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无解的三大阳谋,前进或者后退,都不可破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地使用计谋,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基本没有办法应对,或者说即使能应对,不死也得脱层皮。相较于阴谋,阳谋更难,但却可以使对方无可奈何,哑巴吃黄连的感觉;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或被反制。

下面我将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的中国历史上最为无解的三大阳谋。

第一,主父偃的推恩令。

在汉武帝初期,各地诸侯势力庞大,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听不听从朝廷调遣或者政令往往看各地诸侯的心情,这种情况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这使得汉武帝危机感十足,但又不能来硬的,那样只会两败俱伤。在汉武帝还在焦头烂额的时候,主父偃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下令诸侯们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适当的分封。白话就是,只要是儿子,在老爹死后都必须要分到老爹的地盘,要雨露均沾,这个令就美其名曰“推恩令”。

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不管是执行或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发生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在老诸侯死后诸侯地就分裂了,不执行推恩令,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就会发生内乱,自相残杀,抢夺地盘,搞的凶一点的说不定这诸侯国就自己玩完了,诸侯地就可以趁机被朝廷收回。如果诸侯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把诸侯地一直分割下去,一直削弱实力,从而对朝廷产生不了影响。

推恩令的强大且无解之处就在于,任诸侯割据一方,任诸侯多么强大,皇帝的一纸“推恩令”,无论执行还是不执行,诸侯的势力都会大变小、小变无。而且诸侯的儿子们还得感激朝廷,心甘情愿地帮助朝廷的政策实施,真是妙到了极点!

第二,孙膑的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即可解除。随后消息放出,魏国庞涓明知这是孙膑在赌,在设计自己,但却不得不“中计”,不得不班师回朝,因为他赌不起,都城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结果也很明显,齐军则在魏军班师回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齐军大胜。孙膑此阳谋,既解了赵国之难,也大败了魏国,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曹操的成名技嘛。但是其实刚开始这个主意不是曹操想出来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出的,但是袁绍没听。最后被曹操所用,终成大事,统一北方。

此阳谋的核心是曹操“解救”汉献帝将并其迎至自己的地盘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将天子变为傀儡,而曹操通过天子这块“招牌”颁布政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颁布讨伐其他诸侯的政令,那是又出血又出钱又出力,而曹操坐收渔翁之利。要是不服不从,那就是违抗天子,大逆不道,天下共诛!

就这样,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实在无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