习性尚在,那就是个竹篮子,忙着打水却不看看最终的收获,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弊病吧,不患改过,而患知之甚少。
知道太多不去践行是一种病,知识多了就是痴,是知见的执着。不去破除信念思想的桎梏,就算再装饰,也是给思想的监狱加一些华而无用的饰品。
破除思想的监狱,重塑致良知的信念,以惟精惟一的心引导我们去做事学习生活,才是重要的。
而找到这个本来就有的心,需要我们为道益减。因为阳明心学是道学,在道上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减,减就是改过。减的是人欲,增的是天理。
若不断舍离,何来真功夫?
内心的良知是我们的本心,就像是太阳?? 光芒万丈,只不过当内心乌云密布,就把太阳的光辉遮盖住。
就算遮盖,我们还是知道的,只有吹散心头的迷雾,才能重见天日。
吹散迷雾就是改过吧,迷雾是内心执着与妄知妄见与事实本相交织而成,从虚空中来,又回到虚空中去。
本来就是攀缘妄造,当我们不再给它施加力量,很快迷雾就会被太阳光芒照射,渐渐散去。
改过不是擦镜子,而是擦灰尘。镜子本来明亮,就像我们的心。可是灰尘太多,镜子就不能照见本来面目了。
这时候擦镜子上的灰尘有必要。先看到灰尘,而不是掩饰灰尘,更不会自欺欺人说灰尘是镜子本来的,只有擦拭方能得净。
只有改过方见本心。
习气业力的惯性很大而且由来已久。很多事情往往顺着习性拖拽而不由自主。
改过就如新生小苗,茁壮成长需要精心呵护。一开始它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习性,但日日不辍,自省自诚,自然能生发新的力量来转化习气的不良影响。
从而转不自由为自由,不受习气影响,而由心做主张。
心做得了主,我们才能致良知。因为心主导良知。
如何改过?舜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这个凡心总是粗糙至极,过犹不及,唯有合乎道的心才是精微觉察,恒守中道的。只有兢兢业业,精进专一,才能保持中道。
生命的智慧就在平衡,因为缺乏智慧,而过犹不及。改过就是修偏归正。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阳明子才告诫弟弟们改过的重要性,因为不归于中道的学习生活都将有失偏颇,逐而远矣。
唯有在中道,致良知,方本立而道生,感恩先生一次次提醒我们回归道心,莫忘良知。
改过并不容易,过去的习气习性沉珂已久,而且还会在每日生活中增加力量,唯有不断改过才能剥离习性的控制,让新生的力量长存心中。
知道的力量远远小于习性的力量,唯有把正知见践行到生活中,才能扎根发芽生出新的力量。
理可以顿悟,但是习气必须在生活中在一点点从事上行为习惯上剥离,而这一切还要在正念引导下进行。
圣人不认为自己和凡人有什么区别。圣人眼里全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人,圣心和凡心的区别在于善与不善。
因为圣心本善,所以唯恐过犹不及。时时警惕,谨防偏颇。
圣心是凡心成,从危到微,功夫就离不开静一,离不开允执厥中,也提醒我们时时反观自照,勤勤拂拭己身。
致良知之路是渐修之路,而渐修是在顿悟的基础上,也就是人人有个良知,皆因为习日秉性而不能见得。
先生的功夫是让我们心见良知,理明正法,身去人欲。唯此,在良知下行住坐卧才是真学问,真功夫。
“人能自见其过,必实实能下克己功夫,方能觉得。若只外面虚谈性命,张说名理,未有不自以为是者。
所以夫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盖难之也。指点克治真切功夫,无逾于此。”
这是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的内容,在朋友圈看到同修发来,特贴上来。
能见己过是良知开。依良知而行,一定会改过,因为良知所在之处,有过必改。若不改过,是未致良知。
所以改过还是围绕良知而行,不以致良知为目的的改过也是徒饰己非。
一日不见其过,一日不能致良知。若见己过不改过,徒见己过,实为无用。改过是一个人面向心内的功夫,一点也做不了假,因为良知无法自欺,也终难自欺。
人的精神是年轻时容易有作为,然而随着时日增长,意志力会渐渐消沉,这时候努力用功就阻力多了。
但先生又说,只要坚持还是有所作为,这让我想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就怕从来不开始。
致良知是一条有起点没终点的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略述我过而后改之。
喜欢好言厌恶逆言。因为有好恶而心被牵引,话语我赋予了它意义,也就给自己了一些枷锁。凭着自己的喜好对言语起了反应。如果撤掉那些意义呢?还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吗?
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肆意发脾气不加克制。怒火攻心,烧功德林。任由情绪发泄,就会嗔火蔓延,说明克己的功夫不到。但克制不是压抑,而是看到自己的标准然后放下那些标准的屠刀,立地成佛而觉悟不执着,这才是智慧水浇灭心头火呢!
做事有应付现象,还想贪快。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步啊,因为人生就在当下,从今天开始不敷衍不应付。
喜欢听好话,听不进谏言。对于逆耳忠言,总是有一份抗拒心,而这份抗拒心阻碍了自己变好。
我以学习为逃避,逃避很多在生活中本该承担的责任,抱着我爱学习自欺欺人。
我学习好表现,喜夸夸其谈,然而做上还有很大不足。
我私心很重,恐惧太多,焦虑不少,心不清净,脾气不小,嗔心很重,贪欲太多,痴心太重。
我对爱人说话不耐烦,好掌控,要放下我执,修智慧。对夫妻婚姻关系缺乏经营的智慧,要用爱少用脑。
不能如其所是地看待对方,总是拿希望的标准去对他。我自己不仅对爱人不耐烦,我有不耐烦的习性,是个躁脾气,要慢下来,稳得住。
如此,自己的过错甚多,一一兜开来看,从心改过,照见本性。一觉即明,精诚为要。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