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抽象表达

我常听别人说写作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有人问,“为什么文学家要写一部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应该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其实写作初级阶段对于学生和著名作家来说都有。著名作家——确切地说应该叫知名作家,因为知名作家和著名作家是不同的,知名的未必著名。这个意思就好像明星演员,出名的未必就有演技。

某些知名作家,即便是五六十岁了,也仍然处于写作初级阶段——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分清是非黑白,或者小说结尾给你体现什么大道理。

我小时候喜欢看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作品,他的作品名字我都忘记了,反正他的作品都给人一种“小故事,大道理”的感觉。比如我记得有个人去他家砍树,说老了就要砍去。然后刘墉说人老了岂不是要杀掉?

当然刘墉的文笔都很优美,属于一种随笔散文典范吧——我好久没有重温他的书了,印象模糊。

写作的高级阶段(其实我也不知算不算高级),应该是一种抽象写作手法。当然抽象不代表全都看不懂,像卡夫卡式的小说,抽象到费解。抽象的东西也有看得懂的,比如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诗歌。

我不太懂文学理论那一套,所以用自己的话说。我觉得抽象式的表达方式,就是客观描写现实。当然抽象地表达,有很多文学流派,比如意识流啊,先锋啊,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很多人都喷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然,这或许是鲁迅他老人家的一次写作上的失误,但是也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句话代表了鲁迅的“苦闷的心情”——这个别人也揭示过。你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一种抽象地表现心情的方式。

许立志说:别人都说/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对此我并不否认……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孤独感。

我们为什么要抽象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观点?为什么不直接说?是不是作家为了装X才这样写的?

其一,抽象地表达,是客观描述。不代入作者的观点,让读者能够从客观上看待社会现象。

其二,如果直接表达观点,那就只有一个意思。如果客观表达,那就有很多意思。比如《围城》中赵辛楣说方鸿渐“你并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有的人认为,两个好朋友之间可以这么说。有的说方鸿渐确实毫无用处——这一点上,可以从他们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中看出。但是这一句话,也可以贯穿方鸿渐的生活。

如果赵辛楣直接说,你在这个旅途中,什么忙都没帮上,所以全无用处。味道就失去了。因为我认为,钱钟书实际上想用这句话来概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

其三,因为现在的人,都活在自己的自私世界里,不会用心去倾听别人的心声。如果我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你不明白,那么直白地说出来,你更不懂了。如果我说自己自卑,那么你肯定说一句废话鼓励我自信点。或者说,我也自卑啊,谁还没个自卑呢?

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