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欧阳中石先生——《中国书法报》欧阳中石先生纪念专题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科带头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历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顾问。荣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身体力行,终身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立德树人,在首都师范大学探索创建了我国首个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专业人才,为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和当代书法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85年起,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教育专业,并主持工作,先后开设了大专、本科、硕士课程;199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欧阳中石先生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中石先生指导,这标志着我国书法高等教育和研究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欧阳中石先生治学领域广泛,在书学、逻辑、音韵、戏剧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工诗词曲联、丹青素笺,擅京剧,为奚派嫡传。其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入东晋堂奥,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了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主持和参与研究的学术成果有《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章草便检》等,出版《学书初阶》《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中石书古文辞》《中华美德古训》等。

《中国书法报》特刊此专题,以示哀悼和缅怀!

沈鹏先生悼念欧阳中石先生挽联

欧阳中石:我对“书学”的思考

对书法学科建设的思考,我们的工作应当落实到“书”上,但是绝不只是一个“书”字就把我们的工作都概括了。“书”是重要的一面,但是它的背后更重要。我在从事这件工作之初,曾经提出“书面文心”,要落到纸上,落到“书”上,但是它后面出现的是我们的文化思想。我这样提出了,但是孰轻孰重呢?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更重点?——始终在摇摆之中!为什么这样说?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很强调手,许多同学在手上有了进展,但是“文心”方面发挥得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层次要求的提高,从大专到大本、到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我更理解到、更感觉到文心是更重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所需”,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中得出来的一个认识。最后我又把它浓缩到八个字上,叫作“积学升华,书文结晶”,就是指把学来的东西积累起来,不只是积累,而且要让它升华出来,“书”和“文”让它出来结晶!“升华”和“结晶”,都不是文学的术语,应当说,它们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为什么我的思想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轻重会随时摇摆呢?有一个事例,前一个钟头我还在想文化的问题,可在半个钟头之后,有一所大学想接受我们的博士生去任教,但强调要会写字、治印,最好还要会画画。就在我将要认定文化更重要的想法的时候,这个信息使我不能不再思考一步了!

欧阳中石   行书书学理念横幅

有一些朋友说我们注重文化多了一些,而对我们的手忽略了一些。我也顺便在这里表明下我对待这些批评的态度。这些年来书界的朋友多起来了,从各方面对书学进行探讨的路子更多了,有很多想法是我们原来所没有碰到过的,我自己也曾经坚持过某一方面的观点。但是,事实教育我懂得了学问怎么做,社会怎么样在发展。大家的思维受着多方面的影响,产生很新的看法,我不能说哪一些行、哪一些不行。都是新课题,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所以我持这样一种态度:哪一种思维、哪一种新流派、哪一种新书风我都尊重!我相信大家走在一条道路上,什么走法都有其合理性!给我们做评判员的,将是历史!我不敢自是,当然也不愿意轻易地自非!但是我承认现实,我想别人的想法正是我的不足、是我自己看不到的事情,我从来都愿意多听听大家的想法。所以当我们的同学提出要举行这样的学术周,广泛地邀请各方面的同道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时,我非常赞成!希望我们的朋友不吝指教,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即使是彼此矛盾,吵他个面红耳赤,仍然是朋友,最亲近不过的真正战友!

最近,我连续参加了两个会,一个是中国美术学院建院40周年庆典。我说了两句话:假祝贺之名,行学习之实。中国美术学院40年前由潘天寿先生提出建立书法专业,陆维钊先生、沙孟海先生以及其后的诸位先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很了不起的成绩。另一个是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成立大会。我看到了一个事实,就是在世界上都出名的重要学府也把这个题目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展开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举措!我也相信北大的老师、我的老同学们有他们的思路,他们会带着非常新鲜的观点进入我们的书界里面来。

欧阳中石    德及天下,永享亿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其他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书法系,我们还没有。为什么没有?落后的主要是我。一方面我觉得没把握,另一方面是有些落后的想法在作祟。我在思考这个学科到底应当怎么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在学术的场合它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在杭州的讨论会中,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它应当是属于艺术学科呢,还是属于文学?可见,大家都意识到了它既有艺术的内容,也有文学的内容。不管哪个重哪个轻,谁也没有忽视另一面,有分歧正表明它是丰富的。我们学校的书法专业在教育系开始,后来到中文系,然而从学科构成上说却在艺术学里面,那么我们这个所应该在哪一学科里头呢?在哪一个里面都觉得有局限、有不足,都需要充实。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各种东西都觉得不能缺少。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做什么?这个问题,我更是思虑了好几年。就为了有这些想法,我没有敢解决书法系的问题。我们的毕业生应当满足国家的需要,但是我们除了书法还能干什么去呢?尤其现在,“书(记录)”的作用印刷也能解决。所以我总在想,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的要求很广,中国书协的队伍每年在增加,似乎用武之地甚多,但是专业工作者都做什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前辈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书家,但很艰难,艰难到生活都成问题,我们没有这样。但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到底是什么?我虽然冠冕堂皇地说“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是“书”的作用,但是社会承认不承认呢?社会需要吗?我们写什么字啊?这些题目随时要求我们来回答。当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社会提出来的就是我们应当满足的。把种种问题都加到一块,那有多大呀?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问。不会写诗不行吧!不会写文章不行吧!不会造出一个字句来不行吧!不会造出一个词来都不行!我们的书作“焕”出来的“采”到底是什么?今天是《滕王阁》,明天是《醉翁亭》,能行吗?我们为社会奉献作品,他们能欣赏多久?怎么看待?一个展览过去后又怎么样?这都是对书法工作者和从事教育的老师提出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怎样回答?我始终在忐忑中。书学到底囊括了什么?应当怎样建立合理的体系?已有的体系是否完备……时时刻刻我们都应当思考!用我们思考出来的答案回答国家、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只要社会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都要考虑,回答这些问题。社会提出要写,我们得会写;提出要做,我们得会做;提出要讲, 我们得会讲。这些年我很迟钝,头痛医头,手痛医手,先走着,只能如此!我们要把“书”的问题依托在文化上面,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书”也是文化的结晶,它的真正功用是在文化上。

欧阳中石   行书咏穷桑诗中堂

另外,是关于艺术与科学的思考。

我记得在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有一个规定:文科的学生必须在理科方面选一门课,选哪一门都可以,但是必修。理科哪些科目可以作为我们选修呢?逻辑学作为理科的代表让文科的学生选择。所以像季羡林先生他们这一代人,就选了逻辑。当时逻辑教师不够、要求量太大,所以三位先生—金岳霖先生、冯友兰先生、张松年先生都来讲逻辑,三人讲的虽然不大一样,但都是逻辑课。我想把这个意思提给我们的学校,能不能在文科里面加一门理科的课?我刚才说到“积学升华,书文结晶”,结晶也好,升华也好,都是化学名词啊!我们理解的深度怎么样?“结晶”不是结成个硬块就算了,而是有一个提纯的过程。这样的要求我们远不如搞化学的先生们理解得深刻。我还想提另外一个建议,能不能让理科的同学也选一门文科的课程,文科的课程不妨拿书学做一个代表。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受到素质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我在北大书法研究所成立会上见到很多专家。像金开诚先生,文艺心理学家,他说我们还要加紧地努力啊!我们两个学校有渊源,我们建立博士点,金开诚先生是导师组成员。

欧阳中石   楷书人文荟萃景物光华中堂

欧阳中石   行书自吟札

今天北大成立书法所也要我参加,那是母校!我还见到王选先生,大科学家。他对艺术的爱好比我深得多,无论在收集资料上还是在鉴赏能力上,都很精深。过去结识的王元先生,大数学家,我们每次在会上,除开会时间之外,他都找我一起研究写字、研究书法。我存留他的作业,几年几份,很了不起!他说他认识书法太晚了,现在正在加紧往前赶。他觉得艺术、文学、科学都同样的美,科学中每一个命题都是美的。这些在科学研究上深有造诣的先生都理解到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他们是亲身的感受者,他们的话都很真诚!我常说,搞艺术一定要有科学的思维,搞科学也需要艺术的灵感。彼此互相融通、涵盖、交织在一起,一定会相得益彰。朱家潘先生曾对我说:“我们要两不误。”什么叫“两不误”啊?没有误读书、治学,同时也没有误了唱戏、写字!这些先生,无论是天文学家、鉴定家、艺术家、戏曲家,都认识到了文学艺术和“理解”密不可分。你在某一方面真正深入下去了,就会有很深的理解,会理解其他方面的学问。我今天提出来的两个建议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理论,都可以证明它的重要性。什么叫作强者?应该说是无所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就会写字,或者就会写文章,都是片面的。

欧阳中石   行书泰山颂轴

(0)

相关推荐

  • 欧阳中石先生传略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男,1928年10月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科带头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 ...

  • 逝者 | 深切缅怀欧阳中石先生

    2020年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2020年) (邓伟拍摄) 欧阳中 ...

  • 京剧唱段中 数千亲友送别书学泰斗欧阳中石

    京剧唱段耳畔响,疑是奚君又重来--11月11日上午,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他生前的亲友.同事.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数千人手 ...

  • 书坛泰斗欧阳中石行书《醉翁亭记》欣赏

    欧阳中石的书法章法非常准确,古朴清雅流畅,功底深厚.但骨架不够健稳,力量不够.艺术乃百花齐放,书艺亦然.欧阳中石独树一帜,难能可贵.至于每一位书家在书艺上这样那样的缺憾,这是难以避免的艺术规律.王羲之 ...

  • 精彩导读|《大学书法》2021年第4期(总第12期)

    时代名师 5   学书自述/于安澜 7   和风细雨育禾稼 一代宗师泽后学--缅怀恩师于安澜先生/祝仲铨 12   记我的导师于安澜先生/王蕴智 20   我向安澜先生求字/张生汉 24    学书纪 ...

  • 经典丨《中国书法报》隋唐官印专题(一)

    齐王国司印 上海博物馆藏 隋唐官印是中国印学史上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迥异于先秦古玺.秦汉印及明清流派印.但是目前印学界对隋唐官印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中国印章史的发展进程中,秦汉与明清是两个高 ...

  • 深切缅怀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 中国诗歌报深切缅怀张东红老师

    东红,人品与作品合二为一 文/海底月 2018年12月12日中午14点左右,中国诗歌报第二临屏诗创作室主编梅香寒林告诉我,说张东红病情愈加严重了,心头一震,当即给东红挂了个电话. 从他沙哑的声音中,感 ...

  • 欧阳中石先生千古——《中国书法》杂志欧阳中石先生纪念专题​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科带头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历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十届荣 ...

  • 6次重返武汉母校,设立奖学金,武汉四中师生深切缅怀杰出校友袁隆平

    长江日报5月22日讯 惊闻"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武汉市第四中学师生.校友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杰出校友 ...

  • 深切缅怀袁隆平 巩固粮食安全根基

    深切缅怀袁隆平 巩固粮食安全根基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实践, ...

  • 深切缅怀年仅38岁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老师 | FantasticClassics

    上海交响乐团(SSO)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员宋晓晨

  • 袁隆平助手邓华凤:深切缅怀恩师创新精神

    "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他生前最后两天,我守护在床前一步也不愿意离开,不舍.难忍的悲痛一直在持续.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经37年,今天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伫立灵前,泪流满面,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