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读懂真实的乡土中国 | 13本关于乡土中国的经典作品
从这里读懂真实的乡土中国
文 | 潘雪娇
从大学时候开始,我的关注点开始投向乡土中国。听大学老师上课时分析有关乡土中国的新闻事件,班内的同学除了参与讨论与分析外,还因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同情、愤恨、高兴、激动等不同的心情。
大学毕业以后,工作在基层一线,每天面对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面对出现的各种基层问题、面对不同诉求的基层百姓,乡土中国这张网才真正向我张开,我努力爬行其中,时刻饱满热情与激情,尽自己所能站好基层这个岗。心情有高兴、有失落;有动力,有无奈;有希望,有失望,深感基层的酸甜苦辣。
受大学时专业的熏陶和毕业后工作的影响,我除了通过实践感知乡土中国的方方面面,也通过书本感知不同地区乡土中国的现状。
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虽然不在农村工作,却时刻关注着乡土中国的现状与未来,用他们的足迹走遍部分农村广袤大地、用他们的视角记录农民的贫穷、无奈、挣扎与幸福、用他们的心声告白基层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善方面的希望与失望、用他们的笔墨分析裂变中的乡村中国。
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农村的窗口,让我们深刻了解不同地区乡土中国的真实现状、深刻感知这个熟人社会的乡土中国不管我们是否情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慢慢地裂变。
阅读他们的作品,让我这个基层工作者,既感同身受、又心生悲悯,既有小小幸运,又深感责任重大;既找到了观察乡土中国的新视角,又深感自己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想把自己看过的这些书籍介绍给大家,这些书籍大部分是社会学作品,都是关于乡土中国的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到真实的乡土中国。我相信,每一个真切关注乡土中国的人士,都会喜欢他们。
费孝通著作的《乡土中国》,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全面展现了农村基层社会的面貌。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对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详尽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结构关系。
费孝通、张之毅共同著作的《云南三村》,是两人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云南内陆农村所做的调查报告,将当时的农村社会生活、如农作活动、土地利用、家庭消费等情况一目了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从自己的童年时代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时刻体现着浓浓的亲情。
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作者在书写自己的村庄,始终离不开人和蓄,他笔下的村庄触摸到了村庄最最细小的变化与发生的事情,在他的文字中也能找到我们自己的村庄、找到自己村庄里发生的事情。作者既是一个农民,又是一个作家,他描写的村庄因而显得真实而逼真。
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将近62万字,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的实证考察著作。记录了正在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社会,涉及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后的农民与土地、与市场、与血缘人情网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现状;涉及到农村、农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书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均是中国农村在转型期间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
季栋梁的《上庄记》,讲述的是一个扶贫干部到上庄村(西北的一个村庄)一年驻村的经历,把农村的现状、地貌、风俗等描写的形象逼真;把农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愿望、心理活动等描写的生动到位;把留守儿童的活泼、聪明、愿望等描写的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当代当代农民生活的真实图景。
梁鸿的《出梁庄记》,主要记述走出梁庄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一个村庄里的人遍布一个国家,迁徙、离散、悲欢离合,深刻再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让人疼痛,让人反思。
阎海军的《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从农村婚姻、社会秩序、基层政治、迁徙、土地等方面分析乡土中国的裂变过程。
肖亚洲,清华的一位大三学生,利用三个寒暑假走访晋西农村,写了《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虽然反映的只是当下我国一个相当局部的地域--晋西吕梁山区石楼县的农村状况,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看到了“三农”问题各方面的复杂场景、看到生活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人们的挣扎、奋斗与艰辛、看到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农村政策、发展地方经历、努力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与无奈。
《西部招妻》是马宏杰的一篇纪实性的文章,他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一个农村残疾男子,几次远赴宁夏,和煮多女子一一相亲,并先后四次娶亲的过程,从而揭露农村家庭贫困子女对于婚姻的渴望心理、成家的艰难过程。
曾维康的《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亲的口述史》,采访不同身份的乡民,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新问题、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时代变迁过程中中国基层村民的真实生活和奋斗历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涵。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无法想象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依然贫困、信息依然闭塞、教育依然落后、素质依然较低、非正常的婚姻依然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没有深究。而一部部反映农村现实的作品,却告诉了我们答案。
对于很多人来说,故乡不管怎样落后与贫穷,依然值得眷恋。一个人活在世上,飘摇一生,为了寻找生活的幸福而奔波,终了,难免回望故乡,或者落叶归根。乡情、乡恋、乡愁,正是乡土中国的精神所在。
似乎所有乡土中国的农民,基本都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的奉献。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的农民一样,贫穷、勤劳、忍耐,可悲可敬。
离开者不懂坚守者的苦,坚守者不懂离开者的愁。这是有关城市化的悖论。
我们大部分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们的家乡或者我们工作的乡村或许没有书中描写的这些农村落后,但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农村会不同程度地呈现,深究背后的原因也会一样。
和书中的农村地方相比、和书中的农民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当地的农村最少基础设施较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较高、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措施相对全覆盖。愿我们能够珍惜、愿我们可以好好守住乡土。
愿我们可以:既要关注城市,也要关注农村;既要阅读书籍,又要参加实践;既要享受城市生活,又要走入田间地头。
通过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视角、透过沉甸甸的书籍,看到真实的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