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强幸小周后,李煜的下半生痛苦不堪,真相或许是另一番光景

南唐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不管是大宋一方还是南唐一方,内心都非常的焦虑。

大军围城,南唐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将朱令赟在户口的10万人马,这个南唐最后的希望,几乎带着悲壮和飞蛾扑火的心情,号称15万大军,冲破重重阻力,到金陵勤王。

只可惜,外围宋军已经布置了重重兵力,准备打援,在皖口(今属安徽安庆)这个地方,宋师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准备截断西面援军,彻底断绝南唐的希望。

刘遇乃是后周郭威时期善战的老将,朱令赟这次也来了一次火攻,想一举冲破包围,没想到当火烧到刘遇大军的时候,不料忽然变了风向,南风转北风,大火反而向朱师烧去。

朱令赟全然没有料到风向会变!出了天意,这或许就是实力强的人,往往运气也好的表现吧,他无法解释,这一场败仗意味着南唐期盼的援军再也不可能到达金陵城下。

刘遇生擒湖口战将多人,斩杀无数,缴获兵仗数以万计,史称“金陵独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 (01)曹彬装病

南唐其实很早就向宋称臣了,所有双方一致都有沟通渠道,李煜一直觉得自己侍奉赵匡胤做得已经很好了,最后时刻他又一次派出了徐铉前往宋朝。

徐铉是个让宋朝大臣非常头疼的人,当然主要是文臣对他很头疼,这个人学问极高,同时天下的读书人,很多大臣在接待他的时候,动不动就被他引经据典怼的很没面子。

不过这次赵匡胤算是给他上了一课,这次他过来,赵匡胤全城弄得都是不识字的大兵陪同,弄得徐铉不管说多少都是对牛弹琴,最后也就索性不说了。

见到赵匡胤的时候,那是各种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地说着南唐的无辜,这次赵匡胤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这下徐铉明白了,说多少都是没用的,金陵是守不住了,臣尽力了,或许是这位老臣在心底对李煜说的最后一句话吧。

宋朝这边定的总攻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七日,尽管多从和城内沟通,但南唐就是不愿意投降,注意这里说的是南唐不投降,并不是李煜不愿意投降,这个皇帝一直做得提心吊胆,此时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南唐的人很恐惧,但此时宋军的统帅曹彬,同样的很恐惧,以至于就在总攻的前几天突然病倒了,急得众将领团团转,围着曹彬询问病情。

曹彬这病是前几天的奏章造成的,作为这次平唐主帅,他和副帅潘美共同给赵匡胤写了一份奏章,内容很简单“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这次平南唐,赵匡胤已经多次说过,一定要保南唐百姓平安,城破前曹彬上这个奏章实在也是没办法,手底下那么多人等着立功,等着在金陵城大肆劫掠,犒劳一下自己这次南征。这种城破后的劫掠,不要说在五代是传统了,就算是到了近代,当年曾国藩的湘军,在攻破金陵城的时候,也是彻底劫掠了好几天。

但赵匡胤不是一般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不行就是不行,史称太祖览之赫然震怒,在这份奏章后面批示了十二个字,子曰:

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这样的帝王,史之少有,曹彬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又怕一旦城破无法约束士兵,才来了这么一出装病,直接说我这病要好也很容易,只要你们答应我进城之后纪律严明,秋毫不犯我这病就好了。

手底下的人无奈只能答应,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不然曹彬不会以装病相威胁,打仗从古至今都是残酷的,战场上杀红了眼,士兵根本就已经成了野兽,这个时候对他们严加约束是十分危险的,连曹彬都没什么把握。

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拂晓,大宋帝国宣徽南院使、检校太傅、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大将曹彬宣布攻城令。

  • (02)第一版洪承畴

事实证明,南唐是真的不行,只用了一天金陵陷落,李煜率领大臣在宫门口投降,至于有没有像后蜀主动投降那样,做足了投降礼仪,这个书上没有说,估计是没有,毕竟这是城破后的投降,跟攻城之前的投降性质完全不一样。

潘美先到,李煜晋见潘美,行礼。潘美下马回礼。

曹彬后到,李煜再见曹彬,行礼。曹彬坐在马上不动,派人对李煜说:“我介胄在身,暂不便于回礼。”

史称与潘美比较,曹彬此举更为得体,这里简单的差别,已经明显感觉出来二人在思想上的差别,潘美是打仗的将军,曹彬已经跨域那道坎,成了一个统帅,脑子里已经有了某些将领没有的东西。

曹彬严令士兵没有命令,不得进入宫内,围着格杀勿论,李煜被带到了船上准备眼见看管,曹兵和潘美一定要保证李煜活着到达开封。

上船的时候,只有一个小跳板,李煜吓得哆哆嗦嗦,然后曹彬展现出了非常人性的一面,让李煜回宫多收拾一些金银珠宝,一旦到了开封,他们的俸禄都是一定的,李煜可能过不惯苦日子。

潘美提醒他说,据说南唐后宫堆了很多干草,你不怕他回去自杀吗,曹彬笑笑说,你看他上船是怕得要死的样子,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自杀的。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洪承畴,据说被后金俘虏之后怎么都不肯投降,一日有灰尘落到他的身上,被他轻轻弹去,此举被看到,便断定洪承畴肯定会投降的。

我严重怀疑,曹彬这么做是是赵匡胤授意的,因为曹彬为了避嫌,这次南京城破之后,所有财务的分配运输保管全部都由转运使负责,自己只带了一些书籍和破衣服回京。

回京后更是有趣,上了道帖子说自己是,“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把这件事轻描淡写,说自己只是奉旨去江南出了趟差,现在回来了。

李煜果然带了数不清的财宝随船北上了,船到江心李煜感慨万千,于是做了一首词,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这首词并不十分出名,但却很明显写出了李煜的担忧,因为他写了一段往事,是南唐灭吴国的杨氏的往事,在这段往事里充满了南唐对杨氏的各种残杀。

在某些记录中,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性凶妄,李昪、李璟残杀杨氏幼儿、逼迫杨氏乱伦,酷虐狠戾、冷漠无情,这些从后面杨氏的生存记录来看,不全是真的,但杨氏的下场和遭遇一定很惨,却是一定的。

李煜想到这段往事,对于自己的命运非常担忧,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听天由命了,至少在之前的接触中,赵匡胤给他的印象并不坏。

  • (03)小周后的遭遇

野史太多,先说个基本史诗,李煜是978年死的,他还比赵匡胤晚死了两年,就凭这一条,你都无法说赵宋对待李煜不好。

南唐一起被俘的有个叫张洎的旧臣,在宋朝做官到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位置,这样的待遇很多事可想而知,宋朝给予李煜及南唐的待遇,那绝对是不低的。

但毕竟是家破人亡,李煜也因此到达了另一种高度,他的遭遇成了他诗词的无价素材,从此李煜超越的无数人,成了宋朝文坛的一颗巨星。

这不仅仅是在文化灿烂的宋朝能排的上号,同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那都是能排的上号的人物,国家不幸诗家幸,好与不好,对于李煜而言已经无法改变什么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确有很多愁,但符合历史规律的是,李煜的愁越来越多,以至于几百年之后,李煜的愁不仅花样繁多,还填了几分难以忍受的痛。

种种忧愁尤以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为最,剧也是记载,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后人据此还特意画了一幅画,仿佛比他亲眼看到的还真,《熙陵幸小周后图》在后世广为流传,细细考察这都是元朝人干的事,后世不断添油加醋,润声润色,至到明朝话本小说发达之后,这事儿传的比正史都尽人皆知。

宋太宗是个非常好面子的人,这样的人容易犯错,比如好大喜功之类,但是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后世的种种野史显然都不可信。

那些流传最广的史实很多都不是真的,甚至有些错的离谱,一件事能否传播的广泛,跟他是不是真实没有关系,人类天生喜欢八卦,喜欢猎奇,这也就难怪会产生很多野史和传闻了。

但有些事,对于大历史来说无足轻重,因为很快宋朝就要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被后世称作斧声烛影的赵匡胤驾崩事件,这件事究竟如何,很多人一直都想弄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