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帝国系列:跨越北极圈:密西西比文化与北美土生文明起源探究
1542年,一支欧洲探险队离开今日的美国圣路易安纳州,用自己临时建造的7艘逃回墨西哥的新西班牙殖民地。由于没有发现金矿和可供联盟的土著势力,他们在之前的3年里损失惨重,将包括首领德索托在内的半数人都永远埋葬在当地。但完成苦难行军的士兵不会知道,这次冒险同样会带走北美当地的初代文明。由他们记录在案的密西西比文化,将在之后的数年中分崩离析。
后世学者往往对这个庞大群体的消亡颇有见地,却对这些人的起源是毫无思绪。但当我们将眼光和思绪稍稍拉长,就很容易将问题的源头归结到北极圈附近。那里既是史前人类进入美洲的快捷通道,同样也在中世纪为这片蛮荒之地捎去了更多光辉。
从楚科奇到因纽特
冰河时代的白令海峡 是可供通行的陆上地峡
公元前12000年,上一次冰河期的结束造就了白令海峡,也让连接亚洲与北美的陆桥彻底中断。在整个过程完结之前,已经有数批史前人类完成跨越,直逼位于整片大陆底端的火地岛。
但这绝非类似史诗级迁徙的谢幕演出,之后依旧有数个群体走北极圈边缘的冻土地带,将足迹踏上充满神秘感的新世界。其中就有后来的因纽特先祖,生活在西伯利亚最东部的楚科奇人。
跨越白令海峡的迁徙 在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
公元1000年,全球气候的逐步升温让白令海峡再度变宽。对于任何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内陆族群来说,这无疑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生产的重大利好。但那些靠捕猎海豹、海象和鲸鱼的沿海部落,就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出航,甚至是在渐行渐远的彼岸停留下来。
这便是楚科奇人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也为整个北美世界都带去了影响深远的蝴蝶效应。他们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先前抵达的渔猎部落,并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优势。由于有过内陆的狩猎和驯鹿经验,这些后来者不必像之前的图尼特人那样完全靠海吃饭,甚至可以猎杀北极熊大小的肉食来源。
生活在西伯利亚最东部的楚科奇人
不过,楚科奇移民的最大优势,还在于他们离开旧大陆时的年代本身。尽管西伯利亚的极东并无什么有价值矿场,但内陆贸易网络还是能为他们带去外部世界的文明成果。于是,少许金属和皮革加工手艺,就成为骨质和木头工具外的绝佳补充。部分精英武士还会在冲突中穿戴盔甲,挺身站在同袍队伍的最前列。
这都是早先入驻南方的森林居民所无法想象的优越。而且相比同期航行到格陵兰的维京人,他们的冻土带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几乎能不受阻碍的朝多个方向拓展。
现存的晚期楚科奇铠甲
然而,气候变化也给留居北美的新亚洲人以诸多难题。毕竟,这些新来者的许多技术和原材料都仰仗同内陆部族进行交换。当上升的海平面阻挡了贸易线路,金属和优质皮革的来源也随之中断。许多坚持留在北极圈的早期因纽特家族,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技术退化。除少量到格陵兰接触北欧居民的幸运儿外,大部分成员都必须完全仰仗狩猎成果来充当手工品原料。
相反,倒是选择继续南下才更有出路。只是在人口稠密的大陆腹地,他们的独特属性被几乎完全稀释,移动的全过程也变得非常缓慢。
生活在亚洲境内的楚科奇人
滞留在北美极地区域的因纽特人
突然兴起的密西西比文化
典型的密西西比文化城市
同样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位于今日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文化突然兴盛起来。其覆盖范围可从北面的五大湖区算起,最远波及墨西哥湾沿线的德克萨斯,且基本以南北走向的密西西比河为交流中枢。
带有貌似金字塔结构的土堆建筑、集中到城墙背后的大型城镇和城市的玉米耕作,都是这种文化的必备特征。但因为没有文字系统,也没有尝试发展巨石建筑,始终容易被拦在文明标准的铁门之外。
卡霍基亚是已知最大的密西西比文化城市
不过,密西西比文化最大特色,还是部分中心城市步入了铜器时代。事实上,直到数百年后发展出更高政治模式的阿兹特克人,都没有掌握冶炼铜器的技术。可见金属加工在封闭的新世界并不普及,甚至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但登陆墨西哥东海岸的西班牙探险队,却很早就遇到过使用铜斧作战的土著部落。
后世的美国考古学家,也在毗邻密苏里州的卡霍基亚遗址发掘出铜器制造作坊,坐实了密西西比文化的非同一般。许多聚落都由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土堆组成,表明其人口在鼎盛阶段超过了许多旧大陆城市。
部分密西西比文化族群已进入铜器时代
此外,密西西比文化虽不是巴拿马地峡以北的文明开端,却是最早构筑城墙的北美群体。早在这群人崛起之前,古典时代的奥克梅与玛雅文明也同样建造出宏伟市镇。但无论这些嗜血的邦国如何重视战争,都不曾有过防御设施营休。可见战争的最大胜利标准是多俘虏对方成员,而非更高层次的破坏与杀伤。
北美的密西西比人则乐于用木墙护卫居所,足见军事冲突的强度已不是其他美洲同僚所能比拟。1540年,德索托的西班牙探险队为攻克马拉比城就耗费了9个小时,并且多次在城墙附近遭遇突然反击。这或许也是源自旧大陆技术的一个旁证。毕竟,许多新世界以外的小小习惯,都可能在当地成为瞩目焦点。
大部分密西西比文化城镇都具有设防城墙
当然,西班牙人的来去匆匆实际上也给密西西比文化以致命打击。原来在征服者登陆弗罗里达半岛前,日渐转冷的气候已经让玉米地逐渐歉收。许多城镇的常驻人口开始减少,并使得部落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有相当比例的成员被迫重拾狩猎和采集模式,也为后来的体系崩溃埋下伏笔。
等到天花等疾病开始四处蔓延,残存的定居点也就逐步沦陷。日后再度抵达的欧洲人,将会在那里发现大量遭放弃的村舍,而土著人的后裔已经将生活的重心调整回游猎。众多充满西部片风格的荒原突袭手,也不曾铭记先祖有过的辉煌印记。
阿兹特克降临
阿兹特克人的先祖 就来自密西西比文化的外围
尽管密西西比文化没能更进一步,但在其步入鼎盛的公元1200年左右,还是发展出许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分支。其中又以德克萨斯境内的部族最为落后,因降雨不足而无法维持大面积玉米地,技术水准也相差不少。只得定期进行举族迁徙,到其他地方寻找合适的落脚点。
与此同时,传说中的初代阿兹特克人抵达墨西哥中南部。他们在那里遇到了许多相互攻伐的土著城邦,随即充当起供人使唤的雇佣兵集团。最终依靠远交近攻的谋略操作,成为挤压原有居民的强权势力。
阿兹克特人的技术水准相较密西西比文化也有退化
但作为密西西比文化的最偏远分支,他们实际上也无力将初级铜器技术移植到南方。全凭日益激增的体量,碾压那些通过独木舟贸易获得铜斧的沿海部族。15世纪的一场继承人内战,又让当权者将许多关于本族起源的记录销毁,从而给后世研究者制造了许多难解的谜题。
当然,以部落渐进式迁徙为源动力的北美土著文明,还是在很多层面要优于地峡以南的秘鲁。仅从西班牙人对两种的征服过程,就足以看出北方人的顽强和南方人的易于屈服。因为前者自冰河时代以来,就会定期遭遇从亚洲赶来的新一代移民。所以具备更强的流动性和适应能力,容易形成多中心的联盟对峙。秘鲁的许多土族起源则更为原始,且只能短暂受到跨越太平洋的波利西尼亚人影响。彼此间的差距甚大,塑造出更为高压的治理模式。
密西西比文化的后裔 实际上与白人战斗到19世纪
因此,当密西西比文化的城市遭先民抛弃、阿兹特克人的帝国又被征服者所摧毁,北美土著们的其他支系还可以通过联盟获得保留区。甚至是迅速学会火枪和驾驭马匹,在狂野的西部同殖民者战斗到19世纪。但秘鲁的原始文明就只能随印加帝国而去,根本无力到马丘比丘之类的世外桃源去重新开始。
文明的兴衰格局尚且如此,世上每个个体的命运也是亦然。古代美洲的超级封闭,酿成众多先民日后的悲惨境遇。但也在无意中制造出一个观察文明起源和衰败的基础模型,这或许就是后人研究那些古代遗迹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