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安顺屯堡社区望柱墓葬考(上) 2021年第94期(总691期)
安顺屯堡社区望柱墓葬考(上)
自六百多年前,因明太祖朱元璋之令被征调入黔并奉命就地进行屯戍以来,一代代的屯堡人在安顺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绎着生老病死的世代交替和悲欣交集的生命轮回,最后都在他们的人生尽头留下一座座灵魂栖息之所——墓茔。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为了维持那些不可僭越的等级体系,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称呼、服饰、礼仪、交往乃至身后等等,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其中就包括墓葬的形式与规格。如《周礼·春官·冢人》郑玄注引《汉律》:“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贾公彦疏引《春秋纬》:“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栢;大夫八尺,树以药草;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汉以后“独尊儒术”,儒家这一套以礼制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仅为历代所遵循,而且越来越详备,越来越完善。明代,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先后在洪武三年(1370)、五年(1372)两次重新制定了更加细化和规范化的丧葬制度,其中包括墓碑的书写、逝者的身份、官衔以及坟茔的大小、形制和配置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可逾越。此后,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竟至民国初期。
贵州地处边陲,远离历代的统治中心,明永乐十一年(1413)始建为省。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都决定了这是一个没有帝陵王冢的区域,具体到安顺,其墓葬类型及形制,大约不外两种,即职官墓与庶民墓[1]。旧时有封典之制,妻以夫荣,母以子贵,明清时七品以上官员皆可获封赠,官员之妻、母,也同享职官之荣耀。
据咸丰《安顺府志·古墓名墓》及《安顺城记》载,安顺较知名的职官墓有:明通政使赵侃墓、明云南布政使娄九德墓、明进荣禄大夫范公(邦雄)墓、明昭勇将军范凤鸣墓、明右军都督府郭贵夫人杨氏墓、明刘州牧墓、明宗室冢、清贵州提督张国相墓等。其中明确记载茔地广阔、且有雕镂精致的碑碣以及石虎、石马、石羊、石望柱等相配置的神道系统者多为明代墓,且品级较高,均为三品以上,仅平坝刘州牧墓例外,明代知州为五品,然《安顺府志》却言其“墓极广阔”。经笔者调查,以上明代墓地,除位于平坝区白云庄后的明刘州牧墓尚存一石马外,其它古墓则多已不存,更遑论配置。
安顺最普通最常见的是庶民墓,有土坟、石坟二种。土坟自地表垒土而成,鲜有墓碑;石坟砌石为墙,内填封土盈墙呈圆顶形,多有墓碑。形制一般为圆形,墓首稍高于墓尾;也有稍呈椭圆形如水滴者。墓首高取“势发”之吉语,意寓子孙兴旺发达,出人头地;水滴者取“有后”之吉语,意寓子孙延绵,后发赶超。庶民墓也有贫富之别,少数富裕之家,其墓石精雕,有覆瓦状装饰性坟沿,并立重檐斗拱、三门四柱之牌坊式石碑,墓前置石桌石椅等。但在墓庐大小、封土高低以及相关配置方面,也多能严守规制不可僭越。
在安顺的屯堡人聚居区,还有一种非规制墓葬,即在普通的坟墓前竖立两根石柱,墓主有职官与非职官者,职官中无论品级高低,均无相应的石人、石兽等配置,形成一种颇为特殊的墓葬形式,姑以“望柱墓”称之。据笔者多年来的不完全调查,此类墓葬,在安顺周边的屯堡聚居区,目前尚存十余处,兹简介如下。
安顺周边望柱墓的分布及特点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寨萧授墓。墓碑上书“明皇诰封左军都督萧公讳授之墓”。官阶正一品。墓前立有望天犼望柱一对,上撰有联:“调北征南源溯吴西宏支派,光前裕后籍发黔疆振家声”。此墓因前些年被盗而重修,望柱亦似新立。另据《明史·列传》载,萧授于正统四年(1439)六月召还,以老致仕。故疑此墓为衣冠冢。
二官寨萧授墓望柱左、右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寨萧印镇墓。墓碑书“皇明诰封车骑将军萧公之陵墓。”正二品。此墓也因被盗重修,但墓前一对望柱却是旧物,柱顶一对望天犼部分被毁,有身无首。墓左右各有石夹耳一对(立旗所用),护茔碑一座,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立。
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董官屯董成墓。墓碑书“皇明诰封荣禄大夫入黔始祖考董公讳成之墓”,从一品。墓前立有文笔形石望柱一对,侵蚀严重,满带沧桑,原字迹漫漶不清,只见有红漆书联:“渊源肇自陇西披坚执锐当年曾为明皇安社稷;支流丕振黔南登科及第而今尤於盛朝立功勋。”未知是否原刻之语。
董官屯董成墓望柱
(四)任家尖山雷姓墓
雷姓望柱墓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张官村任家尖山。墓因被盗碑毁,墓主身份不详;与之毗邻的女墓也被盗,但墓碑尚存,上镌“皇清诰授淑人显妣雷母高老太君,大清道光二十四年立”。按清代封赠制度,封赠三品官员之妻称淑人,封赠其母或祖母则称太淑人。据此推断雷姓墓主应该为清道光时期的一位三品官员。其墓前立有望天犼望柱一对,望柱三面有阴刻联语,皆漫漶不能辨识。
任家尖山雷姓墓望柱左、右
杨淇义墓位于安顺市经开区上羊昌村。主墓高约1.3米、径约2米,由三层打荒条石垒砌。墓碑内嵌,碑文为“皇清诰授武义都尉八十上寿显考杨公讳淇义号佳成府君之墓”。碑立于乾隆辛亥年(1791)仲春月廿六谷旦立。橫额:灵启后裔 丁山癸向。墓前有四方形望柱一对,柱顶为望天犼,高约4米,素面无联语铭文。
上羊昌村杨氏墓望柱左、右
大顶寨顾氏望柱墓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大顶寨之家族墓园内。墓园坐北面南,东、西、北三山环抱,南方空旷开阔,有良田百亩,油菜河从中蜿蜒流过,河湾经村处筑有数亩水塘,供村人浣洗之便。波光粼粼,垂柳依依,堪舆家称之为“玉带缠珠”。
顾氏墓园布局依山就势,呈阶梯状向山腰延伸,约分三级。墓园一级为入口,立有一对高约4米左右的整石望柱,柱脚为荆棘所遮盖未见其形,柱顶为望天犼形,惜因风化已残损。遥观造型古朴,线条流畅,体态稳健,比例适度;柱体30厘米见方,为原石打荒,正面镌刻一联:水秀山明卜他年花簪御苑;地灵人杰幸今日蟾宫折桂。望柱遥对主墓20余米,成放射状分列墓园两旁。
墓园二级,左右各有墓一座。两墓均为方额竖碑,坟为土坟。左墓碑文为“皇清应赠文林郎显考顾公讳朝元之墓”,有碑联:北水行龙东山起凤,南峰变豹西秀钟灵。右墓碑额雕刻二龙戏珠纹,碑文为“皇清应赠承德郎显考顾公讳万兴之墓”,亦有碑联云:丙向朝阳环玉带,壬山挺秀耸群峰。二墓碑均立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
墓园三级葬有墓一座,墓高约1.3米、径约2米,由六层打荒条石垒砌,方额竖碑,此碑形在安顺墓葬中较罕见,俗称“背带碑”。上书“皇清应赠武略骑尉显考顾公讳群之墓”,碑联为:凤舞龙飞钟灵毓秀,山环水绕荫子荣孙;此碑立于咸丰三年(1853)二月。
三墓之碑均立于咸丰三年二至三月间,并无各墓下葬的具体时间。但从各墓碑落署的子孙辈分排序可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高居墓园三级之的主墓即武略骑尉顾群为文林郎顾朝元次子;承德郎顾万兴(顾煜)则为顾朝元三子。
据大顶寨顾氏家谱记载,该寨顾氏为明初征南先锋官镇远侯(后封夏国公)顾成之后,系城南小五官屯一支。其入黔祖顾成是明初勋臣,数代执掌黔境军民要职,堪称安顺第一豪门,在明亡清兴的朝代更替中,这个仰祖荫世袭的军功之家,却受到叛明附清的吴三桂刻意屠戮,三桂“以诛杀明代功臣邀宠,顾成家族因此不幸蒙难,传当时族中为官者36人,家口悉遭杀害,仅遗十二世孙年仅三岁的顾金锡,在母亲娄氏掩护下逃过一劫,留下香火。”[4]此后虽历经繁衍,又成大族,然其地位、影响已非往昔可比。
大鼎寨顾氏望柱墓左、右
(七)张官屯滕家村周氏墓
周氏望柱墓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张官屯滕家村组。近因修建通村公路,周姓主墓已被迁移,墓碑被毁,只留左望柱一根,柱首为桃形,柱体阳刻有半联:“佳城□□千秋祖德荷龙光”。经调查了解该墓后人得知,墓主名周景春,即滕家村人,墓碑据回忆,原为“皇清应赠儒林郎周公讳景春之墓”。儒林郎为从六品。
张官村周姓墓望柱或(右已毁)
(八)四旗村齐氏墓
齐氏墓位于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四旗村。穴位坐南向北,面临桂家湖,墓前明堂宽朗,气象殊胜。主墓为土墓,高约1.6米、径约3米,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基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碑文为“皇清应授奉选大夫齐洪纲、宜人辛氏之合墓”;日期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吉日重立”。另有望柱一对,柱顶方平,无蹲兽及其他装饰性雕刻,通高4米余,柱脚为一直径约1.2米左右的圆盘基座。柱身为整石打荒,镌联面粗磨平,联曰:“标峻望无□祖爻□筑灵;圣德□原为云礽瞻拜计。”该望柱线条简练,造型朴拙,观之庄重、沉稳,颇具气象。
四旗村齐氏墓望柱左、右
(九)宋旗屯褚氏墓
褚氏墓位于安顺市开发区宋旗屯附近(变电站旁)。该墓为土墓圆首石碑,中榜铭文如是:“皇清诰授武翼都尉显考褚公讳玉奉字昆山大人墓”。碑左书:“嘉庆辛酉年四月初七日未时生于安顺城马王庙”。碑左书:“咸丰葵丑年十月初三日子时殁于下江营遊府署”。有望天犼望柱一对(望柱一面有联语)近遭毁,残件散落田野。
宋旗屯禇氏墓望柱左、右(现已毁)
(十)山岚村张母墓
张母望柱墓,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山岚村。该墓由八层打荒条石垒砌,上有坟沿石,墓直径约3.2米,封土高约2.6米。碑首为仿三门四柱牌坊式,坊额上书“振萱声”,下书“节孝流芳”,“万古佳城”等吉语;主碑镶嵌于四条石间,碑额书“旌表荣封”,中榜书“十一世祖妣张母周太君墓”;碑联“刊碑勿忘祖功宗德;勒石不外子孝孙贤。”立碑时间:一九七〇(庚戌)年二月吉日重立,落署为:“合房耳孙仝祀”。主碑与碑首为拼合,从风化程度看显非同时期之物。墓前一对望柱,柱首为宝珠形;柱身风蚀严重,一柱剥蚀近半,如枯木般摇摇欲坠;另一柱保存尚好,绿苔遍布藤蔓缠绕,略有倾斜。此墓为笔者调查所见唯一的一座女性旌表望柱墓。
山岚村张母周太君旌表荣封望柱墓
望柱的由来及其形态特征
“望柱”,又称华表、栏杆柱、墓表、墓柱等,顾名思义就是眺望之柱,主要置于宫殿、桥梁及陵墓神道等建筑物之前,是具有标识性、纪念性的柱状物。
据载,望柱起源于部落时代的图腾柱。相传尧时,曾命人立木牌于交通要道处,作为道路识别的标志,同时供人在其上书写意见,提供谏言,故称之为“桓木”“表木”或“谤木”。又因“桓”“华”音近,逐渐演变成“华表”一词。秦汉时期,华表已多采用石质,并被移用为重要建筑的一种装饰物,其原有的功能已经消失,后来更进一步演变成立于宫殿、桥梁和陵墓前的一种石柱形装饰,也可说是望柱的不同变体。一般而言,望柱由柱头、柱体、柱础三个部分组成,其形态、纹饰之类,皆视其用途而有所区别。如置于宫殿前即称华表,石质多用汉白玉,其顶端为神兽“望天犼”,下为承露盘,圆形;承露盘下端横插一云板,乃诽谤木之象征;柱体多雕蟠龙,并有流云纹饰;底座多为莲花座或须弥座,通常呈方形,与顶端的承露盘一起,对应天圆地方之说。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对华表最为典型,这对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华表,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根通高9.57米,直径98厘米,重约20吨,观之巍峨壮丽,庄重肃穆,不愧是皇家建筑。用之于桥梁的,称“栏杆柱”,柱顶蹲兽多为狮形或其他镇水神兽,柱体简朴,或圆或方,鲜有纹饰。用之于陵墓的,则又有另样的讲究。
望柱用之于陵墓,是与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象生(又称“石翁仲”)一起,排列于墓道两侧,以此构成帝王或大臣陵墓必要装饰的神道系统。现存最早的石象生墓为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除了有马踏匈奴、力士抱熊等石雕外,还有石人、石虎、石象、石牛等石象生配置,唯独未见有望柱。而现存最早含有望柱的墓葬为位处北京西郊的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该墓建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据说是北京地区墓上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东汉遗存。除部分石阙及其残件外,两根石望柱保存相对完好(仅柱顶构件残缺),其位置处于墓的最前列,用以作为神道亦或墓道的导引或起点,如李贤在《后汉书·中山简王传》所言:“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秦君墓的望柱上端,就刻有“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十一字。可知望柱是墓道或曰神道起始的标识,因此后世多沿用之。如郦道元《水经注》有多处记载:
“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东南流,经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累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
墓葬神道往往是墓主身份、级别的标志,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前述东汉秦君墓的神道,有石阙、石望柱等,明显是逾制之举,因为书佐只是县、州郡长官属下负责处理文书的小官吏,通常称之为“门下书佐”,其奉禄据《居延汉简》载,每月仅为铜钱三百六十枚。如此不入流的小官吏和如此微薄的收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无资格也无财力建造如此规模的神道,因此有学者推测,可能秦君的儿子是位高官,按父以子贵之例得以破格厚葬。但因汉代的相关规定并未见于文献,故此说亦有争议,迄今并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隋唐之后,相关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到了明洪武时期,对官员的墓葬及其神道配置就有了这样明确的规定:
“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
清承明制,规定变化不大,如《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可用石兽四件,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刻。《清史稿卷九十三·志六十八》有载:
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五品无石虎。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官员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石象生组合中的石人、石虎之数量变化及其之有无,封王者石人可达二对四人(文武各二),一、二品大员则仅一对二人(文武各一);三品四品官员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即无资格配石象生了。换言之,按照明代的规定,从王侯到五品之官的神道配置,无论石象生的数量及种类如何变化,望柱都是必备的要件,这恰恰说明了望柱的重要,说明了望柱作为墓葬神道的引领和起始,其标识性、纪念性的功能,是不同品级的墓道都不可缺少的。惟其如此,望柱的装饰性雕刻也很有讲究。
一般来说,望柱的柱体有四方形、圆形、六棱形、八棱形等。除皇家望柱多刻以云龙纹作装饰外,一般的望柱大都比较简洁,有的会刻些云纹、莲花缠枝纹、如意纹等吉祥纹样作装饰,有的则会刻上一些吉语,也有刻某人神道及其生平简历的,所以此类望柱又称墓表(另有生平简介刻之于碑,望柱仅作神道标志者)。变化较多的是柱顶,除常见的望天犼外,还有蹲狮形、石榴形、寿桃形、宝珠形、方尖形(笔形)等等。
[1] 安顺的许多世居民族如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等,虽在丧葬习俗尤其是葬仪、葬式上与汉族有明显区别,但在墓葬形式和规制方面,亦必须遵循官方规定,不能逾越。
[2] 考察时间信息
[3] 考察时间信息
[4] 杜应国《镇远侯顾成墓悬疑释解》,载《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三期。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陈文杰:笔名,博雅堂主。贵州省作协会员。西秀区作协主席。从事老照片修复、收藏及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结集出版个人作品《回望民国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