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开发商卖房翻几番,业绩大涨背后的行业危局

如果说去年房企业绩普遍开花似乎毫无悬念,毕竟前年宽松的信贷环境及去库存背景下,轰轰烈烈的销售节奏的确让房企大赚眼球和吸金不少。然而从去年10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收紧政策,房企融资压力陡增,普遍面临着巨大调整压力。众多中小房企正在酝酿着一场生死搏杀的淘汰大局。而在金字塔的另一端,房企业绩的新特点也点亮了我们固有的认知,除了少数龙头大房企垄断了整个行业的销售业绩以外,开发商座次排名也在重新洗牌。

前不久各大研究机构纷纷争抢出炉2017年1-4月全国房企销售榜单,每家基本上出入不大,除个别企业外,这个想必大家也都理解。由于亿翰智库发布的是TOP200房企的业绩排名,更全面,整体看起来更直观,所以安家融媒引用他们的数据来分析一下过去的4个月以及今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从这长长的业绩排行榜中,不难看出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整个行业的销售贡献几乎全被前面的几个大房企包揽,碧桂园销售额达到了2006.6亿元,万科实现1915.7亿元,恒大实现1440.3亿元,三家领头房企实现总销售金额5362.6亿元,甚至超过排名其后的10家房企的销售额总和,行业集中度愈加明显。而越往后看,房企业绩销售越是可怜,业绩悬殊相当大。

安家融媒认为,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结束,而市场也开始逐渐分化。虽然所有房企的盈利能力都在普遍下滑,但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寡头时代来临,一些大的品牌房企保持了较强增长态势,而更多的中小房企则因为面临去库存和业绩下滑的窘境,部分中小房企开始逐渐剥离房地产业务。如果往远看,一些中小房企的消失率甚至将以惊人的速度消亡。对于中小房企特别是亏损的房企来说,如何活下去,则事关生死存亡,生存比生活更重要。

另一项数据也表明,由于龙头房企的垄断,所以也造就要想进前几的排名,门槛也是大大提高。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即使突破了自己,还要考虑别人的业绩增速,所以,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第一名、第二名都维持在了“两千亿”左右的量级,TOP3门槛达到了1440亿元,远超去年上半年第三名的1221亿元,TOP10和TOP50门槛也分别达到了420亿元和89亿元,充分证明行业集中度已经处在冲刺攀高阶段。

当我们去年还在讨论恒大能否追赶上万科坐上金交椅时,没想到的是掉队第一梯队多年的碧桂园来了一个黑马大逆转,客观地说,碧桂园这么些年属于掉队,本来它就是一线房企,所以应该是重归神位。曾作为“华南五虎”之一的碧桂园本就在房企中有一定江湖地位,只是后来因为战略布局问题始终处在一个掉队的尴尬位置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家都知道,碧桂园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所以,碧桂园重返第一梯队的确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不可否认的是,碧桂园战略定位比较另类,成也战略败也战略。“以三四线城市为主,这是碧桂园发展策略的核心,我们不会因为同行的改变放弃自身发展模式。”这是碧桂园领导始终强调的战略定位。所以前几年一线城市甚至二线城市市场火爆时是,三四线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去库存压力,碧桂园折戟三四线城市,业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碧桂园为其“郊区大盘模式”所累。碧桂园也曾试图进军一线城市,但种种原因,并未成行,反倒是坚守让其再次重登冠军宝座。

可以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碧桂园矢志不渝的主打“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定位如今迎来了翻盘机会。安家融媒认为,随着一线城市市场的饱和,以及在去库存背景下,以及一二线城市挤出效应的基础上,三四线城市楼市成交的大幅上升,使得在三四线城市具备大量储备的碧桂园等业绩高速增长。当然这种战略似有靠天吃饭之嫌,但不管怎么说,谁坐上冠军宝座,谁就是大牛。

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就是龙湖。龙湖地产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00.2亿元,安家融媒查阅资料发现,去年同期销售金额为200.1亿元,同比增长正好200%。去年排名在第13位,今年冲进第7名,虽然表面上仅仅是几个名字的差别,但是在前边的集中度高的排名竞争中,那是相当激烈的。这与龙湖对销售节奏的把控不无关系。

几年前,龙湖在拿地战略布局上有独到之处,不仅在全国的城市布局中很讲究,而且从拿地上也是屡屡踩对了点,特别是龙湖对市场的预判是理性的,有前瞻的。

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在2016年全年业绩会上表达的“忐忑”心态。忐忑二字意味深长,吴亚军对2016年取得的成绩表示:自己的心情是“不错同时也忐忑”。“不错是因为龙湖一直掌握着自己的节奏,自己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忐忑则是由于,下半年的市场或政策,自己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龙湖去小心驾驭”。

所以,龙湖对于市场的变化是有未雨绸缪的布局的。尽管现在的市场还不错,但市场的不确定性早被龙湖考量在内,始终坚持着一贯的稳健作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电建地产从排名上几无变化,从去年的63位到今年的62位,前进一小步,业绩增长了一大步。鲁能地产从去年的20位到今年的12位,业绩增长117%。根据亿翰智库的数据显示,这家企业在2016年实现了300%的增长,仅用一年时间,年销售额就从2015年的20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646.7亿元,在中国房企前100强中增幅最大,居于国内房企第一名。也是一个迅速蹿红的房企。

市场有增就有落,几家欢喜几家愁。而且过去的都是历史,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在市场普遍调整大势下,未来房企销售如何才是王道。中指数据显示,4月份销售业绩中,销售额环比增幅为负的企业多达17家,降幅最大的是金茂,达66.1%;首创降幅第二,达55.2%;金地降幅第三,为48.8%。

安家融媒认为,除了销售节奏把控以及受政策影响外,另一个能体现出企业未来业绩增长活力的可能就是土地储备了。就像我们购房者哪怕再艰苦也要买房炒房囤房一样。手有余粮心中不慌,手里有地,也就有了底气。比如龙湖在拿地上就比较活跃,1-4月份,龙湖共参与获取13宗地块,涉及土地出让总金额为344.81亿元。还是能看出越是此时,越考验开发商对土地市场的掌控能力,没有土地储备,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去10年只要买了房的购房者,如果现在将房子出售,除去租金收益之外,产品本身的溢价率都比当初开发商赚得多。”有开发商如此说。难道开发也想囤房炒房?至少开发商知道,有了土地储备才有一切,哪怕这条路很艰难,有困难也要上,对开发而言,土地就意味着生命,只有拿地,才有希望,当然也有企业会因各种原因被土地拖累。要会拿地,绝对不能不拿地。

感谢浏览
(0)

相关推荐

  • 阵地 | 3000亿的卡位战

    文 / 原石 每家房企都很想完成一个大目标. 房企中的排行榜中最大的看点是今年会新增哪些3000亿的房企,这代表一种能力,一种话语权,没有3000亿的房企,算不上"大哥级". 要知 ...

  • 净负债率控制在53%,龙湖这一招很稳

    易简财经 还有两个月,龙湖即将迎来上市十周年.资本市场助力之下的龙湖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雨,但到了集团主席吴亚军这里,竟举重若轻地只化作了一句话,"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没有特别值得纪念的,没有故 ...

  • 【劲爆】恒大公布史上最佳半年报!TOP3房企竟占领15%市场份额

    艳姐说 2018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政策调控频频加码.融资收紧. 另一方面:房企的销售额依然普遍向好,业绩报告很漂亮. 原因在于:强者恒强.寡头时代来临.高速增长的背后折射出行业集中度提升 ...

  • 阵地|房企都有一个千亿小目标

    文 / 原石 最近吃饭碰到房企的人,各个都如战斗民族出来般神勇,"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0亿,明年的目标是一千亿." 我实在无力反驳,行业的复合增长率本身就不低,加上碧桂园.融创这样 ...

  • 阵地 | 大佬们很悲观,但2017年是卖得最好的一个春天

    文 / 原石 政策向左,市场向右 今年一季度,是房企历史上卖得最好的一个春天.不过才三个月的光景,已经有三家龙头房企的销售规模超过了千亿. 一方面是密集的政策调控,另一方面是房企的大卖特卖,在刚刚过去 ...

  • 分销与渠道打破地产行业旧秩序,什么才是正本清源?

    地盘说 房企重生之路上的保命符,不是花哨的广告,也不是手段高超的分销,而是给客户盖所好房子. ✍️ 撰文 | 李逍遥 ☞ <地盘>特邀撰稿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篇引发地产界深度思考与讨论 ...

  • 从“敲门运动”到“海归计划”,净负债率仅16%的这个房企还要大干一场!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都在感叹,房地产越来越难做了. 自从"房子是用来住的"核心思想确定以来,国家因城施策什么方法都用上了:限贷.限购.增加土地供应.整顿市场秩序等等,越来越难判断未来 ...

  • 北上深,不相信房地产人的眼泪

    又到校招季,很多应届生问涛哥,毕业后想留在北上深一线城市,进入大型房企工作,应该做哪些准备? 涛哥能想象到屏幕背后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但不幸的是, 今天的北上深,不仅很难容下年轻人安身立命的梦想, ...

  • 融创喜提前三,世茂官宣前十,千亿时代已经到来

    月初,又到了地产界"月考"的放榜时间-- 历经"金九银十"的鏖战,前二十的格局本应定型,但从榜单结果来看,个中变数仍然存在,甚至其中有些细节,还非常值得玩味. ...

  • 万科营收大增,融创喜提金科,你的冬天是别人的春天

    万科弯道超车 业绩持续飘红 昨天,万科发布了三季度报告,虽然行业寒冬发愁"活下去",但万科的数据还是一片飘红. 1-9月销售额4315亿,毛利率27.8%,近利润140亿,已售未结 ...

  • 利润与规模兼得,恒大怎么做到不偏科

    艳姐说 前一阵子,一家上市公司因为提早披露业绩被交易所"盯上了". 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有这样一个要求:业绩指标同比大增或大跌,需要提前披露预告. 这家公司是国内制造业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