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系词上(45):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词上上接: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原文】子曰:“圣人(1)立(2)象(3)以(4)尽(5)意(6),设(7)卦(8)以尽情(9)伪(10),系(11)辞焉以(12)尽其(13)言(14);变(15)而(16)通(17)之(18)以(19)尽利(20),鼓(21)之(22)舞(23)之以尽神(24)。”【译文】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注释:(1)“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2)“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3)“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4)“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5)“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6)“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賊”了?’雨村道:'正是这意。’”(7)“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8)“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9)“情”实情,情况,情态。《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0)“伪”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11)“系”联缀。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12)“以”认为……是……。《史记·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13)“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14)“言”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15)“变”《汉语大词典》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16)“而”连词。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7)“通”共用(用:施行,实行。实际施行。);互通。《礼记·内则》:“外内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18)“之”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19)“以”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0)“利”有利于,对……有利。《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1)“鼓”鼓动(用语言、行动、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22)“之”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尚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23)“舞”设法觅取。《康熙字典》又变弄也。《前汉·张汤传》:舞文巧诋。(变弄:谓设法觅取。《红楼梦》第三六回:“宝官道:'才出去了。一定就是龄官要什么,他去变弄去了。’”)(24)“神”《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