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二 ——老家(上)

老家,一般指原籍或祖籍,故乡或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有的指出生地。
我的曾祖父,清朝同治年间生于安徽全椒县襄河镇;祖父清朝光绪年间生于安徽盱眙县蒋家坝(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父亲民国初年出生于安徽盱眙县明光集(今安徽明光市城区);我于1948年生于明光顺河街。我上小学时第一次填表,要填籍贯,我就问父亲怎么填,父亲说,你在明光出生,就填嘉山县明光镇,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弟弟妹妹以及下一代。那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曾祖及祖父是哪里人。准确的讲,我的原籍为全椒襄河,祖籍为盱眙蒋坝,籍贯为明光。如此叙述,是为了说清楚我们这一家的来龙去脉。
下面要讲述的老家故事,是指旧居,从父母开始,到笔者幼年、少年、青年以及后来所居住过的地方。
蒋坝古镇    逃难人家

洪泽湖东岸的蒋家坝(后称蒋坝),是个千年古镇,鱼米之乡。这里商贾云集,集市繁华。三河入江水道就在镇南,是淮河顺水而下的船只进入长江的必经之道。清光绪年间,曾祖父考中武举人,来到盱眙县,在清朝军队里任职。后来就在蒋坝安家,祖父兄妹三人均出生于蒋坝。民国初年,全家移居至盱眙县西乡明光集,曾祖父于1930年病故,没有了俸禄(薪资)收入,仅靠祖父一人帮工,家道渐贫。父亲13岁时被迫辍学,16岁去上海工厂当学徒。数年后,日寇犯我中华,抗战爆发,工厂关停。父亲于1938年元月回到明光,次日即与祖父举家逃难(跑鬼子反),沿着明(光)一一蒋(坝)公路起旱(步行),一路向东二百多里,目标是蒋坝。
当年明光集老百姓跑鬼子反,有钱人家是往南京或者再向南跑,一般老百姓则往皖南或者西南跑。而我们家却往东跑,究其原因,那就是祖父诞生于蒋坝,这里是他的老家。虽已离开蒋坝20多年,仍然要去蒋坝,怕是因为故土难移吧……
祖母是小脚,不能远行,雇了一辆独轮车,推着祖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姑姑,祖父和父亲步行。数日后到达蒋坝,就停了下来,在洪泽湖大坝附近搭盖了两间简易茅草屋栖身。46岁的祖父,由于一路劳累加惊吓,就病倒了,卧床不起,数月后溘然长逝,草草葬于湖畔。父亲时年21岁,从此挑起家庭重担,先后以教私塾、做小生意谋生,后来以刻字为业。
当地富商程三爷见家父知书识礼,办事稳重,经过数年观察,决定将其长女(我的母亲)许配给家父。1944年三月,我的大哥达海在蒋坝出生。虽然外公家经商富有,但娘家再好也非久留之地。母亲嫁到张家,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生活上则是从“米箩”掉到了“糠箩”里。尽管夫家贫寒,但母亲毫无怨言,从容面对。夫妻相敬如宾,对爱情忠贞不渝,与父亲一直相伴到老。母亲嫁到张家,一辈子受穷受累,基本上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但她却是无怨无悔。
顺河街的三道码头

1947年,父亲思乡心切,执意要回明光,于是全家四口人回到阔别十载的明光(彼时两个姑姑已出嫁)。在河下(顺河街)三道码头附近租赁了汪伯祥家的两间小屋暂住。父亲每日到大马路摆摊刻字,祖母和母亲则炒点瓜子、花生,批点糖果在码头附近摆小摊经营。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哥哥达海,自幼聪慧,人也长得十分帅气,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五岁入学,成绩优异。1949年暑期,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回蒋坝老家,孰料达海哥不幸染患急性脑疾,数小时后暴毙,父母失去心爱的长子,万分悲痛,此后很多年,母亲因不堪回首的失子之痛,而极少回娘家。父亲在大悲之际,彻夜难眠,强忍悲痛,奋笔疾书,狂歌六绝,深切悼念爱子六龄童:
乍闻达海忽夭亡,疑是黄粱梦一场。
屏内尽除儿小影,恐将触目更心伤。
家庭琐事母当先,白发堂前未敢宣。
夜半难眠惟饮泣,朝来举止仍如前。
常将儿影系身边,睹貌思容泪泫然。
看汝毫无夭折相,因何倾刻化云烟。
上期入学爱争先,今日除名尽惜怜。
不见涂鸦不闻诵,空遗书箧挂床前。
亲朋劝我勿伤颓,口内相承心已灰。
仰首问天天不语,倚门何日待儿回。
六年心血付汪洋,往事今思泪满眶。
不料好花容易谢,此生常念未能忘。
明光早年是有名的水旱码头,由于津浦铁路的开通,加上池河的水运发达,明光河下顺河街一带十分热闹。东北侧是铁路,有多家粮行、仓库。顺河街倚河而建,蜿蜒数百米,自西北向东南有三道码头,人称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全部都是用条石铺就的台阶,有二、三十层,蔚为壮观。
一道是渔船码头,众多渔船停泊在此,方便渔民上岸采购粮油、日用品,也方便了居民购买新鲜鱼虾。靠近铁路有个米厂,还有个老银行。
二道码头是渡口,是去往河西南农村和老砖瓦厂的通道。此码头直对铁路道口,有一条河下大街,解放后,有粮站、仓库和很多房子。道口边有座炮楼,从道口向东过了铁路即到达交通路与后山街(即后来的渡口西路)交口处(老新生小学附近)。此道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封闭,道口向西北移至米厂附近。后来,为了减少事故,改建了一座地下人行道,一直沿用至今。
三道码头是货运码头,在这儿装卸各种货物,可以通江达海到达全国各地。三道码头离火车站货场和道口很近,这里在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处岸线长20米的台阶式码头,命名为解放码头,可以停靠50一一100吨的大船。笔者住在顺河街时尚未记事,以上这些都是后来去观察和听老人所讲,如有差错,敬请读者指正。
九十年代铁路提速,新老车站之间通往顺河街的最后一处道口也封闭了。随着韩山南路的拓宽,这里修建了地下通道,行人车辆均从此前往河下以及张湾、横山等地,后来还开通了农村公交车。2020年,明光新、老火车站附近大规模拆迁,顺河街却不在之内,除了靠铁路一侧密集的民居外,仅有嘉禾粮食公司直属库一个单位,原明光米厂旧址已是人去楼空。顺河街的往日的繁华和曾经的码头已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是一道美丽的滨河风光带,沿河修建了木护栏,岸上绿树成荫,河中波光粼粼,老河依然见证着大明城的飞跃发展。
难忘的大马路18号

1951年,我们家搬至大马路18号(今人民路47号)的第二进房子,是租赁歧阳李氏李大安(号竹平)家的闲屋。说来也巧,这处房子竟然是祖父过去帮工曾经居住和办公的老房子。祖父从民国初年在明光几家商号帮工,其中时间最长的就是这家李景记洋油商号。祖父从伙计到账房(即会计)至襄理之职,干了20多年,后来李景记倒闭,祖父改帮别的商号。在祖父病逝十三年后,他的子孙又住到了这里。
父亲刻字手艺好,有点名气,挂起了张公孚印社招牌,坐家迎客。在这里还率先引进开发橡皮图章生产,为周边各县之首。我四岁多时记事,就开始认字,源自于家中摆的铅字架上,满满张贴的毛笔书写的偏旁部首和单字。这是为方便找字而设,也造就了我早早识字。这儿是大马路中段,上至大巷口,下至火车站都不远,我小腿一迈就跑出去玩耍,1954年,自己一个人到工人子弟小学报名上学,经老师测试合格可以录取,但一核对户口说我不够七周岁不能上学,使我读书推迟了一年。次年仍是我自己,跑到明光小学(即今实小)报名上学。我的两个弟弟均在此诞生。
我们家对面(今新华里巷)大院是干部宿舍,住了许多干部家庭。往东又一道院子,有座靳公祠堂,坐北面南,中间一个大院子,南边靠马路是青砖砌的花格围墙。听老人们说,1948年底淮海战役期间,这里关押了许多被俘的国军官兵,墙外有市民好奇,扒花格墙往里看,里面就有人将手表、戒指等贵重物品递出来,请市民帮忙换点食物。解放初期,靳公祠还充当过临时法庭,在这里开庭审案。
此院东侧地势较高,有一道青砖高墙分隔,顺势有砖砌台阶走上去,上面有个大院,以前是火神庙。大院东侧一条南北街道曾叫观音巷,又叫福星街,后来改叫公安路(今女士街附近)。火神庙早已拆除,1953年,新生政权在这里建了一座青砖灰瓦、杉木结构的带内走廊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嘉山县人民政府办公楼。我同学张燕青的爸爸张远方时任县人委秘书,住在一楼东南侧,我时常去玩,我和小燕青俩常到各个办公室,翻字纸篓,翻出一些信封,因为那上边有许多花花绿绿的纪念邮票。1955年,县政府搬迁至二马路(今广场路)的县委大院,这里改作县公安局,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又改作治安巡逻大队,现为明光街道中心路社区。
大马路18号,我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的童年,由于房东家是地主,1956年私房改造,这处房产被归为公有,安排了一位副县长来住,我们家只好搬家让出。

(未完待续)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古镇蒋坝

    沁水百合诗文 古镇蒋坝 文/爱我中华 河工古镇曰蒋坝, 田园风景美如画. 农家烟火小村庄, 粉墙黛瓦好人家. 水上长城立千年, 浩渺苍茫湖无涯. 三街六市舟满港, 渔舟归来醉晚霞. 味比河豚鲜过虾, ...

  • 老家的农村与县城

             十一下午回的农村老家.老宅所在的胡同没什么大变化,前后左右邻居除了有的长辈去逝已不在,其后辈还住在那里,而当年父亲盖的新房子那边,右边和后面邻居的房子由于很久没人住,看着有些破败,有 ...

  • 父母的小院子

    父母的小院子 1 吃饭的时候,父亲说:记得我昨天电话里说的那段话不?太阳升起来,照在山谷里.金秋的菊花开了,到处涂抹上一层淡淡的金黄色光芒. 我在电话里听到父亲说完这句话,告诉我们可以回家看菊花了.今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歙县渔梁坝

    渔梁古坝位于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拦河坝,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古坝 ...

  • ​遇见海鸥

    家乡行 (4) 到了蓬莱的第二天我们准备登长岛,五一节前从蓬莱可以自驾进入滚装船上岛,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岛上车满为患,如今非住岛居民注册的车辆一律禁止上岛,我们只能将座驾停放在码头. 好友陪同我们轻 ...

  • 《西顺河.沿岸》20.12.1号

    20.12.1号                               20.12.1号 pingpu

  • 重庆,城市记忆

    重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走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就和 各种铭刻着历史的建筑擦肩而过. "从前"重庆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带你一起"穿越"到几十年前的重庆, ...

  • 蒋坝,千年古堰第一镇——洪泽、扬州7日游第4天

    ★旅游地点:洪泽蒋坝镇 前一天晚上订了淮阴老子山的温泉,所以起得稍稍早了一些.不过车载导航仪实在很不给力,给我导了一条前面不能行车的道路,车到山头已无路,正要返回,却发现前面居然还停着两辆车,下车察看 ...

  • 孙岗||追忆父亲孙铁峰(下)

    [2020年第198期]           作者简介 孙岗,孙铁峰次子,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池坝乡孙家磨村人,男,汉族,生于1963年12月6日.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历任陇南市公安局副科长.科长.纪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二: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文/张志江 "票友"一词源于清代,是戏剧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不以演艺为生,又十分喜欢演唱戏曲的爱好者,即非职业演员.乐师.京剧票友与其它艺术爱好者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 ——老明光老字号(四)

    说说刻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刻字这一行,涵义很宽泛,大到在巨石上,小到在米粒.头发丝上刻字,又叫雕刻.微雕.自商代在龟甲.兽骨上刻符号,始有了甲骨文字,周代在青铜器上刻(铸)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一 ——近 邻

    2021年7月26日,突然接到"李爷"病逝的噩耗,我急忙从滁州乘火车赶往明光,傍晚冒雨赶到李家,与"李爷"作最后诀别. 27日清晨5点多,送行的车辆在雨中出发,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三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文/张志江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创造了.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史,并给予见证,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知青. 1969年2月4日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明光市民在经过了400多天的苦苦等待和期盼,终于在2020年12月,又能从家门口坐上火车了,并盼来了改造后的崭新的明光火车站.你看那高大时尚的新站房蔚为壮观,宏伟大气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五——我家俩知青

    兄妹五人手足情, 大哥工人二哥兵. 老三老四正下放, 广阔天地练红心. 本文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知青的故事. 明光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是在1968年10月第一批下放到本县的太平和三界等公社的.当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六——小姑

    谨以本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小   姑 文|张志江 三代小姑  血脉相通  年龄差异  时代不同 坚信马列  追随中共 历经磨难  牺牲亲人 和平年代  勤勤恳恳 为民服务  继续革命 改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七 ——明光老字号(一)

    明光老字号() 作者:张志江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在昔日的小渔村一一明光设了车站.火车开通,也带动了明光集原有的池河航运的迅速发展.于是有很多的外地移民纷至沓来,大量涌入明光,寻找生活门路和商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八 ——明光老字号(三)

    "田海山"创始人刘美森老先生工作照 <文化明光>平台5月6日推出的<明光老字号>(一),笔者讲述了百年老字号"田海山"的创业故事,受到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