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和小S都犯过的育儿失误:唠叨千万遍,不如让孩子亲身感受
小S说:“我女儿现在还会觉得,明星的工作真的好好当,又可以赚钱,她说她好想跟我一样。我就说不是这样,拍戏也很辛苦的,可这么一说,又好像变成我在教训她,父母一旦用教训的口吻,小孩就听不下去。”
信说:“这种(情况)需要你的父母跟她讲,妈妈在外面工作有多辛苦,然后你回来告诉她,没关系。让她觉得你很坚强,让她感动,而不是去教训她。”
信的教育观点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
用自己的行为和经历来不停的和孩子说教,甚至是唠叨,孩子一般最多能接收你观点的10%,更多时候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如果要让孩子切实明白某个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去亲身感受。
壹
前段时间演员孙俪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件事——
昨晚在餐厅吃饭,两个孩子,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没人理我……我心想,随便他们去,脏手吃了拉肚子,生病,有了后果得了教训,这样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了……
没出10秒…我又想,不对呀,现在流感那么厉害,万一中招了,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是我自己的事情呀……然后,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们去洗手了。
800遍+800遍=1600遍,虽然是个虚数,但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孙俪的无力。
不少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无奈:掏心掏肺地给孩子讲了好多道理,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是孩子根本无动于衷!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道理说了100遍,或许适得其反。
有时候说一千遍一万遍,孩子没有亲身体会,他无法理解父母的用心。
贰
那怎么办呢?不如少说多做,让孩子自己去感受——
在《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岁半的的迈克尔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一到超市就会发脾气。
当迈克尔在超市发脾气的时候,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抱起他,把他带回了车里。
她平静地把迈克尔抱在自己的腿上,直到他停止尖叫和扭动。
然后,他们走进超市又试了一次。
只要迈克尔发脾气,妈妈就把他带回车里。
他们那天一共回到车里三次。
几天后他们又去了超市,这次只回到车里一次。
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妈妈一抱起迈克尔朝车的方向走,他就不哭了。
在这几次的经验中,迈克尔明白了只要在超市发脾气就会离开,他切身体会到了哭闹带来的后果。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传递的意思要多很多。
Sophia每天早晨都为叫女儿起床上学而发愁。
不管是威逼动武,还是循循善诱,孩子依然无动于衷,赖在床上不愿起来。后来,被孩子起床问题折腾到筋疲力尽的Sophia索性心一横,不管女儿,干脆让她迟到一回!
那天,幼儿园的食谱里又有了孩子最喜欢的豆沙包,但Sophia故意没叫孩子起床,孩子睡到自然醒匆匆赶到学校后,正好错过了早饭时间。
孩子回来后难过委屈了很久,主动跟妈妈说:“妈妈,明天你一定要早点叫我起床啊,今天去晚了,一进门大家都看着我,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老师虽然没说我,但我看到我在墙上全勤宝宝奖的位置被划掉了……”
在安全范围和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前提下,如果孩子执意要做一件事,不妨让他自己去体会和承担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
有时候父母认为的前车之鉴、避免孩子走弯路的经验,并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与认可,让他亲身体会可能效果更好。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这本书里提倡:蒙台梭利的哺育儿童的精神胚胎,其精髓就是把感受还给孩子,孩子自己感受之后,会成为其成长的宝贵经验,比父母磨破嘴皮子管用得多!
叁
那么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呢?
一、先把权利还给孩子
孩子拒绝说教和反抗妈妈的唠叨,有时候是觉得妈妈的唠叨侵犯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而且没有切身体会的孩子只能通过父母的说教来“臆想”结果,并不能真正理解。
这时父母不妨适当放权给孩子,他想怎么做都随他,让孩子自己去感知事情的结果。
二、在可控的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
很多父母不想随孩子而去的原因还是因为担心这件事造成的后果太严重,不能任由孩子胡闹。比如孙俪,虽然她无数次想放弃,但一想到这件事可能引起的后果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就出手进行了干预。
所以父母们想让孩子通过感受来体会父母的说教的好意时,一定要选择一件自己可控的、能接受后果的事。
比如孩子上学迟到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受到批评,但它的教育意义是不一般的。
三、把握好情绪,不要抱着看孩子笑话的心态。
有的父母在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时,内心抱着看孩子笑话的心态:不听我的,对吧?那你自己去,遭罪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种心态除了让孩子吃亏后增加羞愧的心态,更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态,还会伤害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地位和威信。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让孩子感知到被爱与接纳。
Professor点评:
爱,是有表达技巧和表达方法的。
因为担心孩子,而不断用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对孩子说教,只会让自己变成“唠叨妈妈”和“强权爸爸”。
父母不妨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体会,他才能感受到父母话里的真正道理,从而认可你、信任你、认真听你的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