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啥爱较真儿?
1
今天腊月二十四,昨天腊月二十三。
北方人说昨天是小年,南方人说今天是小年,为此争执不休。
宋朝范成大有一首诗叫《祭灶诗》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lèi] 把酒浇在地上)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猪犬触秽君莫嗔([chēn] 生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写得很通俗,也很细致。范成大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兼国务院国情研究室主任,他写的诗一定不会瞎说,到宋朝时,还是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
可在我儿时就流行这样一首民谣:
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上天;
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至于为什么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有这样一种说法。
从清中期开始,皇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约和删繁就简,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小年在官家就成了腊月二十三。
因为北方接近权力中心,这一习俗得以贯彻与中央保持一致,而南方山高皇帝远,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就一直过腊月二十四。
2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代的中央集权并不干扰民间的世俗生活,老百姓爱咋过咋过。
从明朝开始,地方官员就要定期到中央述职,如果中央管理民间的世俗生活,那么,这一习俗早都统一。
小年这种叫法就很有意思,很亲切,很人文。算是春节大幕的开启。节字的本义是节制,并不带欢庆的意义。老辈的人都知道,越是过年礼节越多、约束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春节是对过去一年最大的反思。小年是反思的开始,不反思也不行,有个灶王爷要上天汇报。
灶王爷的大名叫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天尊是道教术语中的一个尊称,是指道教信徒对最高神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称呼。
这说明灶王爷的地位非常高。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下来主管民间世俗生活的官,每一年要上天汇报一遍工作。
灶王爷的工作有一个告示:
灶神宝诰
志心皈命礼
位司喉舌(管口舌之争),经理庖厨(管理厨房事宜)。
录人间功过之因,依期上奏。
体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
驱不正之鬼神,扫尘中之疵疠([cīlì]灾害疫病)。
一家吉庆,合宅昌荣。
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
雍雍瑞相,赫赫灵祇。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对民间世俗生活一种宽松式的引导,立个神来吓唬你。
从这段告示可以看出,这个道教的东西里面带了很多儒家的思想,比如覆佑下民、匡扶之仁。同时又带有佛教的理念——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中国文化,一是宽松,二是包容。啥东西都能往一起放。
3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为小年的日子争执,不但有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问题,还有冬至吃饺子和汤圆的南北方之争。为什么要争呢?
因为追求统一,为什么追求统一呢?
其实是追求话语权的一致性,也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
这也就是中国人在什么事上,那怕是这个民俗问题上都要较真儿的原因。
可以说白点,是谁说了算的问题,谁不主导社会的问题。
这种大一统的一致性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既包括生活上你争我吵,也包括政治治理上的决策。
可以看出,因为遵从了这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出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造成了同文同种渐行渐远的无奈局面。
那么,这种大一统的、一以贯之的、一致性话语权对民间世俗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那就是每个人都不包容别人,谁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都想说了算。
而这种状态恰恰就使整个社会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比如,一个贸易协议就有人说胜了,有 人说败了。而说败了的人,往往是以敌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观点。
这就使实际离大一统、一致性的目标越来越远,完全背离了这一主导思想的初衷。
当人们陷入不同意见敌对争执的时候,人们就远离了道统,也就没有了道统。
什么是道统呢?
字面上的理解就是道的统一。
什么是道呢?
灶王爷追求的就是道,小事莫争执,大事讲仁义,人性讲慈悲。
这就是道,人间之大道。
能遵从这样的道统,就要有宽松的环境,包容的心态。上天的归一天,民间的归民间;行政的归行政,世俗的归世俗。
当人内心当中没有这个道统的时候,争执自然就出现了,表面是追求统一,实际却是永无休止的纷争。
灶王爷是个很好民间形象,可他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
一个灰头土脸的老头,天天烟熏火燎,他却既有威严,又可爱。
民俗是可以发展经济的,春节就是个例子,小年、灶王爷也可以开发,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就像西方的新年从圣诞就开始一样。灶王爷这个形象比耶稣更亲民。
但一定不能官方主导,让民间自己去玩,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搞活经济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