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
如果我把自己关于《那一定会很好》的想法都顺利呈现了,那一定会很好。
经过艰难的取舍和故意的看不见,我总算是把课堂流程梳理清楚了。一、检查预习;二、梳理历程;三、感受想象;四、升华拓展。
检查预习部分分为词语和句子两个部分。
词语部分,放弃了成为薛法根老师的想法,直接就是呈现本课中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带读;对“茎”的认识采用了图片辅助。
句子呈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可能不会关注到的主人公所面临的困难的4个句子。因为时间的限制,和这些句子并不是在每一部分都有。同时,如果学生对这4个句子有留意,那么对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一点点。
梳理历程部分,处理得简单。
对学生的预设是,此环节学生通过自己默读基本能解决。接下来的根据图大致说一说历程,采用学生自己练习一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我觉得这个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不知道这个判断是否准确。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三部分,感受想象。
这个部分分为了三个层次:1.通过1-3自然段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并提炼出心理活动的关键词“站”。学生自己提炼后面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并交流。2.朗读想法的句子,发现共同点,并回扣课文,说说“那一定很好”每一次到底指的是什么?3.探寻主人公由衷赞叹“那一定很好”背后的心理图式,也就是他想到了什么场景,让他觉得“那一定很好”让学生想象补白。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心怀期待是很幸福的事情。
升华拓展部分,主要是孩子回顾整个故事,(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在感受想象的部分,并没有明确指向童话想象的特点。)
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历程,彰显自己对这个童话的理解。(解决刚才的困惑有一个方法,在这个部分回扣,他是怎样写出这段历程的,把主人公想象成人一样,跟着人在每一阶段的追求和梦想的变化来安排主人公的变化。
最后,还是把自己念念不忘的“农夫和儿子”这两个人物的处理,和编写故事的结构,放在了最后一张PPT上,希望有时间给学生提示一下。大概率是没有时间了。
如果,这些想法确实符合了学情,那一定会很好。当然,自己如果现在就把学情抓准了,那一定更好。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