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格律诗,“文字俗气、缺乏灵魂”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附例)?
照例先唠唠嗑。
最近增加了写字的时间,但是看了一下,相对诗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多。怎么说呢?一般是人家问了才回答,格律诗该有的基础知识都在个人专栏里了,这些东西说简单不简单,但是也不见得有多复杂,反复地说,很多人看得累,我也讲得乏味——除非是有新的切入点。
但是基础知识求问者还是很多,这里建议大家还是去看下个人的专栏,至少看个前三讲吧,反正是免费的,大致了解一下诗歌规则,然后再决定自己是否要在古诗词这条路上往下走。当然你也可以不看,没有问题的。写诗的目的就是开心,你去卡拉ok吼两嗓子不也开心了嘛。但是太不成形的作品,那就很抱歉我无法做出判断。
你跑来问我,我这身衣服怎么样?结果我一看,你打着叼胯呢?你让我怎么回答?
诗的基础规则:高低起伏、有节奏感、押韵。
搞清楚这三点,给自己的创作穿上衣服。至于这三点做得好不好,那我们就有了讨论的基础,你一条裤衩都不穿,恕我实在不能奉陪。
在衣服穿好了之后,我们才能进行内容、意境层面的探讨——但即使是合格作品,还是建议多附带一些创作信息,因为你可能穿得太多,自己不多露出点诚意,我看不到你的身材,会导致误判,同样没办法给你认同和赞美。
顺便再说一下。非关注者留言不复,没什么意思,就是看不过来。
如果您关注了,留言没有回复,那就是没看到,在这里说对不起先。
先看一首律诗。
这就是一位穿好了衣服来见人的作品,自标七律、新韵。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格律是没问题的,因为自注“七律”的诗人,有很多搞不清格律瞎标,但是能够自注“新韵”的作者,一般就是搞懂了格律的朋友——因为他理解了今古韵对平仄格律的影响。这种东西就好像是身份证,亮出来,我就知道它必然是合格的。
仔细看了下,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新韵“十唐”部的七律。虽然自标“新韵”,实际上也是合“平水韵”的。其中颔联、颈联对仗,符合律诗格律要求。
下面就说说问题,也是就他自己提出的“文字俗气,缺少灵魂”做一些个人答复。
落木萧萧水色凉,芙蓉默默理残妆。
虽忧月貌花容短,但喜枯荷雨韵长。
瑞雪多情方逸致,寒霜傲虐莫神伤。
蜻蜓再立尖尖角,却看新姿吐碧芳。
文字俗气
题主自觉“文字俗气”,其实无非就是旧词成典使用过多。
用典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需要在有限空间中表达出巨大内涵的时候,用成典是最方便的手段,但是一首作品如果固定意象使用过多,就会造成意象堆积,而当这些意象并不统一,没有自然地化入创作的时候,就会拖累作品本身观感。
首联首句的“落木萧萧”,自然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尾联首句的“蜻蜓再立尖尖角”,整句套用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他联的“月貌花容”,“枯荷雨韵”,“瑞雪”,“寒霜”等等,都因为被普遍使用而变得油滑,集中出现在一首作品中,自然就会因为过度堆积俗词,让诗人自觉用词俗气。
这是很多写诗者的通病,同时尾联尾句的“新姿吐碧芳”问题也比较明显。“碧芳”是个不合理的生造词,不是说我们不可以造词,但是要符合逻辑和语法。“绿色的芳香”,也许在现代意识流中可以出现,但是在含蓄、优美的古诗中,这种意象是错误的。个人怀疑是为了凑“芳”字韵,完成前面的“仄仄平”。
当然这都是小问题,但是如果解决这些小问题,去掉那些俗词的堆砌,作品自然就会清新起来。
清新不就是俗气的反义词了,格调就稍微上涨。
缺少灵魂
但是这首作品的关键问题是在于没有“起承转合”的思路,只是纯粹写荷花景色和未来有可能的变化,换句话说,这首作品没有中心思想。
不是不能纯粹写景、咏物,但如果有主题的灌入拔高,纯文字的修辞性就退居二线,格调上去,会减低读者对文字本身的要求。
诗的成功是让读者发生共鸣,那么就需要诗人本身的情感投入,再通过文字传达。传达得到位与否,才是文字水平的高低。
即便去掉俗气文字,这首作品传达出作者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无非就是看着荷花凋谢、入秋到冬,春天再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面,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情感在哪里?
格律之上,就要讲内容、情感、意境了。
古人写荷花的名句非常多,但是用整首律诗来写的非常少,要么是两三句,顶多是绝句,重点都不在荷花本身。
为什么我们说《咏鹅》写得好?因为他是七岁小孩啊。如果一个成年人,有正常的思维,写出《咏鹅》这样的作品来,不是不行,但是缺乏思想。小孩子童真,可以不要思想,但是一个成熟的人,就必然会在作品中代入思考。
《咏鹅》还有“曲项向天歌”的志气之词呢。
这首《送荷》如果在文字上精工,很容易让人想起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中的例子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文字上绝对是好句,却在诗意上陷入了贫乏空洞。
就好像尾联所套用的杨万里作品: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然很有意趣,但是它也只是作为《小池》的配角存在,而且宋诗到了后来,实际上除了文字精巧幽默之外,可取性并不高——这就是林黛玉不让香菱学宋诗,而要学唐诗的缘故。
如果我们创作律诗的话,还是要先在心中打好文章的腹稿——七律在诗中算是一篇大文章了。
我看到荷花的季节交替,感动点在哪?我想要表达什么,如何通过律诗的“起承转合”来制造情感高潮,打动读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保持格律,那就是一首不错的近体诗,至于文字修辞用典之类的东西,可以排在最后面。
格律之上,我们要看重的就是思路和文法。修辞是个人特色,或繁或简,或俗或清,不是重点。
这里只提出修改思路——重写。“文字俗气”好解决,“缺乏灵魂”就必须推倒来过。
不要舍不得弃诗,这首诗很多文字不是你的,内容也空洞,只不过是你写出更好作品的垫脚石。
一将功成万骨枯,扔了它。
我们要清楚一点,天地万物都为己用。山水诗之所以被称为山水诗,并非在之前没有写山水的诗,而是诗人开始用山水来寄托抒发自己情感,山水诗才上线。同理,咏物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都不是因为风光而命名,而是诗人用这些风光物事抒发自身情感,才形成这些流派。
《送荷》不仅仅写荷,才是真正的诗歌创作之路。
诗为心声。无论格律与否,目的也是一样的。
能学会近体诗的创作、并且在情感上获得读者认同,那么你就是格律诗高手了。
名句续诗
还有些时间,再看一封来信,也是积压很久了的。
名句续诗是一种文字游戏,也算是一种创作。因为名句已成,所以续诗容易伸展,但是珠玉在前,也较难得到认同。
这位朋友为了续上这首诗颇费脑筋。因为后来他又发了几条私信过来。
这至少说明他非常认真,也很希望能够续出一首好作品来。
但是于我来看,他的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并非否定续诗这种创作,而是如何续诗的这种思路不对。
浅滩明珠早出尘,靠山顽石也成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这两句断句非常有名,因为对仗好、比喻巧妙。同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好吟诵。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是仄起仄收、平起平收的相对律句,是完全符合格律的。
所以这两句诗很有可能是七绝或者七律中的句子。要续可以,没什么不能续的。但是你得从形式上尊重它——你不能想跟着人家吃饭,却嫌人家排队吧?
而这位朋友的这两句“浅滩明珠早出尘,靠山顽石也成金。”于平水韵中与“春”字不押韵,于新韵中倒是没问题,但是上句不是律句,上下句没有相对关系。
先不管内容如何,你在格式上反而把人家的队伍打乱了,那你说这饭还能吃吗?
这是格式的问题。
然后就是内容的问题。
原句已经很经典地用比喻讲明了这个道理,又何必要再用两句来说明相同的道理?诗是韵文,是要遵守文章结构的,原文两句算作是感叹的话,续上的句子就必须交代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感叹。
纯粹的感叹,又何必画蛇添足呢?能超过苏麟的原句吗?
这是写文章的问题,或者说文法的问题。反复重复讲一个道理的四句,就算你格律严谨了,对仗公正了,比喻精巧了,也不能称之为好诗。
所以说这位朋友纠结再多,都是在错误的写诗路线上纠结。
要真想续好,你得构思一个情境、或者一件事情、或者一些景色,让你得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叹,你这首作品才能像那么回事。然后再调整韵脚、平仄格律,才算是一个优质的续诗活动的完成。
所以这篇的建议,依旧是重写。
别问我为什么不续写一首,因为我觉得这种续诗暂时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没碰到可以感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情,凭空捏造没什么难,但是我不乐意。
道理我都讲清楚了,至于重写还是坚持己见,修改合律,这只能随便了。
回头一看,今天说的这两首作品,都和格律关系不大。第一首是合格的,但是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要有灵魂的话,必须重新构思主旨;第二首是不合格的,续写的思路不正确,原文又不能动,所以也只能重新写过,内容上有新意了,才能谈调整格律。
两首作品起点不同,想法不同,要求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以上。
写完之后配图查错别字,突然想起自己也曾写过荷花。不过是两年前的作品了,就去朋友圈翻了出来,是首仄起不入韵的七言绝句。虽然也不是什么佳作,格律也不规整,但是至少在作品中,应该能读出不仅仅是荷花的感叹。
写诗,一定要倾注自己的想法,让读者的思绪能够顺利延展,自发思考并感叹,你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有“灵魂”——其实就是那么一点点思想。
这首作品当时也是随手而得,连名字都没有。配图也是当时实景,算是有感而发吧。
雨后天光成碧色,白荷小院出纤尘。
佛心道骨君子气,不过人生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