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人的乡愁,都深藏在西津渡的青石板下了……
(昨天做的西津大市的内容,因为一天之内报名爆满,实在回复乏力,于是就先删了,但朋友说的让我再分享一些西津渡老照片的要求,必须满足,今天上传一些)
我最近得到一本最新版的《西洋镜》,里面的照片都来源于晚清时期西方摄影师创办的《远东》杂志。其中有一张镇江的老照片,我看的第一眼就觉得是西津渡上的五十三坡。
这可能是最早的一张五十三坡的照片了。
因为这个坡子实在太像了,虽然晚清时候是斑驳错杂的青条石板,如今换成了水泥石板,但那蜿蜒的弧度,以及顺着山边的小道,还有,依稀可以看见的石塔相轮。
对照一下后来陈大经老师的老照片,那些旧日的痕迹,依旧能辨。
过去的五十山坡旁,一尊黑黝黝的铁炮架着,直指江面。(陈大经摄)
杂志上还有一张晚清镇江西津渡附近拍摄的照片,在这张标名“镇江海关”的老照片里,有两根巨大的桅杆,耸立在码头上。
或许这是码头的标志,抑或是附近宗教民俗的建筑,很多网友看过后都争论不已。
镇江海关
这张相片还被西方一些报纸、杂志制作成过版画,对镇江的西津渡推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让外界更加的了解到早期的镇江风景。
原始照片。
经过确认,晚清时代的西津渡,确实有这样的建筑物。
从那些从海外来中国的西方人曾经拍摄的西津渡里,我们知道了当年镇江水陆码头的模样。
100多年来,镇江人的乡愁,似乎都深藏在这条古街的青石板下……
01
像我这样从小在中华路长大的老镇江,过去是经常到义渡小码头街和利商巷转转的。
西津渡的领事馆到石塔一段是古老的,沧桑的;走过一条青石板路,小码头铁道口到新河街这一段又是烟火的,热闹的。商铺和住家混杂,百货店、食品店、土杂品店、饭店、酱油店、煤球店、私人诊所等应有尽有。
80年代时,还有小铁道口火车挡道的事,火车一来,行人、骑车的就要忙作一团。
西津古道,当年的雨后石板路。1972年摄
过去,每到夏天,穿着白汗衫、大四角短裤的镇江人,就把衣服晾挂在小码头街上,像万国旗一样。马桶、痰盂子在家门口晒着。
穿着蓝大褂的老太太,围着围腰子,手里拎个篮子,小心翼翼的踏上五十三坡的台阶。看到这张照片时,我总想起了我的奶奶。
那时候,还能看到有小脚老人走在西津渡古石街上。
很早的待渡亭。
在云台山顶这片小树林处,现已建起了云台阁。1976年摄
云台山还是个老塌方的地方,每次有市领导去查看,总是会围着一群问什么时候拆迁的群众。
蒜山那时候顶上还没有小亭子,旁边的茶坊还没有,更不用说山下的小池子了。
1982年8月,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到镇江进行创作采访,认为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未开垦的风景、名胜旅游“金矿”。
90年代开始,西津渡一点点的修建。1997年后这里经过一次修复,石板台阶变样了。
曾经的博物馆老建筑里,做过职工宿舍。
小码头街旧照。
整修加固之后的昭关石塔。1986年摄
1998年7月专家学者对西津渡古街修复规划方案进行论证。
修复的方案一遍遍的论证,根据“文史导航,规划领先”的原则,镇江城建集团花了20年的心血,西津渡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经过修整后的昭关石塔。1999年摄
西津古道1999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2003年摄
(以上照片来自陈大经老师拍摄,他的镜头记载了大半个镇江的现代城建史。)
02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
西津渡古街是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注入进了时代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的活力。
西津渡,用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如今它焕然一新,那些尘封的岁月已成了我们永久的记忆。
有个镇江老顽童杨宪华先生,热爱摄影的他,照片里的西津渡之夜,那是别样的风情。
几分柔情、几分妩媚,忽地被一个不经意的景色触动,然后堕入往事的回忆。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为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城市的面貌不断改变,但唯一会被永久传承的那便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脉。因为,镇江人的乡愁,都深藏在这条古街的青石板下……
分享: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