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古城中的小书店

韩城,即便是原上横平竖直的的新城,也有一种因为过分整洁而来的道具幕景一般的不真实。因为街市上有着仿佛七八十年代的宁静,而即便最繁华的市医院对面的街口,也因为小生意小买卖多是手工传统技艺的小食品,也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我们的这种观感。这样的感受让人回忆起既往那个年代里的种种好处,让过去的优点重现一般地深深地抓住了在时代的快跑中有些晕眩的心。

至于原下的古城中的气氛当然就更其古远了,抬头低头之间的红墙绿瓦、翘角飞檐和青松翠柏,还有老巷子深处那被千百年来的脚步给弄得有了凹陷的石板路,都让人有隔世的恍惚。不过,在老街的路口上那些小书店,倒还是依然保持着七八十年的格局,甚至气氛。

说“那些”,不过是两家。一家是清华书店,门脸不大,像满街的衣服点小吃店一样,只是一个门脸和进深。所有图书全部都摆在柜台后面,读者需要伸着脖子看,想买什么书了,再让店主来拿。正如店名所示,这里的书全部都是教辅,买了清华书社的上清华成了一种买卖双方都很愿意的暗示。这和文庙中那种直接的求拜与挂红布提要求相比,显得还要隐晦一些,更容易被接受一些。这里是没有人坐下来看书的,唯一坐在门口的老大娘不看书,只是在晒太阳;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不断有年轻的家长来,点名要什么什么出版社的几年级几年级的对应什么什么教材的教辅书。

十字路口斜对面的星火书社,挂着老式的牌匾,牌匾上的油漆已经斑驳,虽然比文庙展览室内收存的古城明清两代那些油漆完全脱落的牌匾要年轻不少,但是因为栉风沐雨,似乎更有沧桑感。

书店进深不大,摊开在书店门口的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图书却是摊开了很大一片。更有左右两块黑板,将本店之内重要的图书用粉笔写出广告来。这一片书周围,阳光照耀的马扎上坐着几个老人。几个老人显然都是老主顾了,在街道上不断有人走过的闪动状态里,一点都不为外在的新鲜所动,悠闲而认真地翻看着地上摊的、墙上挂着的图书上,既晒太阳也看书,两不耽误,两者都是享受。

除了几乎遮挡了半个门的毛主席形象的大挂历和一本人体穴位挂图之外,摊开的和挂在墙上的书几乎都是历书。台历挂历黄历,各种开本,各种大小,各种内容。毕竟已经12月底了,已经到了卖历书的黄金时间。

仔细看看书店柜台里的书,就会明白,其实除了门外的历书和柜台里的教辅书之外,以及反映韩城本地文化的一些旅游书籍史地书籍之外,书店里并无一般的所谓图书出售。即使有些书看起来也是名著,但是那不过是另外一种教辅,是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读的书。除此之外的别的书卖不出去,慢慢也就不进货了。这和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那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社会文化图书的真正的琳琅满目和争相观看与踊跃购买的景象,早已经大异其趣矣。

其实在古城中还有书店生存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在手机阅读已经席卷一切的时代里,传统的纸质图书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韩城的百年千年老街上,似乎对于一切有历史传统的东西都自动的有一种勾留的本能,只要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就总能在这里生存得更长久一般。

就在看到这古城里的两家书店之前,曾经因为内急而在老街上找厕所,找着找着看见路边有一家医院,准确说是街道卫生院,于是就进去如厕。赫然在院子正中的地方就看见了一通石碑,上书:闯王行宫。原来闯王李自成从陕西打到北京去的时候曾经在这里住过,住过的房子有九间,叫做“九间厅”,就是现在这卫生院门口上面二楼的一排九间房子。

韩城古城是时间的博物馆,是历史的沉淀池。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既是现代人,也是过去的人,他们将七八十年代的传统和明清的建筑以及历史人物的脚步一起滞留在自己的生活里,让自己像是永生一样从容不迫和悠然自在。他们和时间的拥抱和历史的镶嵌本身,都已经成为外人看来的风景与享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