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民俗:锦江早行拉水人
去年底,受许永强先生之邀请,为《晚霞》杂志开一个新专栏,用画与文的形式,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回忆一些曾经流行但又消失的成都老民俗场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学习机会,于是硬着头皮开始写画。今年第一期专栏出来了,欢迎朋友们指正并交流。
早些年,成都锦江的水是可以泡茶喝的,而且是茶中的极品,讲究人才喝得成。
有人肯定会说我是在讲天方夜谭,你们可能不知道,江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都占据着成都饮水史的重要位置。当然,那时的江水,其内涵物肯定没有后来那么丰富,曾经有一段时间,锦江还变成过“腐烂河”呢。
即便到70年代,锦江的水还是比较清凉干净的。我小的时候曾经跟父亲在百花潭游过泳,那时一到夏天,河边上挤满了游泳的人,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甚至还看得到鱼在脚边上游来游去,偶尔会在脚上啄上一口。所以,之前人们喝江中水,我是不觉得奇怪的。我们在河里游泳,常一口冲入口中,不是吐了,而是吞了,甚是甘甜凉爽的。被污染,也是后来的事情。
成都最早的自来水厂始建于1944年12月25日,在此之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城里吃水主要以井水为主。属于岷江水系上的成都平原,自古都是丰水之地,向下挖几尺便可以见水。但井水的含碱性强,加之城里当时的下水道建设并不完备,造成雨水污水和饮水不能完全分流,水的质量和味道不尽如人意。讲究一点的人,吃水和泡茶都喜欢到大河中去取水,而最最讲究的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位置,去打江心水。
三四十年代,老成都茶馆极盛时有六七百家。知名者如皇城坝贡院有吟啸楼,鼓楼南街有归去来,总府街有濯江;少城公园有鹤鸣。别的地方还有消闲处、会友轩、停月居、掬春楼等。不少茶馆,为显示自己追求高端,喊明本店概不用井水,还特意在招牌上写明“河水香茶”,作为揽客标记。
临河茶馆,近水楼台,开窗便可以取河水,有的用吊桶,有的用轱辘,直接从河里打水,烧开便可以泡茶。而远一点的茶馆,得雇人从江边运水,有的是肩挑,有的用鸡公车,后来橡胶轮胎平板车出现之后,效率大幅提升。水运回来之后,倒进石头缸里,用明矾沉淀泥沙,然后将水倒入干净棕丝河沙与细石作过滤层的陶瓷大缸里,静置清凉之后,再烧开泡茶。那时候人们的细菌意识并不强,相信水流百步为净,而且当时水也确实很清凉。各家茶馆和大户人家,都用这样的方式吃水,于是就有人专门为人送河水,以此为生计形成一个行业。每日清晨四五点钟,便有早行的拉水车,到江边船少人稀的地方去取水,运回城中,这在当时是一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技术的进步,成都后来逐渐就有了自来水,从最初的分片区的供水站,大家凭票挑水,到后来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里。自来水成为像空气一样既重要又不被关注的生活必需品。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河道壅塞,河水不再吃香,送水的行业逐渐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在欣喜这种进步并且乐享这个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是需要反思。比如,我们曾经拥有可以用来泡香茶的江水。即使我们不需要再直接饮用江水了,但让水更清天更蓝,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