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三):四句讲说在线收听

大家好。上一次谈到了四句教王龙溪的这个所谓的“四无”的观点!并且呢我觉得王龙溪之所以有“四无”的观点是和严滩问答,关于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这四句理解是有关联的。我个人觉得我们今天来讲四句教,还是要讲天泉证道的四句教。那也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天泉证道的时候,王阳明是特别强调,将来这就是定本,都要照着这个四句讲。照着这个四句讲的好处,那就是不管是上善利根之人,还是咱们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四句教的理解,而进入于阳明先生那样一个致良知的境界。

一.善恶相对无善恶为至善

我们下面一句一句讲,什么叫做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句话呢很坦率的讲,从王阳明当年在世以来,一直到现如今,我们对这一句的理解可能偏差最大,最不容易领会。从历史上面来看,孔子孟子开始,实际上都讲人性本善,宋代理学家也特别发挥人性本善的意思,结果到了王阳明这里说个无善无恶,一般人看起来那几乎是大逆不道,几乎是颠覆了孔孟以来最核心的一个关于人性的基本界定了。

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王阳明有一个说法叫无善无恶是为至善,这才是真正的至善、最高善。那无善无恶怎么说?我们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在这个经验活动当中,所谓的善的和恶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善才有恶。相对于恶才有善。

这个意思,我记得《传习录》当中薛侃和阳明呢有一段对话,当时他们在这个花间除草,薛侃很感慨,唉呀这个世间的这个坏东西、这个恶,比如说这个杂草,它反而是生命力很顽强,今天除了明天还在。这个恶怎么那么难去哦?

王阳明当时说了一个意思,他说你看这个花间的草是个恶的东西,可是相对于别的情况来说,恐怕草也并不是恶的。我稍微发挥一句,你今日在沙漠里头如果有很多草,那个草大概就不算是恶,你也没有必要把它除掉,你恐怕还得把它种起来。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王阳明实际上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善恶的相对状态而有所谓的善和恶的观念,这样的一个现象,它是有非常深刻的领悟的。正因为现实生活当中的善恶是相对的,那么显而易见它就不是绝对的;既然不是绝对的,那么同样的任何具体的善的或者好的这样的事例,实际上都不值得提倡。

为什么?这个听起来好像很古怪。因为提倡善的,把某一个善的好的事情当做一个普遍的好的来提倡。实际上这就已经陷入了一个价值误用的陷阱。具体的某一个好的,当我们把它来提倡的时候,我们事实上就已经把它当作是一种绝对价值。所以说这是一种显著的价值误用。

那么就会出问题,因为事实上就会发生价值逆转。本来是个好事,可是一提倡反而变成了个坏事。我们或许会记得,在中国历史上最早阐释这个观点应当是老子。老子曾经说得很清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那么恶矣,皆知善之为善,那么不善,就是这个道理,恶也是一样。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实际上是就我们人人本有的良知自身的真实存在状态来讲的。它既不偏于善,也不偏于恶,它仅仅只是一个绝对的价值中立。正因为它是一个价值中立,所以它既统摄了善恶,也超越了善恶。我们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在讲良知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秤的比喻,秤杆在自身没有勾起任何分量的时候,它本身是保持中立的、保持平衡的,正因它是保持平衡的,它才能称重。良知本体也必须超越经验意义上面来讲的相对的善恶,它才有可能成为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它本身是偏于善偏于恶的,那么显而易见它就没有办法恰当的实在的合乎事情本来得真实状态的来给事情本身的是非善恶作出判断。

我有时候说,我们的眼睛,那正因为本身不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分辨赤橙黄绿青蓝紫。类似于这么个道理。各位朋友不要看到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就觉得王阳明否定了人性本善。在这个地方王阳明并没有否定人性本善,只不过他关于本善这个善本身的意义界定,是摆脱了、或者说是超越了儒家传统以来,一定是在道德性那个意义上面来讲这么样子的一个善恶,它只是一个大中至正,只是一个中道之体,存在本身是个中道之体,在价值的意义上面来讲,它才有可能还原事情本来真相,作出一个还原事情本身的一个致良知的实践。还原事情本身原有的状态,这个是最为重要。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是在本体自身作为一个绝对中道的存在,并且在价值的意义上,超越于经验善恶的意义上面来讲的,所以说它无善无恶。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他原本是中正的,只是一个中,既无善也无恶,既无是也无非。但是良知本身,是知善知恶的,或者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就我们每一个人的先天本然的本体的存在意义上面来讲,我们原本是这样。

二.感于外物心之所发为意

可是就现实的生活状况来讲,现实生活当中,我经常说我们每一个人大概从早晨眼睛睁开,就处在、就落在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当中。那啥叫对象性关系呢?也就我们总是处在具体的和人和事和物相交往的过程当中。既然要交往,那就一定有一个交往的基本的关系情景的。比如说你眼睛睁开,面对你爹、面对你娘,那就是处在一个和爹娘的交往关系当中;你接着要上班,面对办公桌了,面对各种文案了,那你就同样处在这样的一个交往关系当中,总是如此。既然落在一个现实的生活环境当中,咱们普通的人总是要做人做事,那么这就免不了或者说必然会有、必定会有我们心体自身的发用,不能脱离这个。

心体,自身的发用是什么呢?那就是意,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意为心之所发。意也就是我们一般讲来的意念、心意、想法、念头,包括由此发生的态度、行为方式等,都是一系列的相关联的。比如说我写个文章、写个字,我如果很讨厌这件事情,很可能我这个字就写的七倒八歪,潦潦草草不会一笔一划端端正正。那你为什么能把这个字写成这么如此肤皮潦草呢?因为你讨厌做这件事,你喜欢做这件事,你恐怕就会不厌其烦,做坏了我重新来做。因为你喜欢做这件事,以此为乐,这就是由心体所发的意,一定是在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和我们所交往的情景相关联的,所以它一定是有善有恶的。那么这个就是四句教的第二句了,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们这个意为什么会有善有恶?意是本源于心之体的。意从哪来?根源上说是从心本体发出来的,那你这个心本体为什么这么来发?请特别注意。它一定是和我们外在的交往对象相关系的,有联系的。

打个比方讲,你看到一个人,对你态度很不好的,你的心马上就动。一动你很快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很讨厌,或者很厌恶这样的一类的意,你自然会发动。这个意在现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它是和我们的交往对象相关联的。

三.常觉良知知善知恶

某种意义上我们外在的事实上的交往关系,就会对我们心体自身的发动产生一种引导的牵扯的力量,这就定然会有善有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讲,在现实的交往情景当中,我们要保持形体自我发动的不失中正,按照良知本身的那个样子来呈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实际上便需要我们对于现实情景这个牵扯的力量进行化解,这就叫做修心,这就叫做修行,这就叫做事上磨练。有善有恶意之动,它实际上是就我们这个人的现实生活的基本情境来讲的。但是良知永远是个虚明灵觉,它总是常惺惺的,它是能够常觉常照的。

你一个心意发动,这个意一出来,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是还是非?实际上良知本体一定会清楚的,一定会知道的,并且他也一定会告诉你,你这个意不对,或者说你这个意很对。因为它本身是超越于经验的,又统摄了经验的是非善恶的。所以它本身对于经验生活当中的一切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都是可以做出恰到好处地、恰如其分的、公正的判断的。这就是第三句,叫做知善知恶是良知。

四.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之事

正因为良知本身原本是知善知恶的,良知本身通过它的知善知恶来呈现它自身,所以良知本身才是至善。我再说一遍,正因为两者是知善知恶的,真正懂得知良知的人,那么毫无疑问,你要听它的话,你要按照它的指导去做了,它告诉你好的,你就继续做。告诉你做过头了,那你就往后退,不要过头。告诉你,做得不够的,那你就往前进,那就叫做恰到好处。得其中正。如果它告诉你不对的,你还拼命干,告诉你,对的,你又不干了,这就不是致良知。良知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表现、体现就被割断了。所以王阳明要讲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告诉我们。好的,那你就继续做,努力做,好好做,良知告诉我们,不好的我们就立即停止不做,这就叫做为善去恶,这就叫做听从良知作为我们心之体的一个主宰。我们听他的话,实际上就把他本身也就把良知本身表达到了、落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这就是格物。

为善去恶,即是致良知的现实道路,也是格物。只不过我们必须要强调一点,这个为善去恶、这个善这个恶不是生活当中世俗意义上面来讲,人家认为好的我们就去做,人家认为不好的,我们就不去做。严格说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良知本体所放出的,告诉你善的你去做告诉你恶的,你不要去做,这个就叫做致良知,这个就叫做格物。我们也说起过王阳明讲的物,就是事,他理解的格,就是正,和朱熹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很不相同。

什么叫做格物?按照王阳明的这个理解,那所谓格物就是正事,把事情做端正,什么叫把事情做端正?做任何事情你总要像一个事情,我叫你读书,而你不认真读,你这个表现出来样子,不像个读书的样子。比如说我是个木工,你让我做个木匠,我做出来的桌子不像个桌子的样子,那都不能怪木头,你书读不好,你不能怪书。你孝敬爹娘,你不能怪爹娘,一个道理。

所以功夫在自身做,而是所谓自身做,那不就是在心上做,什么是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我们人的现实存在总是在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当中来完成的来体现的。

凡是和我打交道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我都能够致吾心之良知,凡我所从事的事事物物都做得端端正正,善的还他善,恶的还他恶,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实事求是,实实在在,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格物,这就是致良知,这也是最高善的实现。如果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切都能够做到这个,那还有什么不好的?

王阳明的这个四句教,如果说我们套用过去的老话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说先天,到为善去恶是格物,那就是落实到后天的经验的现实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就是既可以是以先天统后天,也是以后天复先天。如果无善无恶,是这个本体,那么为善去恶是格物便是功夫,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是通体圆融。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之下,我们才可能真实的实现我们自我存在的真实性,同时也在为善去恶的过程当中,实现我们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四句教从我们哲学的角度上面来考虑,我们说主要是关乎人的存在论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就人的现实的生存、现实存在的方式、以及如何实现我们自我先天的或者说本质的真实存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面来展开的。那么当然日常生活不只是善恶恶的道德生活,我们还有各种别的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活动,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等,这些和四句教,或者说王阳明整体讲的致良知有个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下一次再说,今天我就简单的把四句教的理解,做一个提示而已。

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要强调的,致良知,或者说什么是良知?我们一定不能认为是所谓的第一感觉,所谓的我觉得应该如此,然后这个就是良知,那个很可能不是良知,是你的私心私意。

良知是什么?王阳明是以中这一个字来作为根本制衡的,或者说来作为一个根本的权衡点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体还要靠各位朋友自己去体会的。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

  • 存乎心 悟致知

    2020 美乐爱觉 亲爱的你 今天是女神节,祝你节日快乐! 这一路走来,感恩你的陪伴! 真心感觉 一个女性精神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 是这个世界莫大的福气. 女人的灵魂一旦有了安放 心便有了一个家. 成 ...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习王阳明心学 离不开有名的"四句教" 不过对于"四句教" 却有"四有句之教"与"四无句之教"的争论 所谓"四 ...

  • 本体意识 致得良知——新年快乐!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认真读一本书 致良知 我们看世界,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 每个角度都对, 每个角度都不对. 说对,是仅就他所接触的来说, 是对的 ...

  • []四句教(一):天泉证道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开始讨论大家平时很关心.可能也属于阳明心学的理解当中一个很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就是四句教问题.我今天有点感冒,嗓子不好,请大家谅解. 一.钱王论学 四句教究竟否 四句教问题的的确确 ...

  • 四分钟讲透文艺复兴三百年

    很喜欢这个视频所以公众号分享给大家--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易懂最有趣的文艺复兴科普视频,涵盖了重要人物和事件~剪辑自<糟糕的历史>. 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疑问] 图文版回 ...

  • 争议最多的一首唐诗,短短四句却有三处引争议,康震差点为此翻车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网络的发展导致诗歌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错误,有的是诗句的字词被改变,有的则是读音出现问题.但是,对于如今的社会而言,诗词是一笔巨大的文 ...

  • 【摄影讲评】静物摄影记住这四句就够了 第1522讲?

    津门网推荐搜索 构图技巧 单反相机 人像修图 摄影技巧:很多人会觉得静物摄影很简单,但正因为好上手,所以想要拍好.拍的有格调就格外难. 你拍的静物, 大师拍的静物, 今天,bobo就来给大家说说静物摄 ...

  • 刘邦为何写了一首只有三句的诗?其实还有第四句,他不敢写出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远古时期,一开始的诗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算是在刘邦那个时代,一首简单的诗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项羽的&l ...

  • 五行辨证偶得五则,(四)在线收听

    (四) 198l年6月,余在晋祠疗养时,遇一奇症:江阳化工厂杨英厂长之独生女杨小萍,17岁.自幼娇生惯养,说一不二.1981年3月,因其父调动工作,耽误学习,未考取高中,羞愤.郁怒成病.始则不饥不食, ...

  • 争议最多的一首唐诗,短短四句有三处争议,康震差点为此“翻车”

    纵观整个文学的发展史,必然是充满争议的"代名词".特别是如今互联网的发达,许多人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表,时不时就有关于哪首诗的"口水战".为了可以有一个标准,也衍 ...

  • 二十四节气雨水谚语大全精选三十四句

    日常 · 2-17· 11 一.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二.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三.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 四.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五.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六 ...

  • 62 | 道家的三个法宝在线收听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道家的三个法宝. 我们如果学习道家的思想,当然要知道他的法宝是什么.说到这个法宝,最主要是指老子虚拟一个圣人,他是悟道的统治者.既然是统治者,当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