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著名餐饮连锁企业西贝的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诉苦,“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三个月。”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贝整体营业额环比2019年下降87%。事实上,面临“西贝之困”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线上和远程办公的企业更是如此。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的估算,春节7天时间内,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都将受到本次疫情的冲击,仅电影、餐饮、旅游这三个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前几日,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医生表示,企业让员工隔离并给员工发工资,就是对社会做重大贡献。此话一出,不少网友纷纷为张医生“点赞”。这是句有道理的实在话,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员工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可真要让企业在营业额受到重创的时候保证为每位员工正常发放工资,也确实会让一部分企业犯难。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关键,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现金流的支持。西贝这样的龙头企业具有更强的信用担保能力和融资能力,有望度过危机。但是服务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很可能逃不过马上面临关门的命运。因此,需要挺过此次疫情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企业。就在以餐饮业为首的各行业企业正在苦苦支撑时,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面向全国发出了“招工令”。这是因为,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消费者对蔬菜、粮油副食、水果、肉禽蛋、海鲜水产等品类需求量较大,导致订单激增,这使得生鲜商超等线上零售平台出现了配送人员短缺的问题。而盒马鲜生的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还让其他企业暂时无法上岗的员工重新上岗。据了解,盒马的“招工令”发出后,全国先后有57家企业陆续与盒马达成合作,其中也包括西贝。西贝公关负责人回应称,“我们会征求员工同意,‘借调’给友商”。截至2月10日,已有1800余名“共享员工”加入盒马。2月12日,盒马再发公告表示,将面向全国开放3万个岗位,以填补人员缺口。不仅如此,盒马的这一波“神操作”也使得“共享员工”这一用工模式意外走红,并受到其他企业的广泛应用。2020年2月5日,沃尔玛官方微博也发布公告称,欢迎各企业安排有意愿的暂时歇业员工到当地沃尔玛上班。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阿里、京东、苏宁、每日优鲜、联想等在内的企业发起了与传统企业“共享员工”的计划。从盒马开先河,到其他商超、物流、物业等迅速跟进,“共享用工”成为了当下各个行业企业、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就连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海霞也在《主播说联播》中说道:“我注意到一些企业开启了共享员工模式,比如餐饮服务员跨界当起了电商送货员,这个机制很机智,可以推广。”这几年,共享经济的概念可谓是火遍了全中国,从最早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到后来的共享民宿、共享医疗等,“共享”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然东西可以共享,服务也可以共享,那么“人”可不可以被共享呢?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共享员工”这件事,很多企业很久之前就已经在做了。2017年8月,中保协就联合多家险企、公估、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等成立了理赔服务共享平台,在推动跨行业合作的同时,催生出了一种叫“共享查勘员”的岗位,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兼职的保险查勘员。2018年1月,美团、UU跑腿、邻趣、快服务、闪送等公司则共同建立了共享配送联盟。联盟内的“共享配送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承接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平台的订单配送工作,而这些“共享配送员”与平台之间也不存在任何正式雇佣关系。同样是2018年,汽车行业的“共享员工”模式也开始萌芽。为了减轻自身企业冗员的难题,华晨汽车集团建立了共享用工平台,将因工作任务不饱和而产生一定数量富余的成熟技能人才借给有同类岗位人才需求的单位,并在后来走出了一条专业、高效、规范的共享用工“生意经”。再比如现如今的自媒体,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共享员工”,因为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可以同时服务多家企业,这样一家资源百家用的方式,既可以使多家企业获得他们想要的内容,也可以帮助自媒体创作者通过多家平台渠道获取更多的知名度和流量。疫情期间,传统的服务业(例如:餐饮业、旅游业等)均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此刻的新兴电商零售业却又因工作任务过多而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因此,员工共享模式的出现,能够让劳动力这一重要资源实现跨企业流动,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也恢复了一定的社会产出水平。此次疫情的蔓延,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损失惨重的危机。但在这场危机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新型经营模式和用工机制,也许会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转折点。其中,“共享员工”,作为企业之间的一场“自救行动”,或许将成为下一个雇佣关系迭代的主要形态。实际上,“共享员工”本质上就是一种兼职的灵活用工模式,它可以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转化为价值,同时对企业而言,“共享员工”能够节省企业管理和降低非核心岗位人员的招聘成本,并且提高人力配置对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不仅如此,全职员工与“共享员工”的组合,很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灵活用工将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重大变化,如果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劳动力过剩企业和紧缺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的快速、精准匹配,促成员工共享的快速执行,将能让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流动。到了那时,企业不再是劳动力的束缚,员工不再仅仅是雇员,而更多的像是企业的合作者。换句话说,目前在盒马等企业上班的“共享员工”与这些新零售平台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企业在某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春花教授在她所著述的新书《激活个体》中甚至大胆预言:“雇员社会将会消失”。而畅销书《未来的工作》中也提到,“传统雇员社会”即将消失。而这次疫情也许就是一个契机。理论上讲,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影响企业的生产供给,而生产供给的多寡则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的大小。疫情期间,绝大部分消费者的出行受限,他们对于传统服务行业的需求减少,这导致了这一类型的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此时,人们对于生鲜蔬果等必需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线上零售型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共享员工”正符合当前的市场规律,模式恰巧解了传统服务业、电商零售业、劳动力和消费者四方的燃眉之急。除了企业之间互相调配和共享劳动力外,政府和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为解决员工待岗和企业缺工问题添砖加瓦。2020年2月5日,杭州人社推出了《关于疫情期间动员人力资源机构志愿服务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倡议》号召1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必需企业提供免费的短期劳动力供需对接服务。劳动力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喔趣科技推出了“员工共享平台”,专门针对有闲置人员和用工需求的企业提供对接服务。截止目前在该平台上已经参与共享的员工有6,825位,主要集中于餐饮、零售、酒店、物业、物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属性聚焦在连锁门店10家店以上或人口规模200人以上。佩信集团旗下佩琪(HRPackage)公司特别推出“共享员工”服务工程,帮助企业双方解决资源供需平衡,以及妥善解决员工安全保障、业务能力、应聘准则、工资结算等问题。猎聘HRO·勋厚人力宣布推出“员工共享”计划,计划启动至今,已经有50多家来自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加入,同时,猎聘HRO·勋厚人力也已经为近千名“溢出”员工找到了“临时的可靠归宿”。伴随着多方的支持和“共享员工”机制初显成效,不少走在探索前沿的企业,正逐渐将开始走上引入外部人才到企业的商业模式道路。试想一下,在未来,组织的边界会被打破,企业的工作任务将由多元化的劳动力群体和工作方式来完成。到那时,如何确保“共享”过程愉快,是企业和员工都要考虑的问题。员工共享作为一个人员调配和流动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权责分担等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1、企业可以在内部搭建共享用工平台,既可以降低灵活用工的不稳定因素,也可以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和激发员工潜能。
2、企业也可以寻求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完成在员工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工作,让专业的平台做专业的事,通过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共享”计划一切顺利。
另一方面,在“共享员工”时代,“人”的共享价值被凸显,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拥有更强的主动性。但与此同时,社会对每一个职场人的技能要求也会更高。所以,那些想一份工作支撑一生的员工,可能越来越无法从企业得到肯定的答案。面对时代的挑战,员工该如何提升自己,成为备受企业欢迎的“共享员工”?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丁路遥给出了以下意见:1.避免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
相对之前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互联网时代更讲究高效和创新,机械重复性的工作模式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都已不适合了。
2.提升你的数字化协作技能
所谓数字化协作技能,就是你懂得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与别人一起协同工作。比如这次肺炎疫情,许多企业都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多掌握一些数字化协同技能,只会让你的工作更加高效。
3.打造属于自己的技能包
共享经济的时代,如果一味吃老本,有一天你会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员工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这样才能在组织出现人力资源缺口时做到快速匹配,实现自身价值。
(内容摘自猎聘)
面对疫情,那些提出“共享员工”机制的企业体现出了他们的社会担当。而在不久的未来,“共享员工”很可能成为企业用工模式的常态。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共享员工”将更加规范和完善。机会永远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着眼于未来的新型用工模式,需要做准备的,除了企业之外,还有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