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28集 大熊猫窝窝头什么味儿?去大熊猫世外桃源品一品吧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罗鹏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2019年是科学发现大熊猫150周年,《方志四川熊猫篇》带你一起走进国宝熊猫的生活。请听第28集《大熊猫的世外桃源》

放眼全国,三大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四川就有两个。除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还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位于成都北郊,距离市中心仅10公里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这一居于闹市的桃源之所,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

199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开展特有濒危保护研究的开放实验室。10年后,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围绕大熊猫饲养与繁育,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重点开展了以大熊猫保护遗传学、繁殖生物学、胚胎工程学、生殖内分泌、野外生态学等多个学科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在大熊猫双胞胎育幼、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都基地的大熊猫人工繁殖数量和圈养种群迅速增长。

基地以80年代野外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从这仅有的6只大熊猫开始,在没有从野外捕获一只大熊猫的情况下,依托技术创新成功繁育大熊猫143胎、214仔,圈养大熊猫由1991年的8只增加到2015年的152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而且无论是种群的遗传质量,还是种群内的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都很良好。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方志四川熊猫篇,一起探秘大熊猫博物馆里的神奇世界。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的野外生态环境,比如大熊猫们“吃饭”的问题就会尽量模拟他们在野外的取食习惯来安排,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张浩跟我们分享到:“因为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对于竹子的采食没有一个觅食的过程,我们就会给它还原觅食的过程。我们会把竹子插起来喂,模仿野外竹子的生长,就像种在地上的一样,竹笋的话,我们就会一堆一堆到处给它放上一点,或者(把竹笋)挂起来,增加它的取食难。因为在圈养条件下,所有的动物对食物的来源已经不发愁了,那可能它的行为问题就会慢慢、慢慢的出来。”

园区内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乐融融。

成都基地在开展大熊猫繁育研究的同时,还建立了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活体与环境展示场、熊猫魅力剧场等,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游客、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生态保护的新知识、新理念。

从1992年起对游客开放的大熊猫博物馆,分为大熊猫、昆虫、脊椎动物三个展区。在这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展示区里,展出了动物标本1600种12000件,植物标本30种30件,其它实物展品80件。

“大熊猫科学探秘馆”则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互动地向游客展示熊猫基地在大熊猫繁殖、育幼、遗传、内分泌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各项研究工作。

“熊猫医院”展示面积150平米,有大熊猫寄生虫标本、大熊猫常用药品以及各种大熊猫致病菌浮雕、各式展板等。

“大熊猫厨房”则展示了各种大熊猫食用竹和竹笋、水果,以及大熊猫窝窝头的制作原料。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大熊猫窝窝头的制作流程,还可以亲口品尝大熊猫窝窝头,了解大熊猫的口味。

1998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估为“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齐名”的又一个传奇世界。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来参加旅游的人员持续增长。仅2015年,这里就接待了中外游客近300万人次。

为了帮助大熊猫回归大自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了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 “熊猫谷”,并于2015年4月20号正式对外开放。目前, “熊猫谷”已拥有三栋大熊猫野化过渡训练兽舍和一个半野化训练场,常年有10多只大熊猫在这里开展野放适应性训练研究。

听众朋友,今天的“纪念科学发现大熊猫 150周年”《四川地方志熊猫篇》到这里就结束了。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