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发现,唐代桑皮纸再现新疆巴州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2020国内国际十大考古发现,新疆巴州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唐代桑皮纸残片

据文物中国1月6 日消息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烽燧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清理房屋、土埂、木栅栏、踏步各1处,灰堆5处。出土各类遗物1230余件(组),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木牍786件。

遗址中出土的这批木牍、纸文书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比如新发现有榆林镇、通海镇、麻泽镇、掩耳守捉、焉耆守捉、沙堆烽、临河烽、马铺烽、横岭烽、悭泉谷铺、猪泉谷铺、蘇累铺等军事机构,还发现楼兰路、麻泽贼路、焉耆路等防御线路,这些军事机构和防御线路均不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

文书中也有关于铁门关、于术守捉、西夷辟守捉、西州、于阗、安西都护府等唐代军事机构的记载。文书内容显示各级军事机构运行正常,并通过“符帖牒状”、“计会交牌”等方式传递军情和政令,并对该地实施着有效戍守管理。

烽燧遗址出土的纸文书很快引起全国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新疆桑皮纸传承推广人魏宝山评估后认为:“出土文书字迹清晰完整,是唐代时期用西域桑皮纸书写而成”。

据魏宝山介绍,桑皮纸源自中原,特产于西域,在新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和田、吐鲁番、哈密等地先后发掘出土上万片桑皮纸残片(残纸文书),成为研究新疆政治经济、历史历史的重要材料和证据。同时,桑皮纸因具有“写字作画历经千年不褪色、防虫蛀、不怕潮”等特性,弥足珍贵,唐玄奘(唐僧)用其抄过经文,宋苏轼拿此做过画,明清时期被新疆政府制作钱币、公文、书画,北京故宫博物院修补古画时也用桑皮纸。

“桑皮纸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中国与欧亚国家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闻名丝绸之路。尤其在西域三十六国时期,可以说,丝绸之路有多远,桑皮纸的传播就有多远;丝绸之路影响有多大,桑皮纸的影响就有多大”魏宝山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