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新农村】梁志友 ‖ 新乡村故事(纪实)(下)
新乡村故事(纪实)
(下)
梁志友(天全县)
2014年,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方针和强农、惠农的政策再度发力。地方党委和政府也与时俱进,对贫困村、户因势利导兜底帮扶,并强势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成立专业合作社水到渠成。在驻村书记高晓明引导下,六城二组在当年6月成立众汇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一举推选李国芳为董事长。合作社的8户种植户,以自己的事例证明了土地不仅仅能“创食”,经营得当 ,照样能创出“真金白银”。
“一头羊子过河,十头羊子跟着过河”,这是指漫无目的,不顾后果的盲从、跟风,但也不乏“敢于先,而随其后”的群仿效应。2015年,六城二组的重楼种植户一下增加到32户,种植面积70余亩,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一村一品的雏形基本形成。如果不加以规范,任其一盘散沙,“一根竹筷易折”的风险随时随地都会伤及农户。徐书记想到了,李国芳也想到了。他们共同做工作,合作社牵头,农户自愿的原则下,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防病、施肥指导和服务,产品统一定价,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风险由合作社承担。抱团让种植户们看到集体的合力,更坚定了信心。32户种植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小山村的重楼种植业也顺风顺水,名声开始外香。有了产业规模,商家上门,订单连连。
这期间,县委组织部、市委办公室、县科技局和其他一些单位纷纷伸出援手,下拨帮扶资金、党建资金,无偿提供肥料、遮阳网等扶助物质。当年,还铺开了150亩重楼种植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小山村终于凤凰涅槃。
年底,李国芳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的进步,更让他感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的担当。每每回忆出身困难家庭的卑微、年轻时盲目的付出,走出山村去打工的无奈,回乡创业顶住压力的艰辛,摸爬滚打的“伤痛”,让他心性柔弱的一面,还会情不自禁眼睛湿润。好在总算没有辜负韶华,让梦想付诸现实,并得到了时间的肯定。
一个在知天命之年才有所建树的人,其经历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长篇,细细道来太费笔墨,过程已经不重要。苦尽甘来,是劳动汗水的芬芳,身心付出最甜的慰籍。
2016年,合作社销售种子100斤,收入12万元,售重楼2200斤,收入28.6万元,合计收入40.6万元;2017年,种子重楼销售收入76.6万元;2018年,总产值150余万元;2019年,社员自愿入股30万元,集体投资58万元,建起小山村第一座680平方米的中药材干片、山野菜脱水加工厂。疫情过后,工厂试运行按照客商的要求加工的第一批楠竹笋片,也如愿销往成都,现在静候秋笋上市和重楼的采挖。届时,小山村又是机吟人忙的新气象。
16户贫困户也在合作社的帮扶下种植重楼38.5亩,年收入18万元,户平均1.3万元,人均近4000元,一举跃过贫困线。可见,土地从不会骗人,你对它一分好,它就会还你十分情。
2018年底,在每年一次的合作社年会上,面对全村的父老乡亲,地方的领导、朋友,邀请来的外地客商,驻村书记理直气壮的宣布“六城二组摘帽脱贫”时,园区飘扬的国旗下,雷鸣般的掌声在山村久久回荡。
其时,重楼种植已达340亩,发展协会会员216户,产品名声在外,种子供不应求。这一年,合作社成功跻身”省级示范合作社“,走进“四川省重质量、守信誉”双优合作社荣誉榜,还在工商部门协助下,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有了一村一品的合法身份,才能在未来的舞台大展拳脚。这一年,合作社建起党小组,李国芳选为小组长,当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村民们还发自内心赠给他“土专家”的荣誉。李国芳心里清楚,这是上级领导和群众对他付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共产党员,只有按党章要求自己、净化自己,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扬鞭奋蹄。
一村一品的兴旺发展,带来村容、村风的同步改变。2014年,在党和国家灾后重建的阳光政策和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六城二组全面启动打造重楼种植园的规划和建设,引入产业建设资金和社会援建资金修建村公路2500米,生产便道1000米,硬化行道7500米,入户通道和硬化院坝943平方米。从此,结束了山村“雨天泥巴浆浆、晴天尘土扬扬”的行路难历史。合作社也投资5.7万多元安装了园区和村道路灯,让山村变成不夜村。
村民们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修新楼房的、改造旧居的,提升小院档次的。李国芳也撤除了简陋的旧房,修造了窗明几净的新屋。全村结合改厨、改厕、实现了电气和沼气化,用上了清洁能源。条件好的家里购了小车,摩托和电动、机动三轮基本普及。
村民们心里亮堂,一切的利好归功于党中央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为农村的产业化、脱贫致富、奔小康铺设了路,搭建起各显神通的大平台。也有一杆良心秤能秤出是非曲折,历来视土地为命根子的村民,几年来的村道、园区建设要占自家的地、伤自家的竹木时都十分配合,知道村里、组里困难暂时拿不出补偿款,通过协商后至今做到零补偿。截至2019年底,共占61农户的土地41.098亩,村民们没有一户刁难的,凸现出善与美的胸襟。当然合作社都一一造册,争取有大的积累后给村民兑现。
不但如此,在建设期间,二组、四组的一些村民还无偿投工、投劳、捐款、捐物,为施工免费提供矿泉水、送饭、折合2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村产业发展。
去冬今春的疫情是对社会体系、思想道德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每个社会细胞、个人的一次检测。期间,驻村书记一线指挥、六城村两委成员和党员骨干积极参加,面对有236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其中途经武汉8户11人)、1名新冠肺炎患者到过本村导致40余人密切接触居家观察的严峻防疫形势,迅速筑起了群防群控的堡垒。
合作社党小组也在第一时间、义务组织社员设卡、巡查,开展劝导,昼夜值班值守。用他们的话说,“只要我们扛好党旗,党员服从大局,齐心参战,就能打赢本村的疫情防控”。防控期间,村民们自觉管事自己,听候安排,还主动捐口罩、钢炭、方便面、副食品,现金支持抗疫,折合现金共7千多元。
俗话说,“妹妹要学鞋,旁边有样样”,它通俗、浅显、直率的解读“榜样的力量”蕴含的无穷魅力。农村有了模式(模子)、典范、例子等参照,民心就易动心,从而借鉴、顿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靓点,解开束缚,放手一搏。
众汇重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传统农业种植中的破茧而出的新村新事,无论直接与间接都会冲击村民们旧的视界。近几年,六城村相继发展的党支部书记朱正辉的“稻田+龙虾”产业,副书记李元惠带头的刺梨子种植加工业,三组陈留勤的华羽家庭养殖农场,村民李建前年用本土蔬菜优势偿试的泡椒、姜、笋作坊,以及逐渐形成的应合农旅游创意的“微庭院”、“微田园”等原生态产业模式,都是产业链的延伸,脱贫攻坚的扎实推进。
2020年,山清水秀的六城村,省上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100万元,年存栏200头母猪、出仔猪4000头的生态种猪场项目落地,4月完成选址,5月完成项目对接,现正紧锣密鼓实施;2月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第一次有了村积累,预计年底收入5万元。
无论漫步在六城整齐划一的幸福新村,还是穿行在二组重楼种植园,村民们的微笑,桩桩件件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气象,正努力摒弃旧有观念的桎梏,补着新农村建设的短板,抒写着新村、新人、新农村故事。
(全文完)
【方志四川·新农村】梁志友 ‖ 新乡村故事(纪实)(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