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石崖出土“谜”样的下颌骨,揭开了古丹尼索瓦人的秘密

在甘肃省白石崖溶洞地区,曾出土一块特殊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它的出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该地原始人的生活,同时还揭开了三个秘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甘肃省夏河县附近,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名字叫作白石崖溶洞,它距离夏河县城有30多公里的路程。白石崖溶洞共分为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形成了一道极长的陡峭山崖,故此当地人称其为“白石崖”。白石崖并非雪白色,之所以会获得该名称,完全是由于其本身与草原的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石崖溶洞内有潺潺的流水,溶洞内岩石造型各异,堪称是惟妙惟肖,令人看罢后不由得惊叹不已。

有趣的是,令白石崖真正出名的原因绝非是造型千奇百怪的溶洞岩石,而是此处出土的一些动物化石。

2018年时,考古学者组成专业考古团队,在白石崖附近进行科学考察工作,并顺利发现了不少古代动物的化石标本,考古收获极大。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找到了羊骨化石、猪骨化石、牛骨化石、鸡骨化石等等,骨骼上出现了明显的切割痕迹,说明此处曾有古人类活动过。

正当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一位当地僧人的到来,又让考古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原来,僧人在此处云游之时,曾经无意在土中捡到一块下颌骨,他认为下颌骨的存在必定有因缘,因此具有崇高信仰的他便将其收纳起来,一直珍藏到如今。近期听说考古队前来探查白石崖溶洞古人类遗迹,僧人认为下颌骨化石可能会对考古提供帮助,所以才带着骨骼匆匆赶来,并将其无偿献给了考古队。考古专家们在看到下颌骨后,顿时大喜过望,认为它是一个“宝贝”,也许会揭开不少秘密,于是便对其展开了细致的研究。

对于化石鉴定的第一步,必须要弄清其所处年代。众所周知,化石之所以会被称为化石,正是因为生物的骨骼已经逐渐石化,形成了具有分布均匀的规律性骨石结构。因此,只要通过微型计算机进行断层扫描的方式,就能对骨骼化石样本进行扫描,并从附着其上的碳酸盐基质中寻找年代的依据。通过科学鉴定,考古专家们发现,该下颌骨的主人生活在16万年前,这正是古丹尼索瓦人的生活年代。与此同时,在提取了下颌骨的DNA之后,考古专家们也确定其与古丹尼索瓦人的DNA出奇的一致,由此可以断定,该下颌骨的主人就是丹尼索瓦人。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考古专家们对下颌骨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该下颌骨的形态与现代智人下颌骨完全不同,其外形既宽且大,显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撕咬食物。但下颌骨宽大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就是其本身占据身体的比例较大,甚至挤压脖子的空间,导致脖子部分缩短。换句话说,宽大的下颌骨会让丹尼索瓦人看起来“没有脖子”,而是脑袋与身体直接相连的怪物。

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相差16“万”岁,从身体结构上而言,自然会有极大的不同,尤其是牙齿部分的差异,更是十分明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牙齿一般分为乳牙列、替牙列、恒牙列,乳牙列分为20颗牙齿,替牙一般牙齿数目是不断变化的,恒牙列一般有28颗牙齿,人们如果有智齿致使会有1-4颗,所以牙齿有28-32颗不等。不过考古专家们通过对该下颌骨的复原发现,丹尼索瓦人上下牙齿总数只有14颗牙齿,而牙齿数量与寿命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故此古丹尼索瓦人的寿命应该较短,甚至平均年龄不会超过30岁。

此次研究古丹尼索瓦人下颌骨,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成功对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解读。基因解读结果表明,丹尼索瓦人的蛋白质中存在高寒缺氧环境基因,他们甚至还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与夏尔巴人贡献过相应基因,充分证明了古代存在民族杂居大融合的和谐场面。

丹尼索瓦人下颌骨,被评为2010年的世界十大发现之一,是考古学界不可磨灭的印章之一。目前,关于白石崖溶洞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我们希望考古专家能够找到更有价值的文物,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资料:《揭秘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背后的故事》新闻网出版 张东菊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