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刚:送军马(五)【伊犁老故事】
1298
2020 下卷 1211
“伊犁老故事”(1298)
本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1969年亲历的为部队护送军马的往事,作为翻译,作者和部队官兵、牧工70多人,在马背上行程2000多公里,用时47天,将3600多匹军马送到乌鲁木齐火车站。路途艰辛,险象环生,故事精彩,情节生动,文笔细腻,可读性强,具有鲜明的年代感,在“昭苏岁月”微信群刊发后获得一致好评。本平台将分六期发表,以飨读者,这是第五篇,本篇加入了送军马路线图供读者参考。
——编者:邹学普
王纪刚(左)与一公社领导、干部合影
送 军 马
(五)
原创:王纪刚
本篇《送军马》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和探究,应读者要求,制作了这幅线路图,供参照阅读。上图横幅是便于电脑微信版观看,中图旋转了90度,便于手机观看。下图是截屏的卫星图国道216线局部,可以看到群山中的行进路线迂回曲折、上下盘旋,比我们标注的直线距离增加了不止一倍吧?
算是对2000公里的说明。——编者注。
二十一、天山雪莲和雪鸡
第三日天气极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马队们仍然在无人烟区雪域高山中穿行,下午2点走进一段山脉宽阔地带,左侧是山崖但不高耸陡峭,岩石参差不齐,纵横交错裂缝被亘古风化成一丛丛馒头型或一层层叠成的石峰。8月盛夏,积雪已经消融,石缝中生长着斑斓的花花草草、苔藓类植被。走着走着,眼尖的人发现石缝中开有菊花,走到跟前看清植株约高25—35厘米,绿叶顶端开有白色、黄色花朵,茎杆粗状,花朵直径约有8—10厘米,也算硕大。在这严寒、光秃的高山上十分抢眼,大家一致称奇,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居然能长出如此艳丽夺目的花朵,实乃造物者的神功和浩瀚大自然的奇跡。
天山雪莲(编辑网摘)
这时见多识广的向导卖关子说:“请教诸位,这是什么花?”立即有人想当然地说:“这是山菊花。”也有人附合说:“这是天山野菊花。”向导听罢,摆出老者的神态道:“非也,敬告诸位,此乃举世闻名的天山雪莲。”“啊?天山雪莲,不会吧,雪莲不是长在雪里吗?怎么会长在没有雪的石逢里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质疑道。向导解释说:“雪莲长在海拔3000—3500米高的雪线上,它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珍贵的观赏和疗效极佳的名贵中药材,受国家保护的濒危物种,终年长在积雪里,只有在冰雪消融的盛夏才迅速生长,在暖风吹拂,阳光照耀下,才叶绿茎挺花蕾绽放,尽显婀娜风姿。”
大家惊闻发现了“天山雪莲”,纷纷下马,促前围观细细品味,议论纷纷,一睹亮丽风采。马队又走了数公里后,在右侧泛绿色的山坡地上,竟然看到一片不同颜色的雪莲花,花儿之多之繁茂之艳丽引来人们一片惊呼声,湖北籍小战士调侃说:“有没有搞错呀,我们是不是误入了时间隧道,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太神奇了!”
当人们下马,匆匆步入花丛地时,把几只在草地上啄食的大鸟惊动,大鸟扇动翅膀扑啦啦地腾空飞起,这大鸟有家鸡般大小,身体略显沉重,颜色棕灰色带花点、体态颇似家鸡,在天空盘旋几周后似乎并不想离开这里,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又落了下来,继续在草地上啄食,时不时还用利爪在草根上挖掘,刨开泥土啄食泥土下的根茎,又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从没见过这种鸟类,不知是何方奇鸟。这时三公社的牧工说他们在昭苏的雪山上见过,哈萨克族人叫“乌拉尔”,汉族人叫“雪鸡”。向导接过话茬,又娓娓道来:“雪鸡生活在海拨3000—6000米雪山上,有十多个品种,它们以食雪域高山上的植物的根、茎、叶和嫩芽为主,尤其是多年生草本根茎,像豌豆或玉米粒大小、蒜头状的块状茎更是它们的最爱。
暗腹雪鸡(李维东. 供图)
这时又有几只雪鸡在上空盘旋一会后,在距我们不远的地方又扑楞楞地落了下来,非常安祥地啄食。这个季节正是雪鸡尽快进食,产卵、孵化雏鸡的季节,它们在这里恋而不舍地徘徊觅食,我们琢磨一种可能是生理上的迫切需要,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坡地一定有它们钟爱的食物在引诱着它们。或许鸡类的祖先数万年前就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对人类的友好不惧,是它们与生惧来的基因所致。禽类是苍天赐给人类的恩泽,蛋类和鸡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廉价食物来源。我们不想打破这里的宁静,干扰上天创造的生物链,让它们悠闲地进食吧,再见了雪鸡!人类的朋友,我们又纵马上路了。
二十二、翻越天山冰大坂
马队一直在无人烟雪域高山上蹒跚攀登,这里距天山一号冰川已经不太远了。我们大约在海拔3800米至4000米的高山攀行。此时虽是盛暑,但在这雪域高山上,尤其是早晚仍然是寒风凛冽,呼出的都是白色哈气,马身上也覆盖着一层白霜。夜间滴水成冰,皮大衣、皮靴、皮帽、皮手套又重新武装到了身上。在寒风吹拂,紫外线幅射下,脸上生出一层斑斑点点的黑锈,有点像灼伤,嘴唇干裂布满血口子。由于严重缺氧,脑袋终日昏昏沉沉,稍做一个动作就上气不接下气,说话也有气无力,脚下无根,软绵绵轻飘飘,踏在地上像踩棉花,尤其在山道上步行像上坡,每迈出一步都感到力不从心,气喘嘘嘘,停顿一下才能迈出第二步。在雪域高山上找不到柴草树枝为燃料,煮饭用的都是固体液化石化燃料,煮沸的开水实际只有八十至九十度。由于交通不便,部队给养车很难达到宿营地,所以进入雪域高山后,我们吃的多是压缩饼干、罐头、压缩干菜类。有时为了抢时间多赶路,只能饥一顿饱一顿,风餐露宿。越往上攀行,人马越发艰难,即便找到水也冰寒刺骨,洗脸刷牙全免了,就连马一边饮水一边冰得直摇头,在这样海拔高度马比人更可怜,马只能在石缝、坡地上啃食一些苔藓、草根以此度日,但还要强忍着饥渴,还要一如既往地负重,不间歇地攀爬。
天山一号冰川 (编辑网摘)
又经两日行程,我们终于抵达冰大坂脚下,人马再次穿出无人烟区,向216国道靠拢,在抵达216国道侧翼时,方知这个地段是属于黑熊沟地域。
我们在山脚下向上瞭望,公路盘旋而直插云霄,白头山峰耸立在白雾缭绕的云端里,那不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那是我们最后决战要通过的天山公路最高隘口——冰大坂,是我们翻过天山的必经之路。
下午2时,马队在冰大坂脚下的山坡上安营扎寨,部队给养车已按指令提前到达了约定的会合点,在国道的道班房旁等待我们派的人接应。给养车送来了消暑的西瓜、应季水果葡萄、苹果、李子等。一个多月了,第一次看到水果,大家兴奋得眼睛放光,顾不得擦洗,抓在手里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傍晚大家围在拢起的篝火旁吃起西瓜,西北风一吹,篝火的木柴劈叭作响,火星四溅,人们在寒风中打着寒颤,烤着篝火,吃着西瓜。只有在戈壁滩上,或跋涉在雪域高原的人们,才有可能感受和观赏到如此别具风情的景致。
马队领导总结吸取上次横穿216国道的教训,这次要在前半夜进入国道,在午夜时分抵达和开始翻越冰大坂顶峰,在后半夜时分下山并走出国道,再次进入无人烟区。完全避免在公路上与两端驶来的车辆相汇相遇。马队领导同时做出决定,明天人马休息一日,养精蓄锐以确保有充沛的精力和体能翻越冰大坂。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人马翻越冰大坂前的安全检查工作,并宣布第二天不必早起,让大家好好睡个懒觉。
野炊 (编辑网摘)
第二天,领导给炊事班加派了人手,架起大锅煮肉、炒菜,还精心准备了卤味、凉拌菜、抓饭,一定要在这一天的两餐让大家吃饱吃好,攒足了劲,顺当地翻越冰大坂。
这天战士、牧工仔细检修了驮架、马具,做了一应准备工作。下午提前两小时开饭,以便于提前休息。在打牙祭的欢声笑语中,领导给每人碗中斟满酒,然后郑重地高举酒碗,一则感谢大家一路来的辛苦和贡献;二则为今天午夜翻越冰大坂顶峰而鼓劲和壮行。战士、牧工们借着酒劲一片高呼:“保证完成任务,不上达坂非好汉!”
饭后下午4点,太阳还老高,人们已开始就寝入睡,待晚8点半哨声一响,大家一觉醒来,纷纷爬起打点捆绑行装,绑负辎重,乘马上路了。晚上9点钟公路上一片静悄悄,没有一丝声响,宽敞的路面任凭我们马队分六排纵向列队行走,这种列队走法可大大缩减翻越冰大坂的时间。六行人马并列走,彼此也有益于照应,边走边聊,减少路上的寂寞。
这天夜里虽然没有月亮,但是个大睛天,清彻透明如洗的大气层,把路面上的人和马与宇宙的天体拉得那么近,满天的星斗闪闪发光,仿佛头顶上罩着一个银光闪闪的大网罩,无际的星体天穹紧贴着地面,星系、银河……仿佛就在我们头顶,伸手就可触摸到。一颗颗流星闪着寒光,拖着长长的耀眼的尾巴从夜空中划过……仅凭肉眼就可观赏到整幅星空的移动,领略到“斗转星移”的涵义。可惜我是观察星空看天象的门外汉,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是那些星空爱好者,有幸像我一样目睹这一览无遗的银河系及整个天穹的星体壮观景象,将是何等的难忘,何等的受益匪浅,天赐良机啊!
夜空(编辑网摘)
白天路上流淌的融化雪水,到夜间就变成石头路面上滑溜溜的冰膜,马蹄踏上直打滑,寒风呼啸吹打身上,皮大衣就好像变成了单汗衫,身上四处冒寒风,虽是满天星斗的大睛天,可风里夹杂着不知从哪儿刮来的小蚕豆般大小的碎冰碴,就像下冰雹般吹来,打在脸上很痛,通往冰大坂的公路与其说是旋转向上,不如说是陡峭扶摇直上,马匹喘着粗气吃力地往上攀登,这会是考验马匹体质耐力的关键时刻。据我们所知,有些马就在这时任凭怎么打、怎么拉就是不动脚步了,恹恹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我们很担心,我们的马匹能坚持得住,能顺利到顶峰吗?看到马儿举步维艰吃力的样子,恨不得苍天助我一臂之力,推着它们往前走。夜风越刮越大,冰碴越吹越密,打在人的脸上,打在马的身上。
人和马在公路上向上走,脚下的路逐渐上升,空气越来越稀薄,当人和马越发感到吃力时,渐渐看到了隘口,马队准时在午夜抵达隘口。当我们登上隘口,看到我们的人和马终于站在了冰山世界的巅峰时,战士和牧工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们胜利了!”欢呼声合着风声,在隘口的夜空回荡。这时我们觉得天上的星星更加闪亮,我们和天穹之间的距离更近。虽然是在午夜,周边视野矇胧,但在星光下,仍然感触到天山山峦的巍峨壮丽。
此时马队宣布就地休息,人们纷纷下马,让马儿歇歇脚落落汗,有的人就地坐下,掏出莫合烟,卷起大炮抽了起来,有的人喝水吃饼干,有的人到路边小解方便,也有人在夜色中再次观星空,看天象,观赏赞叹隘口的险峻,感叹其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鬼斧神工般开凿的精湛,为翻越海拔4600米的天山冰大坂深感不虚此行,给今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独库公路的冰达坂(编辑网摘)
大队人马休息后开始整队下山,大家又纷纷上马,我因穿皮大衣过于臃肿,加上高山反应,几次蹬镫翻身上马都未成功。我的坐骑“特尔巴它”非常着急,它要么站立不动,等我爬上去,要么顺着我的蹬镫尽量调正身姿以便于我翻上马,但都因我身体过重和上马乏力而未能成功。我站在马身左侧用左手抓住马叉口用力向侧下拉,右手按住马头右耳顺势向下按,“特尔巴它”领会到这是让它卧倒的指令,它顺从地将两前腿弯曲跪下,然后收缩后腿下蹲,扑通一声侧卧在地,我顺势骑了上去,再抖缰绳“特尔巴它”嗖地一下站了起来。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和对“特尔巴它”悟性的赞赏、喜爱之情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泛指的是登山者,而我们行走在山道公路上则是“下山容易上山难”,马队又以六行纵队蹄声嗒嗒缓步下山,大家上山时心里绷得紧紧的那根弦此时慢慢地松了下来。因下坡缓行加之路面冰冻路滑,人们只好放松缰绳任马行走。
在悄然无声,寒风凛冽,漫漫长夜里,摸黑走路寂寞令人难耐,此时与我并肩行走的广西壮族战士对我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忆起他的童年和家乡轶事,一开始我们还有问有答谈笑甚欢,但聊着聊着我因白天忙于琐事,没能好好休息,现在不知不觉困劲上来了。身子在马上打晃,自己深怕坠马出事,尽量用力睁大眼睛,强打精神,并不停地用手指掐掐自己的脸颊,抽打自己的嘴巴,以图赶走睡神。尽管如此举措多多,但自己已听他说得多,回他的话少了……走着走着,我看到马队的马变成一辆辆汽车,向夜空中驶去,车身离开路面而在夜空中飘游,忽而汽车变成飞碟,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发着蓝光,在夜空中俯览大地江河,忽而变成喷着火焰,张着血盆大口,长着双翼的飞船在星球中穿梭,忽然间飞船左右颠簸,剧然摇晃就要与迎面飞来的巨星相撞。我惊恐万状地大呼:“撞上了,撞上了!”广西战士忙问我:“在哪儿?撞上什么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睁着眼睛说梦话,原来刚才身子在马上左右摇摆,惊恐之下大吼“撞上了”竟是南柯一梦。
二十三、进入平原地带
后半夜马队按预订计划从岔道口走出国道,人马重新进入无人烟区,这是一条朝北通往乌鲁木齐方向,向下缓行的峡谷,谷道不是很宽敞,只能容下两列马队并行前进。在星光下,黑咕隆咚的夜色中,只能依稀辨出两侧的岩石,知道马队仍在崎岖山道中行走。
4点多钟,黑暗慢慢褪去,星星不再闪亮,周边的景物慢慢露出轮廓。一种叫不上名字、个头如喜鹊大小,样子也有点相似,具有一副天生大嗓门的晨鸟,在晨曦的枝头上飞来跳去“咕呱、咕呱”地叫着,它仿佛是山谷里报晓的雄鸡,用它那独特的嗓音报道着新的一天到来。马队在山道上居高临下行走,可瞭望到远方宽阔的地平线上一轮红红的火球冉冉升起,越变越大,越变越红,红彤彤的圆火球的边缘线与地平线的交叉点线,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小,只觉得“咚”的一下,火球跃出了地平线。在硕大火球的周边以及上空的云彩都被染成五颜六色,光线从云层中射出,微微移动的云彩就像魔术般变换着五彩缤纷的图案,给人以种种暇想。太阳露出了它的笑脸,霞光万丈,山河立显壮丽辉煌,遥望大地蔚为壮观。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日出,也是难以忘怀的骑在马上行走中看日出。
平原日出(编辑网摘)
越往山下走,海拔越低,不知不觉中,高山反应消失殆尽。阳光灿烂,普照山川河谷,和煦的山风微微拂面,走着走着大家感到身上阵阵发热,马队停止前进,众人下马,解除御寒衣物后,继续轻装前进。
中午时分,在平缓宽阔的山丘地带,选择了一块避风向阳的山间空地安营扎寨,我下马走过去巡视了一周,赫然发现这是块极美的地方。在扎营盘的坡地后方,有瀑布像银河落地般从山涧上流下,瀑布下方是一个小湖般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周围长满树木花草,水从潭中流出,弯弯曲曲顺地势环绕流淌,潺潺地从我们营盘帐篷前流过。营盘右侧山角边耸立着一扇两三层楼高的巨大岩石,就像一面大影壁矗立在侧。在这巨大岩石的前面,是几颗百年古树,树身粗壮,枝叶繁茂,下垂的树叶婆婆娑娑。左侧山坡灌木丛开满了烂漫山花,鸟儿在枝头飞来跳去“叽叽”鸣唱,涧中坡地绿草如茵,这里海拔在两千米左右,气温不冷不热十分宜人。此地此景令人留恋,实乃消夏避暑胜地,人间世外桃源!
再放眼纵观周围的山丘、坡地,一片片绿浪滚滚,绒草茂盛,有些地方草深及膝,经历了翻越冰大坂筋疲力尽的马儿,被放归进草的海洋时,就像一群童真的少年奔向海滩投入波涛怀抱时的喜悦一样,尽情地、忘却一切地享受着久违的嫩草的芳香。
战士、牧工乘着中午时分太阳当空,忙把铺盖打开,摊摆在温热的岩石上晾晒,让盛夏的骄阳把被褥,衣服上的霉味、湿气统统赶走,以便今晚在干爽暖烘烘的被窝里早早进入梦乡,解解这几天的疲乏。
经一宿甜蜜酣睡后,人们又迎来一个新的艳阳天。马队仍在山道上行走,但山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巍峨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山势变得越发缓和浑厚,山头山体不再光秃,在岩缝里都长有小树和绿草。山体的另一侧,宽阔的谷地出现,从天山上融化的雪水,顺着山涧淙淙流下,汇成小溪,再汇成条条雪水河,哺育着这一带广阔的河谷地带万物生灵的生长。
赤狐(李维东 供图)
狐狸、小跑鹿子的踪影又开始映入人们的视线,马队走着走着在右侧的山腰间看见四只高大的盘石羊在悠哉悠哉头也不抬地吃草,盘石羊灰黑色,见楞见角四方型弯转上扬的巨大犄角非常威猛,灰色的体毛与岩石颜色有些相近,它们对远方谷地山道上行走的微小细长的马队浑然不理,仿佛这里是它们主宰的王国,一切都可不屑一顾。当时的年代,民间枪械管制极其严格,民风也颇为纯朴,老百姓犯罪率很低,盗猎的情况少之又少,尤其在人跡罕见的无人烟区。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比较好,原始森林还未遭到大面积采伐,水土流失不太严重,野生动物仍有较好的栖息地,基本保障了野生动生物链的完整。因此在无人烟区行走,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或无意间发现它们的踪影是很自然常见的事。
帕米尔高原的马可波罗盘羊(李维东 供图)
这时有人问向导,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走出山地?向导不紧不慢地说:“快了,再有一天的路程,就要走出这天山山脉了。”马队于第二天如期进入到平原地区,即乌鲁木齐河流域,但这里仍然是无人烟区,这一地域的形成是乌鲁木齐河在几万年甚至几十、几百万年不间断地流淌冲刷着这一带的山岩,使之成为山谷,再冲击成平原即冲积扇,我们应该把这一地势的形成归功于乌鲁木齐河,应称之为“母亲河”。
进入平原地后,立马感到太阳当空,烈日焰焰,汗流夹背,人马在三天中经历了从寒带进入温带,再从温带进入盛夏的三个季节。这片地域的地貌介乎于农牧地域与戈壁滩的中间过渡地带,砂石遍地,地表高底错落,干枯的河道,稀疏的矮树林、灌木丛、间间断断分布零星的草地,也有盐碱地和芦苇坑偶尔呈现,其间只见过野兔和鼹鼠类小动物出没。
马队开始朝后峡方向迈进,当晚在莫斯克地域某地段宿营,傍晚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天还微亮,一轮银盆似的大月亮就挂在了天边。当晚月亮非常之圆,非常之大,明晃晃的月亮上图案异常清晰,那就是月亮中的山林房屋和传说中的玉兔、桂花树和吴刚吧!
刚刚吃完晚饭,天还微亮,燥热还没完全退去,凉风已习习吹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围坐在帐篷处的石头上乘凉扯闲谝(谝是西北方言,意为聊、说),谝着谝着,有个战士指着天边说:“今晚的月亮咋个这么大,这么圆呀!”黄医生感慨道:“快到中秋节了。”这时大家才醒过闷儿来,纷纷掐指掐算,“噢!真个是的,快到中秋节了呀!”刚刚年过中年的黄医生,上有年迈父母,下有爱妻和读中学的儿子和女儿,他从离家到现在已有两个多月了,由于途中不断变换地方,他没有办法和家中取得联系,在那个年代人们的通讯方式只有两种,一个是电报,另一个是寄信。即便是加急电报也要两三天,航空信也要走十天半个月,那时人们盼家书如望穿秋水,鸿雁传书一纸家信“抵千金”。
十五的月亮(编辑网摘)
黄医生老父已病卧不起,儿子、女儿又在响应毛主席的“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等待分配,他们究竟怎么样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黄医生陷入沉思中,他的心早已随着思绪飞向江南的家乡……皓月当空,大家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刹那间热烈的谈话戛然而止。是呀!离开家两个多月了,有谁会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悲欢离合,往事如烟。
2015年11月15日于澳大利亚悉尼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提供)
请看第六篇,共六篇。
作者简介:
王纪纲,男,1945年生人,满族,北京人。在北京读的高中,后就读于新疆伊犁师范哈萨克语大专班。再教育在伊犁昭苏县三公社,后任昭苏一公社秘书,四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工交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84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创办园林设备及园艺产品进口及制造实业公司(实业)。
本期编辑:邹学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