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劈腿”格力电器,跨上银隆汽车将走向何方?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老杨品谈 平民观点 仅供参考 草根之言
时事解读、文化寻源、常识科普、历史趣谈
老杨品谈>>>>>
董明珠“劈腿”格力电器,跨上银隆汽车将走向何方?
■文 | 老杨
董小姐就是董小姐,如果说她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还不如说她是中国猛料新闻的制造者。
在中国制造走向低谷的时候,董小姐打出了一面大旗: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在董小姐打这面旗的时候,中国制造已经被制造业否定,认为应该做中国创造。而官方用了一个更前卫的名词:时髦的说法是工业制造4.0(德国说法)。
但董小姐不管这些,只身举旗环跑全场,虽然没人陪跑,但有王健林和刘强东过来送水。在格力电器销售额日益下降的情况下,这样大声势的举旗环跑全场,更像冠军退场之前的谢幕。
而之后董小姐打着这面旗就不放了,换言之,她——代表中国制造。
当前海人寿疯买格力电器股票的时候,董小姐放言:“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会成为罪人”。
这话说得有点过了。
第一、 格力电器代表不了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是一个集体概念,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时候,包括现在世界各地也有大部人使用中国的日用消费品,背心、裤衩、袜子、塑料雨衣都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是中国群体劳动者创造的概念,董明珠只是其中利益最大化的一份子。这个劳动群体中的很多人还过着在温饱钱上挣扎的生活,而今天中国制造的既得利益者早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这群人就是董小姐动不动就要开除的那群人。
第二、中国制造不是谁想破坏就能破坏的,能破坏它的只有市场本身。商品永远是在市场的选择中成长、成熟,这其中商品本身价值是关键。
董小姐不是没有看到中国制造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家用空调的市场已经饱和,空调技术的研发也到了瓶颈,所以才提出收购银隆新能源,走造车之路。但在股东、珠海国资委、银隆之间没有找到一条彼此都认可的可行之路,收购告吹。
格力收购银隆说明格力有发展的愿望,董小姐还在意格力,董小姐在要退休的情况下还心系格力的发展,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可嘉。
但收购银隆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和关系的博弈,任何收购、并购都是如此,而董小姐在其中抱有的想法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是不是把格力这一品牌放在心上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当然这其中也一定有个人利益的考量,这都很正常。
1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小姐提出以个人的名义投资银隆,并且是全部身家。
此举有点怪异,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要把全部身家投给另外一家公司,而且在那么正规、高端的场合下公开为这家公司背书,话又说得很绝对——银隆的汽车电池是世界上最好的。这话银隆的董事长魏银仓也不敢说,他只能强调在节能和环保上的前景。
格力空调世界名牌所闹的笑话还小吗,看来假的世界名牌说多了也就是真的了。
董小姐在会上的表态好像她根本不代表她“心爱”的格力电器,她只代表中国制造。
董小姐在夸银隆电池的时候也不忘记恶心一下比亚迪,她说银隆的电池最起码不着火。一般人解读为指的是三星手机电池,那就错了,她指的是去年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在深圳着火事件。
而且现在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在珠海满街都能看得到,而银隆的电动公交车在珠海也只上了一部分线路。
董小姐忙着帮银隆打击对手的做法真是出人预料,这是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了。格力电器的董事会应该问问她:你还是格力电器董事长吗?
董小姐个人投资银隆新能源意欲何为呢?
一、在石油价格上涨已成定势的趋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国家战略,投资这样的国家长期战略资金是安全的。
二、银隆有可能会在PPP项目中拿到份额,最起码是珠海的项目。
这两个月内珠海就上了五条新公交项目,用的都是银隆的电动客车。电动汽车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一个长久收益的项目。
在珠海上线的新款银隆公交车
这两点就说明了投资的本义——挣钱。
哪个人想挣钱都是无可厚非的,投资就是为了挣钱,要不然叫捐赠。
还是要说回来,格力电器不挣钱了吗?干什么要把菜种到人家的地里呢?一个企业家应该把挣钱放到第一性吗?一个企业家和一个投资家的本质区别是企业家要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着想,为企业员工的全家老小着想,为了企业的精神着想。投资家就不用想这么多,能挣钱就行。
看来董小姐已经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投资家,十几个亿的资产,自带流量的网红身份,会让投资比办企业更容易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或者说董小姐一直就不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个销售女王。
能挣钱的人很多,能为国家发展提出思路的人很少。这是董小姐一生干得最荣耀的一件事。
可惜的是董小姐通过内部股激励的方法分掉了珠海国资委在格力电器的股份,造成了现在的股权分散,使炒作资金有机可乘。
如果现在董小姐用自己的格力股份投资银隆新能源,等于是资产转移,把她在格力电器的资产转到了银隆。以董小姐霸气的性格,为什么会作出屈身人下的选择呢?是真的要退休了吗?还是另有原委,只能看事态的发展了。
王健林这次陪董小姐投了五个亿,很小很小的五个亿。这种不严肃的作法不像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也不像精于算计的投资家,更像个暴发户、赌徒。
个人行为都不应该受到指责,但这两个人的轻率确实拉低了中国企业家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