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中,一批高级将领丢下部队逃跑,伤兵们破口大骂
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至13日城破,日军即开始了对中国军民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在很短时间内便被攻破,其实也是有苦衷的。当然这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在1937年8月到11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集中主力部队与日军交战,因撤退演变为溃败,故而损失极大。而防守南京的部队序列为教导总队、第71军(辖87师)、第72军(辖88师)、第74军(辖51师、58师)、第78军(辖36师)、第66军(辖159师、160师)、第83军(辖154师、156师)、第2军团(辖41师、48师)、第103师、第112师等部,此外还有一些宪兵等部队。
上述部队虽有13个师、15个团的番号,但因各部大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部队建制残破不堪,临时补充了部分新兵后也不过10万余人。
而且原先指望京沪之间的两道国防线能迟滞日军进攻,结果却不遂人愿,日军长驱直入逼近南京。南京附近的虽有国防工事,但也还需要防御部队临时完善,各部对这些只有骨干的国防工事甚为不满,布防进度也很慢,因此南京的守备力量可想而知。
当1937年11月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南京防御时,与会将领其实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蒋介石自己也知道,但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不守或者象征性的守卫说不过去,故而还是倾向于组织保卫战。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情节是,此时早已多年未掌兵权的唐生智自告奋勇,而且还宣称誓与南京共存亡,故而由唐生智担任了卫戍司令,指挥各部防守。
实际上这里面的事情并不简单,当时的高级军事会议一共召开了三次,唐生智是第二次参加的。他虽然认同南京应该组织防守,但认为应该以谷正伦、桂永清为城防正副司令,或者再加上罗卓英为总司令。
不过蒋介石认为这些人不够资格,没有同意。随后蒋介石与唐生智有过一次接触,说出了“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的话,唐生智答“你怎能够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
所以在随后的第三次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表态后,唐生智则“自告奋勇”。
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组建长官部开始部署。而列入卫戍部队的大多是中央军,也有粤军、东北军、黔军等部队,这些部队要说与唐生智有一点渊源的话,那就是可能在军阀内战时期当过对手,毕竟曾经的唐生智也是一方诸侯。
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个资格够老,却没有实权的人为统帅,各部其实心里面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南京卫戍部队之间也并不信任,就连中央军那几支部队,也是勾心斗角,无法精诚团结。
一个不熟悉部队的长官,几支不信任长官和友军的部队,一座没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城市,十万临时汇集的疲惫之军,这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南京保卫战的结局。
鉴于各部军心不稳,唐生智发出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口号。下令将沿江船舶搜集,统一交由宋希濂的78军(实际只有36师)管理,而该部布防在挹江门至幕府山一线,主要就是拦阻退下来的部队擅自过江。同时江对面的胡宗南部第1军也接到命令,对私自渡江者严惩不贷。
这个态势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意味的,意在激发各部斗志,以拼死一战。
然而,唐生智并不能确实掌握部队,而各部实际上也并没有遵照其命令将船只全部交出。第2军团徐源泉部就保留了不少船只,其他各部也或多或少都保有船只,以备不时之需。
12月4日,南京卫戍部队在句容与日军接触,连续奋战几天后,日军已攻至南京城防工事,各部虽然残破,但亦拼死作战,杀伤了大量日军,但己方损失也很严重。
12月11日,蒋介石向唐生智发电报,称“如情势不能久守时,可相机撤退,以策后图”。
接到电报后,唐生智于第二天凌晨召集长官部参谋拟定突围计划。下午,召集各部队师以上军官参加会议,部署突围,这次紧急会议仅20分钟就匆忙结束了。
如果当时各个部队按照突围命令来执行,那么很多部队是有可能成功突出去的。不过实际上真正执行命令的只有粤军66军、83军主力及教导总队一部,这些部队尽管在突围中伤亡很大,但至少是以堂堂之阵打出去的。
而其他部队,则可谓是状况百出。
72军军长孙元良(兼88师师长)在拿到突围命令前就得到了风声,率所部2000余人向下关方向退去。当时突围和撤退会议还没有召开,孙部被宋希濂部阻挡劝回。由于88师的这一行动,导致其防线出现缺口,日军趁机爬墙而入。
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接到所部旅长李天霞报告后,即令其督率预备队306团反击日军,激战大半天就伤亡了1300余人。
到12日傍晚,各部军长已经知晓了突围计划,而74军并没有执行此令。军长俞济时给51师师长王耀武的电话是直接渡江,以151旅在八卦洲扎木排过江,师部率153旅到下关渡江。
而当时涌入下关的何止是74军部队,71军、72军、教导总队都涌了过来,场面混乱不堪。
在书面的突围计划中,这些部队不应该自下关渡江,因此挹江门的78军36师与这些涌入的部队发生了冲突,最终把36师部队也给冲散了,数万名军人就拥挤在下关江边。
这时候,国军高级将领的劣根性就表现出来了。
唐生智的长官部在12月7日便已掌握了一艘渡轮,12日突围会议结束后,长官部的官兵就都上了这艘渡轮。唐生智因到的比较晚,先上船部分人竟然还有要求先开船,弃长官而去的。
但不管怎么说,唐生智的长官部基本是安然撤走了,此前说好的“誓与南京共存亡”呢?场面话说得漂亮,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却不顶用。卫戍长官尚且如此,各部的军师长们就可想而知了。
第2军团徐源泉部本就私留了较多渡船,该部原本要掩护其他部队突围,自己最后撤退。结果突围会议完毕后,其立即率部渡江,乌龙山要塞守军也毁炮,撤到了江北。第2军团跑得很急,在有渡船情况下还丢掉了上千人,而由于乌龙山的过早失陷,日军舰艇冲至下关江面,使得渡江的中国军队遭到了极大损失。
第74军军长俞济时之所以不执行突围命令也是有所准备的,他通过族叔俞飞鹏关系搞到了一艘小火轮,每次可载300余人,俞济时率军部及58师率先过江,随后通知51师王耀武率部渡江。
按照74军统计,其在南京突围一周后收容了2000多名官兵(含将校军官38人),王耀武则回忆一共有5000余人自南京撤出,此数应加上了后续归队官兵。
第2军团和第74军的军师长们过江时至少还带了部分部队,而有的部队表现就更差了。
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散会后连指挥所都没回,该部在城中的部队甚至不知道撤退的消息,直到晚上261旅发现中山门到光化门城墙已无守军,广东部队也开门而出后才发觉情况不对,由副旅长孙天放带少数士兵骑自行车打探才知道要撤的消息。
时任261旅旅长的陈颐鼎即回忆:南京城的保卫战,糊里糊涂地打了五天。在这五天战斗过程中,上级没有同我们见一次面;没有尽他们应尽的责任,也没有告诉我们南京保卫战的一般部署情况,更没有向我们下达撤退的命令,事后也没有听说哪个指挥官因失职受处分。
既然已经无法得到突围的详细命令,随后260旅、261旅自行联络,认为既然有撤退计划,必然在下关有大量渡船,故而向该方向撤退。
结果,哪里有什么渡船,261旅旅长陈颐鼎所部被打散,自己抱着木板渡江还差点被淹死,所部官兵则几乎死伤殆尽;260旅旅长刘启雄没突围出去,后来被俘虏,再之后则当了伪军头子;259旅长易安华则在12月12日牺牲。
而整个71军除了军长王敬久和87师师长沈发藻等高级军官安然脱身外,所部基层官兵几乎伤亡殆尽。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回到指挥所,向幕僚传达了撤退命令后,自己就甩下部队先渡江了,总队部只留下参谋长邱清泉及几名卫士烧毁文件,同时通知下属旅团。
当时通讯不畅,有的旅团并未得悉撤退命令,第2旅旅长胡启儒事先知道命令后,将部队甩给下属团长,自称受命与36师联络也跑了。
随后,邱清泉、廖耀湘等人被堵在南京城中,后来侥幸才得以逃出。而教导总队除第3旅马威龙部随粤军突围外,大部也涌向下关,最终只收容了4000余人。
宋希濂的36师本掌握较多渡船,但因局面混乱,所部也只有一半成功渡过了江北。
至于中央军另一支精锐88师,该部中下级官兵在南京城下抗击日军是非常英勇的,262旅旅长朱赤、264旅旅长高致嵩先后壮烈牺牲。
然而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就要另当别论了,其在12月12日突围会议前,当自己的部队尚且在前线奋战的时候,其就曾率一部兵力进至下关,意图渡江撤退,这在南京卫戍部队中是仅此一例。
孙元良曾自称说,撤退会议后,自己率部突围而出。但宋希濂的说法则是:孙元良于12日下午5时到长官部开会出来后,就没有回部队,脱去军服,换上便衣,跑到一家妓院拜鸨母做干妈,迁到难民区躲藏了一个月,后以日军疏散难民,才混出来。
且不说宋希濂的说法是否确实,但孙元良的确未能掌握部队,也没有部署撤退,故而88师损失极重。
陆军第88师京沪抗战纪要中所言:当因集结不易,且有因与敌胶着不易抽调者,致全师零星撤退渡江之官兵总计不过四五百入耳。损失之重大,概可想见,南京之战亦可谓惨矣!
关于南京突围的混乱,有一种说法是唐生智下达了正面突围命令后,又有一个口头命令: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诸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渡江,向滁州集结。
这个说法见诸于《南京卫戍军抗战战报》,虽说是官方战报,但还是有疑点的。
因为这个口头命令真的存在,那么杂牌军怎么想?而且若真有这个命令,那么挹江门的36师应当是知情的,没必要与向下关集中的友军开火阻拦。
所以有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为中央军各部将领的违令行为开脱的一个说法,毕竟当时几乎所有中央军的军长们都私自渡江了,而他们战后谁也没有受到处罚。
而且这些人战后都否认有突围命令的存在,直到83军军长邓龙光实在看不下去,才拿出了当时油印的突围令。
另外,实际上即便有没有这个口头命令,由于中央军各部高级长官本就掌握了部分船只,他们也没打算真就遵守命令。毕竟唐生智自己也先走了,卫戍司令尚且如此,各部也是上行下效。
但军师长们及其亲信自有渡船可用,而旅长以下军官和士兵们就倒了大霉了。
12月12日,南京虽然城破,但各部建制兵力依然不少,日军也没有完成合围。
然而军长、师长们接连脱离部队渡江,剩下的部队大都是在旅长、团长们指挥下渡江的,而旅团长们却未必掌握渡船。在几万人拥挤在一团争相过江的混乱局面下,部队的建制也几乎不复存在,已经负伤的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甚至是被人群踩踏而死的。
而大量的伤兵则被遗弃,51师师长王耀武在渡江前就听到过伤兵这样说:你们都逃了,把我们甩到这里,叫日军杀害,真令人伤心!他妈的,早知如此,谁肯打仗。
为了抢得渡船,不少士兵持枪抢船,由此发生冲突自相残杀。没有渡船的士兵则扎木筏过江,而在寒冷的12月以木筏渡长江,很多人淹死在江中。日军舰船从乌龙山方向开至下关后,也对渡江官兵扫射,死者甚多。
更多的士兵则没有来得及渡江就被日军所俘虏,其中除极少数生还外,都被日军屠杀了。
南京卫戍部队的突围战打成了这个样子,实在是令人痛心,其中高级将领们(尤其是中央军的)在危急时刻出现了大规模脱离部队的情况,更令人心寒。
所以我们现在看南京保卫战牺牲将领名单(不含战后追授)时会发现,中央军牺牲将领大多是在突围之前,而粤军牺牲将领都是在突围中。其中缘由,已经不言自明。尤其是一些甩下部队,自己率亲信逃跑的高级军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将士吗?对得起后面被日寇俘虏屠杀的官兵和百姓吗?
如果当时各个部队都能官兵一体,奋力突围,即使未必一定成功突出去,但至少也比后来那种官兵被遗弃,伤兵俘虏被屠杀的结果要好很多。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悲剧的发生已经成为了事实。而更可悲的是,类似这种关键时刻将领跑路,各个部队互不信任的局面在国军今后的抗战中还有很多,将士光明正大地牺牲在战场上是为马革裹尸,但本不该牺牲却牺牲了,着实是令人十分痛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