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我的大哥大嫂》下集(1至3章)张华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此刻,已是满天星辰,我临窗独坐,让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静下来,让思绪,从生活的场景中,切换到和哥哥嫂嫂相处的一幕一幕……

——题记

 一个凉爽的仲夏之夜,我把满腔的思念,折叠好藏入行囊,带着我的《亲情故事》,乘上K16次列车,向东,向东……我要到那个曾经留下我青春足迹的、梦绕魂牵的北方小城,去寻找我的梦,去寻找那一份在时光过滤下越积越厚越结越浓浓得化不开的骨肉亲情。
  真快啊,三十年光阴,恍若一梦,醒来已如隔世。淡淡的沧桑不知不觉间,已爬满了额头眉梢。三十年了呀,我那亲若父母的哥嫂,你们还好吗?
  一路上,我被一种莫名的情绪包围着,仿佛在走向一个梦境。随着列车的飞速行驶,我离这个梦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我又怕。我不知道,当年那个伟岸如小山、满脸英气的哥哥,那个清纯典雅、满身书香的嫂嫂,如今,会被时光之笔,描摹成一副何等的模样?70岁了啊?70岁,该是沧桑满面,银发满头了吧?我不敢往深处想,我想从这种情绪中突围出来!但我出不来,这种情绪仿佛一条条无形的绳索,将我牢牢地捆住,无论如何,我是出不来的……
 一,
  列车到济南的时间,是晚上十点二十四分。我提着大大的黑布包,走出地道,出站口的一幕,把我震慑了:一把蒲扇高过所有人的头顶,在空中使劲的摇摆,只见蒲扇摇,不见举扇人。我快步挤出人流,走近了才看见,举着蒲扇的是一位穿着印有海南椰子树图案的老妪,正对着人流望眼欲穿,紧跟在她身边的身着鱼白色条纹衬衣的老人,正朝着我招手呼喊。灯光下,他们满头的白发格外的引人注目。多像啊,多像当年的父亲。——这,就是我的哥嫂吗?就是我日思夜盼、亲如父母的哥嫂吗?
  出站口、蒲扇、椰子图案、鱼白色条纹…..所有这些标志,都是我们预先约定好的。第一眼看见他们时,我的心,被使劲揪了两下!还好,一路上的猜想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否则我不知道,眼前这一幕,会不会把我原本就脆弱的心,击碎?
  久别后的相见,没有我想像中激动人心的场面。简单的问候之后,哥赶忙接过我手中的黑布包,我想夺过来,哥不让。我知道,如果我执意地和他争夺,哥会生气的—哥的脾气我知道。我只有空着手,听话地跟在哥的身后。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的滋味,五味俱全。哥瘦了啊!
  出站后,我们上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这是专门来接我的),嫂子坐在前面。让我和哥坐一起。一上车,哥就把我的手紧紧攥住,再也不愿意松开。一路上,我们说话并不多,我们不用语言,我们让两只手的温度,来传递这至亲至爱的兄妹之情。突然,哥把嘴凑到我耳边,小声说:“刚才上车,哥忘问你了,上不上卫生间?”多么熟悉的声音啊!还像当年出门前哥提醒我的一样!我鼻子有点酸,为了不让眼泪流出来,我使劲咬紧牙齿,让眼泪往内流。哥啊,这个坐在你身边的小妹,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小妹,这个走遍南海北疆的小妹,这个能独领一隅小小天地的小妹,在你眼里,怎么就长不大呢?从济南到东营,开车要走三个小时的路,一路上,我猜不出哥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只知道,从上车到下车,三个小时,哥拉我的手,一路都不曾松开过……到家的时候,已是午夜一点多。简单的洗漱之后,我们就休息了。推开哥嫂专门为我准备的房间:床边,一双红色新拖鞋,床上,规规矩矩的叠放着一件兰花睡衣。衣架上,挂着两条干净的毛巾……我换上睡衣,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这一夜,哥嫂那满头的银发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二,
  我在哥家住了五天,天天都有新内容。现在,哥仍然保持着原来工作时的习惯,什么事都要作安排,什么事都讲程序。熟悉哥的生活环境—和哥嫂到户外照相—了解哥的成长经历—看哥的影集—读哥的诗稿—了解小妹的生活状况这是哥为我设计的议事日程。“在哥的心里,小妹你是个特例,他和别人,没这么多的话”,嫂子说的一点不假。在所有的兄妹当中,哥对我的喜欢,是超乎寻常的。这种喜欢,是从他点滴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是从每一个小小细节中流露出来的。
  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我小屋的时候,一声轻轻的问候已在耳边响起:“小妹早上好!”不知何时,笑容可掬的哥哥已经站在我的床前。这样的表达形式,常人可能不大习惯,可我和哥之间,就是这样的。人啊,有时很奇怪。多年没有的感觉,因了某种东西的牵引被重新诱发出来。这时的我,在哥面前突然变成了一个可以撒娇、可以耍赖的孩子。我急忙下床,搂着哥的脖子说:“哥哥抱我”!能感觉出来哥那难以抑制的快乐,张开双臂,把我抱起,放下;再抱起,再放下。口中数着一二三,每每抱起一次,我的双脚就离开地面一次,然后,拍拍我的背:“好了小妹,快去洗个脸,哥带你去花园散步。”“散步”,就是议事日程中的第一个内容:熟悉环境。哥牵着我的手走出家门,这,我才看清了这个家的外观。
  这是一座三层的小红楼,独立小院,环境安静清幽。门前种着石榴树和无花果。树上挂满了果子。无花果清清,石榴红红,给这清幽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机与喜庆。小楼左边,是一个小花园。满院的月季正红,一排女贞子树枝叶繁茂,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我们牵手迈步在花园小径,听哥逐一给我介绍这些花的名字,树的名字。突然,哥一阵兴奋,说:我念首诗给小妹听。
  《女贞子树》
  密密柔叶似锦串串青珠如豆
  婷婷玉立女贞绿装掩映红楼。
  哥念诗的表情十分喜悦。我的心里也充盈着无尽的快乐。而诗的意境让眼前的一切,幻化成一副美妙的画儿—画中,除了花草、树木、红楼,还有人,还有这对牵着手散步的哥哥和妹妹。顿时,一种情愫在胸中弥漫,能象眼前这样和哥牵手散步,听哥念诗,多么好!可这样的时光,今后还会有多少啊!一轮朝阳正从东方升起,我不禁恐慌起来。我的纤纤玉手,能拽住太阳的脚步吗?哥家住在胜利油田西四区。哥告诉我,小区的三个花园,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哥对花草树木的喜爱,是超乎寻常的。他常常对着满园的花草发出感叹:“小妹你看,这些色彩多漂亮!深绿、浅绿、鹅黄,多有层次感!”突然,哥停下了脚步,弯下腰,对着一枝被大风刮折了的月季,心疼不已。他用手轻轻地把躺在地上的花枝扶起,再小心地把根部用土围好,多么细致。看到这些,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一个如此爱花的人,该是对生活多么热爱啊—这一刻,我又一次想到了哥的年龄。
  散步的时候,是我和哥交流的好时候。小区第三个花园里,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哥挨个上去,表演给我看。还说,这些程序,他每天早上是要锻炼一遍的。有时候,我也讲一些保健方法给哥听,并要求哥按“要领”做给我看。空梳头、搓耳朵、敲天鼓、磕牙齿……一项一项,哥做得十分认真。有时候,我们也谈谈诗。记得一次散步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一副暴雨来临的样子。哥拉着我快走。我说:“哥,我不怕。只要有哥在,就没有我要怕的事情。”说着,念了首诗给哥听:
  雨来了/你大手一撑/就是一把遮雨的伞
  风来了/你胸膛一挺/就是一道挡风的墙
  ……
  一首小诗,把哥说得好开心。我们不再急着往家赶。可奇怪的是,天上的黑云彩,刚才还是遮天蔽日,转眼间,却又四处飘散了。这些飘散的云,是不是因为我的诗?谁知道。来看哥时,专门把我刚出版的诗集带了一本。哥看了很高兴。说我是“三有”小妹—有才,有德,还有貌。最后一“有”,哥说的有点狡点。
  我和哥走在花园里,常常会引来不少人的目光。有时候遇到熟人,哥会把我拉到面前,高兴的把我向人介绍:“这是我小妹!”我很友好、很礼貌的与人打着招呼。别人也会在意的瞅瞅我,说“真好,长得很像啊!好好陪陪你哥。”每逢这时,哥的表情,会透出难抑的愉快,而我,内心却充满着小小的得意。然后,哥拉起我,继续我们的散步……

 

  三,
  哥说,他是个幸运的人,幸福的人。由于我和哥年龄相差太大(哥比我大二十多岁)对他的成长经历,我知道的少之又少。这一次,我才有机会真正走近了哥,听他娓娓道来,给我细细地讲他的过去,讲他一生的经历,讲我们张家不为我所知的一些事情。
  客厅。沙发上。肩挨肩。
  “厚仁为德,源泉至清”。这是我在哥写字台玻璃板下看到的几个大字。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几个字切入。
  哥告诉我,我们的爷爷叫张德荣,父亲张厚仁。张厚义和张厚信是我们的两个本家叔叔。原阳县新庄北边靠着大堤的地方,有我们张家的祖坟。“德、厚、源、清…..”是我们张家的排辈儿,家谱上有的。哥讲得很认真,听后我一直在想,从家人的一些名字看来,我们张家,很显然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我无法知道这些辈分当时是按什么排列的。父亲曾教过私塾,是一个挺有影响的教书先生(哥告诉我,父亲当年教出的学生,后来很有出息。县物资局的局长李红俊、在郑州工作的史宗仁…..等都是我父亲的学生)。最初的时候,哥也跟着父亲念了两年的私塾。所学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之类的。讲这些的时候,哥还会穿插着背几句《论语》给我听。
  听到此,我没有了平时的轻松。我的内心,突然充满了一种“神圣感”。好像我们不是在聊天,而是在进行着“家史”的传承。事情的本身,一下子变得“有意义”起来。时不时的,我还在小本本上记录点什么。
  在讲述的时候,哥采用的是“详略”式。关于家族的事讲的不多,哥重点讲的,是他本人的成长经历。
  哥叫张源泉。出生于1936年10月(农历9月1日)。初小是跟着父亲读的私塾,读高小时,就到了我们县城关小学。1950年2月,考入平原省新乡中学。(现在叫河南省新乡中学)。当时新乡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书记,都是太行山根据地的老领导。此时,新中国成立刚刚才几个月,哥就开始了他正规的学校教育。有诗为证:
  始志于学蒙曙光
  青春风华誉朝阳
  …….
  诗中的蒙“曙光”,指的就是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朝阳”二字,则是指哥在莫斯科留学时,毛泽东接见中国留学生讲话中,曾把他们誉为朝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哥对毛泽东便有了超乎常人的深厚感情。这,在后面,我会详尽的加以叙述。
  1955年7月,哥高中毕业后,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在此期间,认识了才貌双全的同班同学赵晨光(就是我现在的嫂子)。1956年7月,双双二人,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的莫斯科,开始了他们长达五年的求学之路。
  那时,我,还没有出生。
  哥拿出了他和嫂子当年的照片给我看。那时的他们多年轻啊!哥西装革履,眉清目秀,英气逼人;嫂明眸皓齿,秀丽端庄,踌躇满志。从他们青春的脸上、眼里,读出来的,是他们胸怀的宽广和志向的高远。看着他们的照片,我不想用时下最时髦的“俊男美女”来形容他们。我觉得,在他们那个时代,那样的背景下,这么两个青年人,是两个沉甸甸的名字。用“俊男美女”这样的词语,来说他们、写他们,反而轻了他们,小了他们。我的心,已被照片上的他们深深折服。两眼死死的盯着照片,很久很久,目光移动不开。
  很显然,哥的情绪被牵回了当年的情景,牵回了莫斯科大学美丽的校园。哥情不自禁地用俄语为我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得舒缓而又动情。唱到第三段时,哥不自觉的带上了手势,身体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的动起来。脸上充满了欢愉,眼睛放着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不想打断他,我想让这旋律,带哥再经历一次年轻的情感,再找回青春岁月时的浪漫与激情……
  我已被这美妙的歌声深深迷醉了。歌声停下好久,我楞着回不过神儿来。哥告诉我说,不少人把这首歌当成爱情歌曲,其实不是的。这是一首在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唱的歌颂青年友谊的歌曲。哥又用汉语给我逐段讲了这首歌的大意。而后又哼唱起了另一首歌:“田野小河边呀红梅花儿开,有一位少年最是我心爱……...”哥说,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歌曲。突然我发现,哥唱歌的样子十分动情,我想像不出,在异国他乡,和嫂嫂相爱时的哥哥,该是怎样的深情而浪漫啊!
  哥说,他们是新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是最幸运的,也是最幸福的。说到这里,哥的兴致突然高涨起来。他给我讲述了当年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当时的苏联,是赫鲁晓夫执政。有一天,莫斯科大学的领导告诉他们,中国的重要领导人要来接见他们,但没告诉他们是谁来。这时的哥,完全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他说,那天,莫斯科大学能容纳好几千人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他和嫂子就坐在第四排。突然,阵阵掌声响起,毛泽东、邓小平、陆定一、陈伯达等中国重要领导人,从舞台后面健步走出来,向全体留学生频频招手致意。台下掌声响起,雷鸣一般。,先是散拍,后来变成有节奏的齐拍,哗、哗、哗、华、哗…..很久很久,停不下来…….哥讲这些的时候,我看见哥的眼里有了薄薄的雾,脖子下,那凸起的喉结,使劲地抽了两下……哥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那段话,就是在这里对我们中国留学生讲的。
  哥说,那时候的祖国刚刚解放,又贫穷又落后。他们是把祖国的重任,自觉扛在肩上的。国家对他们这批留学生投入的很多。那时候的他们,想的最多的就是,学成归国,为国出力。爱国情、民族感,都是发自内心的。
  在莫斯科大学,哥和嫂学的都是地球物理专业。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但最刻苦、最发奋的是他们这些中国学生。那时候,他们的学习、实习安排非常的紧。踌躇满志的他们,勤奋而又刻苦。
  五六盛夏离京都横贯亚欧两大洲
  第聂伯尔送春夏莫斯科城迎春秋
  黑海实习攀峻岭极地观测听松吼
  乌拉尔区做设计高加索山看露头
  基辅古城消花夜列宁格勒见白昼
  莫大厅堂浴暖阳红场陵墓敬领袖
  各国学子共研讨青春友谊遍环球
  求学五载酬满志一副宏愿心长留
  诗中一些专门术语我是不大懂的,哥会逐一讲给我听。哥说在苏联留学时,他曾在黑海实习过。曾跟随导师在北极圈大松林里搞大地电流法勘探。在乌拉尔、高加索山等地学习设计。他还说,圣彼得堡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白昼,可长达到23个小时,只有1个小时为黑夜。他还和同学们到红场陵墓去拜谒领袖的遗容。列宁、斯大林的水晶棺就安放在那里……哥突然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副用苏联白杨木雕刻的列宁头像,告诉我,这是当年离开苏联时带回的最珍贵也是唯一的纪念品。
  1961年7月,哥嫂以优异的成绩(他的毕业论文的成绩是全优)学成归国。
  讲到此,哥停了下来。就像说书说到一个段落,要“且听下回分解”一样。这时的我们,才从沙发上站起来,伸伸懒腰,想起要喝点水,吃点水果什么的。兄妹二人,其乐也融融。
  四,
  1961年,是哥的人生转折点。是他在事业上迈出的第一步。
  那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贫穷,人才奇缺,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专业人才,祖国把这批留学生视为了“宝贝”。毕业归国后,就直接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在松疗石油勘探局前线指挥部综合研究大队,开始了石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工作。
  归国奔大庆发轫始油区
  草原冬凝寒大地灾荒洗
  六路大军来会战炮声齐
  出队曦未透收工众星稀
  ……
  哥说,自己在国外学的专业知识,真是派上了大用场。六路石油大军在大庆会战,炮声隆隆,人心振奋。报国志,创业情,把年轻的心烧成了一团火。觉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正是施展自己才华的最好时候。什么苦啊累啊的,根本不在话下的。搞勘探,做设计,足迹踏遍了东北几省。
  展转三年过足迹遍黑吉(黑吉:指黑龙疆、吉林)
  油田勘探就科研硕果提
  受荐赴京都报告坐满席
  未憩即进关创业又一曲
  短短几年,风华正茂的哥哥,在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1963年,年仅27岁的他,受荐代表大庆到北京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在会上,面对满大礼堂的专家学者,发表演说,他的论文《利用地震反射法研究岩性变化的尝试》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
  听着哥的讲述,我脑子在竭力想象,想象着当年,那位27岁的英俊的年轻人,站在主席台前发表演说,侃侃而谈的样子,该是何等的风光!
  1964年1月,还没有来得及歇息一下,就直接进关,参加胜利油田石油大会战。又到地质指挥部地球物理攻关队从事地震技术方法研究工作。专业知识得到了最好的运用,那时侯,真是春风得意啊!
  滔滔黄河/穿九曲/漫漫东流入海
  渤海湾处千里阔/茫茫荒滩无际
  厚厚油层/蕴藏深底/沉睡待开发
  一片沃土/竟成世代贫瘠
  胜利会战创业/钻塔凌空竖
  油龙呼啸/井架林立路网织/泵站点点如缀
  二十年过/春日得闲余/
  凭高远眺/石油新城/村野绿映天碧
  哥的才华,深得油田领导的赏识。不久,就调任地质指挥部政治处和胜利油田团委做行政领导工作。讲到此,哥的眼里闪着光芒……
  眼前的哥哥,虽已是70岁的老人,时光夺去的,是他青春的岁月,但永远夺不去的,是他的睿智。那种充满智慧的气质,从他的脸上、眼里、眉梢不断地流露出来。
  突然,哥感慨万千的说,“政治”真是个怕人的东西。有时候,“政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物探专家的,阴差阳错,却转行做了官员。离开所学的专业,这是哥一生最大的遗憾。
  此时,我无法揣摩出哥的心情,但从他那遗憾的目光中,我能感觉出,他对离开自己心爱的专业深深的不舍。“这一点,你嫂子是幸运的”,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嫂子身上。
  嫂子赵晨光,与哥哥同年同月生,比哥小18天。和哥有着同样的求学经历。但在事业上,他们走的却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做官,不做翻译、不做秘书,她在所爱的物探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直把自己“走”成了“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
  毕业归国后,嫂子先在大庆油田勘探指挥部研究室工作。学习了“SI型光点”地震技术采集及室内解软全过程,参与了松辽盆地六大层构造图的编制和古隆凹陷地震砂体研究。而后在胜利油田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任地球物理室、勘探室、数学地质室、战备研究室组长、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了半导体磁世地震仪的研制及资料解软:磁助地震仪的采集、处理。地震多次复盖方法研制及野外试验,地震波速度研究,迭加速度理论量极的制作和多层介质涤时转换量板的制作。先后参加了孤岛、义和庄、牛庄等油田的发现研究工作,她还提出了多口油气发现井,如陈家庄凸起上用“亮点技术”发现的第一口含气井。
  哥说,当时在油田,由10人组成的“决策组”中,有9位都是男士,嫂子是唯一的女子,是唯一的留学生。巾帼不让须眉,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在决策组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听着哥哥这一串一串的讲述,对嫂子,充满了无比的敬重之情。在我的心里,她有时是嫂子,有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在我脑子里交替着。赵晨光这个名字,一下子重了许多许多。
  哥告诉我,嫂子是个特要强的人。她为了适应工作,自觉学习了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语言,学习了英语(他们当时上大学学的是俄语),学习自编程序、上机处理(这跟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不是一回事,指的是地质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
  嫂子在战略研究室任物探组组长期间,完成了“垂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及“油藏描述“三项新技术立项前的准备工作,提交了立项前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以“砂体地震解软方法及其应用”为牵头课题,组织了三项“七五”攻关项目的有关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资料的采集、处理、解软、计算机系统、应用效果等方面,协调着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和大家一道刻苦攻关,初步形成了以青年人为主的物探计算机队伍。从1990年开始,嫂子负责三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992年负责19套MIPS人机交互解软工作站的软件验收和投产使用,组织编写教材,举办培训班,使胜利油田的二级勘探开发研究工作彻底实现了人机交互化。使胜利油田的物探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讲到这里,哥翻开影集,指着一张发黄的旧照片给我看。照片上,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座豪华会馆前,一群人正从会馆走出。那个步履轻盈、走在最前面的女子,就是嫂子。哥告诉我,这是嫂子和中国物探专家团,到美国进行课题中审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嫂子真是光彩照人!哥说,嫂子去美国的那天晚上,他和家人一夜未眠。
  日乘银燕万里行
  旧金山城
  达拉斯城
  科技中审会宾朋
  满怀豪情
  步履轻盈
  父女守时待天明
  夜静无声
  心底有声
  九万里风伴航程
  秀丽鲲鹏
  随越东溟
  1991年,嫂子承担的《山东牛庄油田岩性油藏描述研究》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嫂子被誉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哥哥说,嫂子对油田事业的贡献,在胜利油田创业史上是可圈可点的,直到现在,人们都特别的敬重她,每逢过年过节,油田的现任领导和她当年带过的那些徒弟们都要来家看望……

——待续未完

 

===================

作  者  简  介:张华,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轻风晓月》,诗集《风过桃林》、《走在风中的女子》等,有诗在诗刊、诗选刊、台湾葡萄园诗刊发表。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现居洛阳。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