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原生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力
也谈原生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力
这几年,育儿心理学在国内日渐红火,“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带给人们诸多冲击和启迪,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也一再被强调,据说因此还导致了一种育儿焦虑心理。
正当这样的思潮汹涌澎湃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从事反拨工作,这自然具有积极意义——凡事矫枉过正的话,毕竟过犹不及。这正如以前心灵鸡汤大行其道,慰藉了人们的心灵、纾解了人们的压力之余,又带来逃避现实、麻痹精神的副作用一样,对于原生家庭的过度解读以及对于家长影响力的过度强调,同样会有负面作用无疑。
我认为,“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成年人梳理好从小到大的成长脉络,弄清自己身上的性格习惯来自何方,好的方面要坚持下去,差的方面要积极修正;这个概念可以帮助家长日省三身,为做好孩子的榜样而积极进取,从而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
概念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对概念的误读和滥用上。例如,一个成年人,因为知道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就把自己所有的挫败归结为原生家庭不得力,是父母害了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抱怨甚至怨恨之中,与父母之间弄得很僵,实在不足取,这样的人,反而不如不知道“原生家庭”的概念为好。懂得原生家庭及父母影响力的意义在于:对症下药重新修订已成年的自己,当自己为人父母时要注意内心的修行,以便对下一代形成积极的影响力,而非制造更多的怨言和怨气。
那么,原生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有人说至关重要,会影响一生幸福与否;有人说并不重要,孩子还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究竟谁说得对呢?这两种貌似相反的观念都有道理,都没有错,只是不全面而已。
我们知道人类群体非常复杂,既有群体共性又有个性差异,一些人性原理只是在共性方面发挥作用,无法涵盖所有的个体。关于原生家庭及父母影响力的理论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有的人来说,原生家庭的作用真的举足轻重,例如中国古时候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耕读家风的形成;对于有的人来说,原生家庭的作用却是无足轻重,例如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原型,例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都成功摆脱了原生家庭的阴影及其消极影响力。
总起来说,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有影响力,只不过这影响力的大小和性质不同。除了影响力的大小,还有性质问题——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几个孩子,所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情况并不一样,这就是最好的例证。以此类推,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也是这样。例如中国的喜剧演员梁天,父亲曾是《人民日报》的副主编,母亲是专业作家,哥哥和妹妹都热爱写作,后来成为编剧,唯有他从小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仿佛这个书香家庭和他没有多大关系,后来当兵进了炊事班,再后来因机缘巧合做了演员,最终事业有成的他还是很喜欢做饭。由此可见,无论原生家庭还是家长对孩子都有影响力,但这影响力的情况分布并不相同。
看清了这些现实状况,就没有必要纠结到底原生家庭和家长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力的问题了——影响力虽然可大可小,但肯定有;影响力虽然可正可负,但肯定有。肯定有的影响力,意味着为人父母者依然要积极进取,把这种潜移默化的能力利用好。
除了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力,一个人身处的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周围经常接触的人,都会对其产生这样或那样、明显或隐蔽的影响力,至于大小多少和效果如何,就要看这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喜好了。有人说同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父母,对此我并不赞同,因为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力如何真的是因人而异,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只能说,当一个原生家庭中缺乏对孩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家庭成员时,同伴的影响力才会变大。毋庸置疑的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成长能力,这决定了其成长过程中选择外界影响的效果如何。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综合作用力的影响,只强调某一点的话就会有失偏颇,失之于偏激。关于个人成长问题和教育孩子的问题,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我的结论是:原生家庭和家长的确对孩子具有影响力,影响力的效果因人而异。作为子女,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家庭和家长以及外界的影响,而要注重有所选择的自我成长;身为父母,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而要让自己做到最好以便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作为家长,焦虑大可不必,努力却是必须。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家长朋友们这样一句话:既不要过于在乎原生家庭和作为家长的影响力,又不可忽视了原生家庭和作为家长的影响力。在育儿理论满天飞的当代社会里,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除了要不断学习,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辨别力,才能在教养孩子方面才能在教养孩子方面,能够活学活用,做到因地制宜。
高英写于2016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