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男轻女 我补几句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有位小姑娘叫Rocket,译成中文是“火箭”。名字不寻常,是何来历?
她父亲是火箭工程师。
原来父亲是用职业给女儿命名,谜团算是解开了。
有时,实情和你想象不一样。
我们稍后再回来谈Rocket。现在,上网。
职业社交网站领英于二零一九年八月发布《人才多元化洞察报告》,以下内容吸引了不少关注:
在搜索结果中点击女性应聘者简历的概率,比点击男性应聘者简历的概率低13%。
China Daily对此进行了报道,发布在公众号时,中文标题成了“男性简历更容易被翻牌,凭啥子?”
英文报纸用成都方言讲话,为啥子?
再说一遍,有时,实情和你想象不一样。
多元化(Diversity)意思是组织内部成员组合有多样性,放在职场,即企业员工团体包含不同种族、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国籍籍贯、工作经历、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在多元化对立面,就是各种职场歧视了。
由于客观原因,多元化在中国往往被窄化为“”男女平等”。毕竟性别特征最外显不过了,自然地,性别歧视也最容易被观察到。其他歧视当然存在,例如说婚姻状态。薪职网创始人王付有提到,有位财务经理候选人没有通过面试,老板给出理由是:三十五岁了,不结婚,缺少责任。今年中国结婚率再创新低的背景下,如此断言怕是打沉了不止一邮轮的人。
中国在消除就业歧视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立法已经到位,但在实施层面,各地方、各行业仍然参差不齐。不久前,我在旅行中,见到商业街玻璃门上贴了一则招聘广告:
XX食品商场招聘数名优秀【男 18-30岁】导购,工资面谈……
短短几行,涵盖了性别和年龄歧视,言简意赅。
凡事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来讨论。工业革命之后,女性曾长期被排除在劳动市场之外,只在家庭内从事生产活动。二次大战时,美国男人都入伍打仗去了,工厂只得招收女工,这是大规模变革开端。
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长期是金科玉律。我家族中祖母辈女性,都是毕生操持家务,很少有人出去做工。例外有两个,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都去了远东第一城上海,一个做了舞女,一个做了佣人。
这是苏州女性在沪常见职业之两种,另有一种更出名,即是性服务业者,据说当时风月场所客人都点名要苏州姑娘,结果别处出身失足妇女都学会了讲苏州话。身为苏州人,不知对此该骄傲,还是羞愧。
做佣人那位是我嬢嬢好婆,主人是银行家,夫妇都留洋归来,家里常有外国客人。在客厅服务,端咖啡之外,有时还要接听电话,许多年后,她仍为此自豪。主人对她很好,工钱不低,还有休息日,可以去戏院看美国电影。
当时中国女性,人生幸福不取决于工作,而是取决于老公。嬢嬢好婆在苏州嫁给了个小生意人。父亲评价他姑父时说,
“我小时就想,等长大后有了力气,要好好揍这个坏老头子一顿。”
我母亲六十年代后半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到退休,也是托了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政策。在这点上,中国并没落在美国后面。美国电视剧Mad Man以历史还原度高而著称,剧中描绘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告公司里女秘书们还是做几年就结婚离职,只有Peggy Olson克服了巨大困难,从文案起步,成长为创意总监。
“男女平等”是当下共识,广为社会接受。但两股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后相去甚远,做比较时太快下结论,有失周全。
更何况,提倡平等,主张同工同酬,并不意味着忽略两性间客观差异,尤其是体力差异,这也可以解释,世界经济愈来愈向服务业倾斜后,女性就业率稳步升高。某个性别为何更受青睐,要具体分析行业特性,不宜一概而论。
社会变革为女性充分就业准备了舞台,经济收益则为其实现提供了动力。企业在特定职位招不招女性,招多少女性,不全是出于道德认知,主要是有利可图,即女性员工能带来同等,甚至更高经济回报。
在传统关系型销售模式中,生意大都在酒桌上谈成,于是男性曾长期主导销售部门,女性很少涉足。只有当销售转型之后,情况才会发生变化。
我亲眼目睹销售转型带来改变。在某消费品合资企业工作时,我招聘了第一位女销售代表。销售经理表示很为难,说:
“我们晚上都要和代理商去夜总会玩,女人怎么好去啊!”
这种论调在传统渠道司空见惯。
得到销售总监支持,我毫不退让,指出公司正在力推现代渠道,即大卖场和超市直供业务,她数据分析经验丰富,擅长设计促销方案,大有发挥空间。自此以后,现代渠道占比逐步上升,女销售相应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消费品行业走到了线上渠道为重,企业也早已习惯从更广候选人群中找销售。女性在销售队伍中,比重将会继续上升。
反向例子也有,当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处理行政操作时,曾被视为女性天然领地。近年来突出人才管理和组织发展等更有技术含量内容后,男性从业者数量稳步上升。至于其他行业和职能,有些转型步子更大,有些相对滞后,内中差异也会影响招聘方针。
回到领英报告上来,男性候选人简历点击概率更高是事实,但原因并不能立刻归结在性别上。性别可能最显著,却不是唯一特征,学历、工作经验等其他因素也是。
我在软件公司时,曾遇到一个案例,发生在印度。某位候选人被淘汰后,给美国总部写邮件,投诉招聘过程中有歧视,认为其穆斯林服饰是落选原因。我和印度人事经理花了很多时间解释,并提供资料证明,公司聘用员工有各种宗教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人事部甚至有一位拜火教信徒。
候选人没有作罢,继续写邮件,指责我们搞性别歧视,她因为是女性而落选。我和印度人事经理又花了很多时间解释,并提供资料证明,我们聘用女员工比例,远远高于当地和行业平均值。
我们预先准备,搜集了其他数据,以防她继续投诉。她没有再写来。我向部门经理求证她落选原因,不出所料,能力不行呗。
是什么造成女性简历点击率低?有可能,实情和你想象不一样。用科学态度来研究,需要对数据做深入因子分析,这13%差别中,究竟有多少可以归因于性别差异,有多少是由其他因素造成。
也可以设计实验来求证。《魔鬼经济学》作者Steven Levitt曾有类似研究,证实两份简历内容一致,只有名字不同时,候选人有典型白人名字(例如Molly或Connor),得到回复可能性远远大于有典型黑人名字(例如Shanice或DeShawn)。
以此为参考,将两组候选人发给招聘官,简历其余部分完全一致,唯一差别是,一组是典型男性名字(比如宝强),一组是典型女性名字(比如美丽)。这种情况下,如果男性简历点中概率仍然比女性显著高,我们就有把握说,性别歧视在简历筛选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还应当看到,简历筛选,只是流程第一步。过于纠结简历点击率,甚至将其作为指标来考察,说不定会造成招聘人员为了满足多元化,而盲目点击有女性名字的简历,却不改变最终招聘决策。
我得澄清,不用等职场性别歧视实验完成后,再采取行动。如果确信存在任何类型歧视,现在就该努力去改善。科学实验目的是用论据强化观点,说服和影响更多人加入到行动中来。
还记得美国小姑娘Rocket吗,实情是怎样呢?她快两岁时,她父亲大学毕业,申请一份工作,是火箭工程师。他告诉面试官,“我女儿就叫Rocket”,于是得到了聘书。
女儿名字确实和爸爸工作有关,但实情和你想象不一样。
至于“Rocket”这个名字,你觉得来历是下面哪个呢?
(一)the Rocket,台球名将奥沙利文的绰号
(二)“Rocket Man”,英国歌手Elton John的名曲
(三)“Roxanne”,英国乐队Police的名曲
(四)Roxette,瑞典著名乐队
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听播客“Freakonomics Radio”第一百二十二集,大约二十七分钟处有答案。
人力资本管理公众号的读者们,
你们都在关注什么呢?
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你们感兴趣的?
请在“留言”中尽情评论吧!
说不定就看到您关心的话题呢~
《人力资本管理》致力于传递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新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