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祖迁徙事

历史杂谈

  我的老家在豫西平原,全村一千多户人家全是宋姓。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我们的先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谁的小脚趾甲两瓣,谁就是洪洞人”。那时候,还从大人那里学会一首歌谣:“问咱先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老鸹进宅,没事不来。”在乡人眼里,黑黑的老鸹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么会住在叫老鸹窝的地方?先祖为什么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迁来?在幼年,我一直迷惑不解。

参加工作以后,有了接触外籍人的机会。我发现,不论是河南、河北人,还是山东、江苏人,说及先祖何处,大都说是在洪洞县,都知道“大槐树”的歌谣。之后,又听到了明代大移民中的许多传说,知道了先祖是在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中迁徙来的。

探寻先祖迁徙的缘由,了解先祖迁徙的真情,是我摆脱不了的心事。退休后,我多方查阅史料,翻看有关书籍,揣摩民间流传的先祖迁徙的故事,并去了一趟洪洞县,游览了大槐树公园,弄清了大移民的缘由及真情。

  关于明代大移民的缘由,在民间传播最广的是胡大海的复仇。胡大海是元末在河南一代流浪的乞丐,他相貌丑陋,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一日,他闯进一财主家,伸出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拿一张大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坏,发誓有朝一日定来复仇雪恨。后来,胡大海投伍朱元璋麾下,战功卓著,成了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赏功臣。胡大海不要金银财宝、田宅奴仆,当朝奏明复仇事。朱元璋知道胡乃杀人魔王,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暗喜,弯弓发箭,箭中雁尾,雁带箭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雁带箭而飞”,一听便知是天方夜谭。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胡大海传》中载,胡勇武过人,其虽为赳赳武夫,却以“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当作行为准则。可见,将大移民的原因归在胡大海身上,实在是冤枉。

其实,战乱频仍、水旱蝗疫才是明初大移民的真正原因。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的征服、凶残的践踏,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中原大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农民起义军四处举事。元政府官军与各路义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各路起义军被元统治者镇压后,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追逼元帝出亡漠北,长达十六年的战乱方才告终。

元末战乱时,水旱蝗疫也倾时而注,黄、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年年都有洪水泛滥,河北、河南、山东、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了荒无人迹的可怖景象。据传,明初有一官员不相信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人丁全无,将两箱元宝摆在某一城邑的十字路口,过了三天三夜,再去看时,元宝竟一锭未失。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鲁豫上演时,山西却是另一种景象。这里,东有太行做屏障,西有吕梁做遮挡,年年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山西省的人口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数还要多。

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作为新的统治者朱元璋、朱棣首先考虑的是要改变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办法就是大移民。移民的原则是从窄乡移往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往地广人稀的地方。相对全国而言,山西人口密集,明朝政府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做出顺乎历史潮流的抉择,大移民便不可避免地在这里发生了。

  围绕这次迁徙,有许多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回唏嘘的传说。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大迁徙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骗局。

大移民是朱皇帝超越农民眼光的举措,然而,对于千家万户来说却是一场灾难。面对突然飞来的横祸,那些安居乐业的人们实在难以接受。一时间,家家流泪,村村哀嚎,官方的移民公告虽已颁布,但行动迟缓,难以推进。后来,在原先张贴的布告旁边又多了一张告示,写道:“凡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者可在家等候。”这告示让多少人欢喜若狂,奔走相告,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欢天喜地簇拥而来,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又回去安居乐业。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聚集的民众围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一公告如晴天霹雳一样惊呆了人们。人们愣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我们上当了,受骗了!”大家哭喊,埋怨,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在人们的哭喊声中,官兵们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强行登记,发给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饮恨吞声,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型”的原因,也门道户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行走的人们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解开手,我要大便。” “老爷,解开手,我要小便。”经允许才能解开捆绑的手。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型。

关于大移民中明王朝设圈套诱骗百姓的传说,有一定的史实根据,因为蒙骗百姓向来是封建统治者的惯用伎俩。“解手”一词的来历,也能自圆其说。但是“脚小趾甲复型”一说,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首先,明王朝移民旨在扩大农耕,移民长途跋涉全靠双脚,为防逃跑,可在人体其它部位黥记,大可不必在脚上动刀。其次,国内天南地北的朋友,凡问及者,脚小趾甲都是复型,而友人们的先祖不可能全部出自山西。再者,在脚小趾上砍一刀不可能改变遗传。有人曾在老鼠身上做过试验,将鼠尾斩掉,结果无尾之鼠所生后代仍有尾,连续斩了十九代,但二十代鼠的尾巴一样长。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

  在大槐树公园,我发现明清文人咏述古槐的诗文里,“老鸹窝”统为“老鹳窝”,那流传甚广的民谣中的“老鸹窝”都变成了“老鹳窝”。

查阅词典得知,鹳是鸟类的一种,形状像鹤,羽毛白色、灰色或黑色。生活在水边,吃鱼虾等,夜宿高树。据当地人讲,汾河两岸曾是百鸟的乐园,上世纪50年代初,洪洞县境内的汾河滩头、水草丛中有成群的的鹳,至60年代末还偶有鹳鸟沿河而飞。我蓦然想起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就在运城的黄河边,那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处,运城为临汾所辖,因为有鹳可观,古人才会建鹳雀楼。由此断定,祖槐上的鸟巢定是鹳雀窝,而不是老鸹窝。

来自晋南、晋中、晋北的移民,为什么他们的后人都说祖先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什么“老鹳窝”却流传成了“老鸹窝”?

大迁徙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大迁徙无情摧残着放逐者的心灵,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几代人都难以平复。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迁徙者背井离乡的凄惨情景。

移民们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就要告别世代耕耘的土地,就要告别 那碧波盈盈的汾水了,就要告别令人神往的鹳鸟了,大批扶老携幼的迁徙者怎么不五内俱焚,寸心如割!迁徙者们怎么不依依恋恋,眼泪汪汪!他们一步一回头,看着身后的故乡,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泪眼中只能看见那棵大槐树了,只能看见大槐树上那高挂着的一簇簇鹳窝了。于是,大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标志,成为移民后代情感的寄托,所以就流传下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样的民谣。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或许是难觅鹳鸟而老鸹常见,或许是“鹳”、“鸹”两字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传口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

移民们走着,走得悲悲切切。他们从山西走向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又从江苏走向更远的地方。为了生存,他们很快摈弃了人类常有的空虚和绝望,以不屈的韧性,在他乡异地开始了荜路蓝缕的创业和不辞劳瘁的耕耘,很快便拓展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土地总数由洪武十四年的366万顷骤增到850万顷,全国岁入税粮比元代增加两倍。

大迁徙给明初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比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合理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掺和、交糅、渗透,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关照,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

统治者为国家大局而实施的强权措施,往往能推动历史大步前进。文明要付出代价,文明有时会来自野蛮。文明的分娩,往往要挣脱粗暴的捆绑、残忍的枷锁,要洒很多很多的泪,流很多很多的血。

大槐移民已逾六百余载,虽然大槐移民的哭声早已云散,眼泪也早已化作新的悲欢,但大槐移民历史记忆的磷光,仍穿越悠邈的时间,在辽阔的空间里忽明忽灭地闪烁。

2020年9月16日

更新于 2020-10-11

来自作品集加精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