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未来可能实现“现实教师+虚拟教师”的“双教师”制度
12月11日,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师范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教育未来,因A.I.而能——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A.I.D.E)”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出席主论坛并发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主题发言《教育迎接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整理,有删减。
今年春天,一场突然而来的疫情使经济社会发展遭受损失,教育也受到了冲击。但抗疫期间的居家学习,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契机,促进了教育信息化。
居家学习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个性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大演习。远程教育促进了课程的整合,推动教师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也开发了线上课程,把课程输送到农村地区,帮助那里提高教育质量。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也更突显了教师的重要。过去,我们强调信息社会学习渠道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扩大了、教育的生态改变了,学生可以自己学习了,似乎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就这次的居家学习来看,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学课程很难进行,学习质量很难保证。
此外,居家学习也加强了教师、家长、学生的联系与合作。当然,居家学习也暴露了一些我们工作中的短板。不少教师在线上教学还不够适应,技术还不够熟练。有些地方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信息不畅通,有时还会停电。学生也不习惯在家学习,自学能力不强,常常产生焦虑情绪。
后疫情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我们的教育也正处在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交叉点上。第二个100年,我们需要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教育也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以应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第一、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后,中央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目的要求越来越具体。特别是不久前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教育评价制度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评价制度是指挥棒,指挥着办学的方向。克服“五唯”顽疾,就要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但指挥棒还是要大脑来指挥,教育观念不改变,评价制度改革很难取得成效。
第二、加强教育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居家学习是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大演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认为教育信息化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认识问题,二是硬件软件的问题,三是教师的技能问题。
第三、吸取这次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经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线上沟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动学习,真正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第四、老师需抓住内容的重点,并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居家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太长。因此,老师的线上教学,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滔滔地讲,而是要抓住重难点,重视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去思考、理解。线上教学见不到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很难像在课堂上一样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影响学生。但老师可以在线上与每一个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帮助调节心态。这个经验在线下教学时也要坚持,在课堂内外,都重视和学生的及时沟通。未来可能实现“现实教师+虚拟教师”的“双教师”制度,让老师腾出时间去更关注学生。
第五、加强生命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应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人应有的品质。
第六、加强科学教育。这次抗疫战斗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全民个人卫生大普及,开展了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因此也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七、学校的管理要有所改变。学校要总结抗疫期间的经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建设健康的校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了解工作动态,改进学校工作,营造一个团结融合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我觉得现在学校开放地办学,也要多和家长沟通,要让家长了解我们教学改革的意图,要充分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而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更高效的沟通渠道。
“人工智能+教育”会改变教育的生态,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人还是要由人来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去思考,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未来教育是要把技术和人文结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