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鉴定|傅抱石字画常见作伪方法
傅抱石30年代四处奔波,作品流散较广,存世稀 少。游学日本的傅抱石得到郭沫若、金原省吾的支持,在东京银座松坂屋举办了“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共展出作品170余件且大部分售出。40年代是傅抱石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分别于重庆、成都、昆明、南京、上海、南昌多次举办画展,画作也大部分售出,市场上 流通的也多为这一时期的作品。50年代早期由于运动不断,傅抱石的创作一度受到影响,创作欲望不高,作品较少。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病逝前,他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大量作品流向海外市场,名气增大,画价一路攀升。再加上其工作、生活稳定,自己留下的作品较多(后来大部分被家属捐赠给了国内文博机构),影响了市场流通量。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朵云轩画廊售卖的傅抱石四尺整纸山水人物画标价150元左右,被誉为当时在世画家作品的最 高价。
傅抱石的写生方法论就是对其“写实”观念最 好的现实印证,反过来说,只有理解了傅抱石画学思想中“写实”观念的三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傅抱石独特的写生图式,才能联系其画作更好地解读出傅抱石画风的精神内涵和创作理念。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 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
在诸多历史人物中,傅抱石最推崇的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名字原本叫傅长生,在接触屈原并逐步深入研究后,他为自己更名"抱石",意为"屈子抱石",他也因此自号"抱石斋主人",此后创作了不少以屈原为原型或者以《离 》为蓝本的作品。
傅抱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创新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绘画思想观念和绘画风格,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逐渐成熟,上世纪四十年代 开始进入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旺盛的创作激 情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为止。
傅抱石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气质的南方画家。他嗜酒而“往往醉后”,行为中的豪爽进取和实践中挺身而起,助长了他用笔的奔放不羁。以《镜泊湖》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了他的才情,他的北方气质,他的人生技巧所折射的艺术方法。所以,他在画上题道:“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画乎?”这正说明了傅氏是个思路通畅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的不断探索中得不断变革,在变革中不断探索,最终成就自己。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不难发现,这种情形更是显而易见。这些作品,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而与人物画相比,傅抱石的山水画这恰恰相反,是在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这种北方气质,并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充分发挥了自己内在的精神特质,并淋 漓 尽 致,酣畅快慰。如他在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那种情景意趣时,明显反映出这种精神气质,并成了后来傅抱石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的主题及绘画成就的整体的展现。他在画法上,也一变传统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造型,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不仅如此,这种表现手法,乃以气取势,磅礴多姿,并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