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不能提高语文成绩吗?
恰好这两天我读到了北大本硕博毕业生,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陈恒舒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上的《刷题能提高语文成绩吗?》(原名《想起了“三重楼喻”》)一文。该文对“刷题”行为极为不屑,并以2013年北京高考状元孙婧妍为例,谈起了“含道映物”素养培养。
这两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并不否认他们言论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合理的地方更多,而且更不喜欢他们高高在上的姿态。我只是普通县级中学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我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基础,但是我认为对待教育问题上的一些见解或是争议,不是辩论题,不是谁说的好听谁就是对的,而是谁说的有道理谁才是对的。这两天我也在和学生们讲习驳论文的写作,今天就以这篇《刷题能提高语文成绩吗?》为本,戏作一篇《刷题不能提高语文成绩吗?》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日捧阅陈编辑大作《刷题能提高语文成绩吗?》受益颇多,但对文中阐述的一些观点及选取的引证不敢苟同,愿与众方家商榷。
(驳论点)陈编辑以发问的方式提出刷题不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我是不赞同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能生巧”,通过反复刷题必然能够提高语文成绩,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仅教育领域,各个行业都适用。至于刷题的方式是不是提升成绩最佳方式,那应当另论。当然通读全文你会发现陈主编主要想表达的是刷题不能提升语文素养,就算如此,也不全对。语文的素养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汉字的书写和识记应该归到陈编辑所说的“语言的运用能力”吧,通过反复刷书写,我是不是能够具备这样的素养呢?哲学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就像说应试教育不好,但是能怪一线的教师吗?应试应试,不管是应对考试还是应付考试,我们一线的老师和广大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去应付?出现问题的时候,将主要责任怪罪被动一方,讲不讲道理呢?
(驳论据)陈编辑反对刷题、反对应试技巧,提出了最有力的例子是2013年北京市高考状元孙婧妍(语文148分),她总结出“含道映物”道理。不明觉厉,但是我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精英,北京市一年只有一个状元,高考148分的也只有孙婧妍一个人而已,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们县级高中的学校的状元是个瘸子,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应该都把学生的腿打折了才能考上好大学呢?陈编辑在阅卷中看到了一些“技巧痕迹”,陈编辑提到了“绝大部分学生对答题技巧已非常熟练”,这些“熟练”来源于北京的高考试卷,试问,一向以素质教育自居的京城尚且是这番景象,更何况教育落后(生源、师资、教育环境、升学压力、升学率)地区呢?您还能说刷题不能提高分数吗?
(驳论证)陈编辑采用最多的就是举例论证了,他用了几个反面例子和一个正面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多提升素养“一楼二楼”,别想着刷题建“三楼”。但是,是不是只要我能够举出几个反面例子一个正面例子,我的观点就也是正确的呢?我们学校王阿狗同学从不刷题最终辍学,而王阿猫等同学通过刷题都考上了大学,由此可见,刷题才是考大学的关键。陈编辑正面例子只举出了一个,而我的王阿猫在各省各个学校都大有人在,阿狗、阿猫到底谁做得好呢?一会儿谈拿北京的状元说事,一会儿又说北京考生大面积的刷题,矛盾不?就像不让我们中小学分层次教学一样,为什么大学却要分出985、211、双一流来呢?
(破人立己)由此可见陈编辑所谓刷题不能提高语文成绩的观点,我不认同;刷题能提升语文素养吗?很大程度上也能;刷题是不是最佳提升素养和成绩的方法?我们正在探寻和摸索更好的方法。
写在文章之外:如果能有更好的方法,谁愿意去刷题?专家们总是喜欢拿我们落后地区的教育现象来说事,但是却提不出可行的建议,就像人生病了,患者不想关注怎么得的,更关注怎么能医好。专家同志们高谈阔论,讥讽刷题,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决定中国教育的上限,而我们落后地区的一线教师们,才是改变中国教育落后面貌的中坚!我们每天面对着最为复杂、真切的教育现实,我们从未敢亵渎过您们的尊贵,而且也一直在为扭转教育局面呕心泣血、负重前行,只希望教育同仁互相尊重,共筑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