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全域旅游发展与共享房车产业融合愿景

(本文系贾康先生2018年12月7日在全域旅游与房车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到会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企业界人士,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交流。按原来的约定,我就“全域旅游发展与共享房车产业融合愿景”这个题目,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一些基本看法,来和各位做交流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想从三个层次谈谈自己的认识。第一个层次要说一下我怎么样看待全域旅游的发展。第二个层次,要讲一下我所理解的全域旅游发展和房车旅游模式它们天然的契合。第三个层次,要简单勾画一下怎么样看待旅游产业和房车产业的结合中的共享房车概念。

下面先就第一个层次,汇报一下自己的基本看法。我的认识集中到一点,是全域旅游的发展,正是体现着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消费升级。从理论的基本认识上来看,人的需要是从生存开始的,人存在于世界上,首先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跟着要有温饱,还要有小康,还要有向上的不断的升级的发展和享受的需求。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消灭贫困的过程中,不仅越来越多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生存权利方面遇到的一些挑战性问题,而且更多的是进而实现了温饱,又在实现越来越普遍的小康,现在正在接近于2020年全面小康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目标,而往后还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还要有中国的老百姓、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生活质量提高所伴随着的生活享受,要有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中的娱乐,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精神愉悦,还有文化这个概念之下,文化的浸润所必然形成的人民群众的多样化诉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互动,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带有美好的特征。这样的一种向上不断升级的发展中,就包括着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属于行的“旅游”概念。

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旅游是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生活中的发展和享受这方面,不可或缺的带有明显消费升级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消费升级的典型表征,就是中国的旅游业从一开始大家只知道有特别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一些旅游点为目的地,扩展到越来越丰富的旅游方面可选择的多种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网络,而现在,旅游又不断地有升级的表现,早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所关注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产业,在实际生活中又对应到信息化、全球化。我们在考虑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时候,也早已经超越了把人的不同地点的变换归因于各种源于生计考虑的迁徙,实际上一定是以这种出行活动来寻求愉悦体验的消费。说到旅游,就决不是我为了到某个地方谋职,去解决自己的生计,不得已要改变自己所居住、所工作的那个地点。旅游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是要享受生活,这才能称得上是旅游。当然,也有些综合的情况,比如现在有些人讲的商务旅游——一方面是带有公干性质的,要完成一些业务活动,另外一方面,结合着这个公干,可以更丰富的形态,结合着沿途自己的一些生活体验,也结合着对于各个不同区域的市场调查、市场拓展,扩大人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的娱乐和欢聚活动,来寻找商业机会,等等。这都是我们现在旅游概念下已经涉及到的一些升级。

最近这些年,我们虽然不否定在中国社会存在着由于收入差距扩大,以及一部分地区若干关系民生事项的处理不当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社会上现在人们议论的某些消费降级问题,但是整个中国社会,我认为消费升级仍然是主流,其中就包括旅游消费的升级。顺便说一下,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参加过新华社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内部研讨会,专门讨论怎么认识现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消费降级”。有些局部的消费降级的现象,我认为不能否定,虽然有的同志说没有消费降级,我认为不能说得这么绝对。我们得承认,中国社会中收入分配有差距扩大的特征,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时候,弱势群体这方面有一部分人可能会碰到不得不做消费的降级这种窘境、这种不良状态。又可简而举例言之,一个家庭,如果突然碰到家庭成员里出现一个癌症病人,那么《我不是药神》里面体现的那种情况,是不是消费降级呢?全家人想方设法凑钱,要不惜工本地给他治病,那其他的很多消费活动,就得降级,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情况。另外,有一些局部的事情处理不当——咱们讨论的时候不妨说得直率一点儿,比如环保,方向正确,但是在北方到了冬季,说要实施环保的时候,有运动式的办法,在农村区域,把原来烧煤的那些锅炉,也包括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生火做饭取暖的煤球炉、蜂窝煤炉,统统取缔,取缔以后就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清洁能源的及时供应来跟上,天寒地冻的情况下,百姓取暖都成了问题,结果逼得环保部发紧急通知,凡是没有能力把清洁的天然气、液化气接续供应到位的这些区域和地方,要赶快恢复人家烧煤球炉或者蜂窝煤炉,这是一种情况——人家挨冻,你说是不是消费降级?另外一种情况,虽然能得到供气这种新的清洁能源的供给,但是成本很高:我的一个学生举了个例子,在河北,他的家庭原来过一个冬天用煤做燃料,整个成本可能也就一两千块钱,改成烧气以后,一个冬天五千多块钱,他们又不得不取暖。那你说这种家庭是不是碰到了消费降级的问题?所增加的三千多块钱的成本,要靠节衣缩食使其他的消费降级,才能过得了日子。这种事情我们要正视矛盾,不能否定。但在主流来看,我们得说,中国的宏观形势是GDP仍然以每年在6.5%以上的这个速度增长,已经有了前面连续三年的6.7-6.9%的增长平台,这些年居民的收入,无论城乡,都是和GDP大致同步的——老百姓的收入在增长,总体来说,百姓消费方面的主流仍然是升级。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期而至、很多人预期不好的情况下,最近一段时间看,消费有向下调整的迹象,但仍然不能认为在中国整个社会出现了消费降级。下一阶段如果我们处理得好,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仍然可以支撑后续的有效消费。在这个方面,贸易摩擦升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可低估,但也不可夸张。现在一般的估计,经济下行是不应该超过一个年度中GDP的一个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处理得好,原来6.8—6.9%这个增长速度回调到6%左右(如处理得好是6%以上),我们也应该力求通过扩大内需,做好自己的事情去争取较好前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所说的为什么中国社会仍然应该认为消费升级是主流,是从这些年的基本的宏观数据来判断,从未来可能性的前景来做前瞻,仍然应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心。我们有效投资的空间还相当可观、可用、可贵,中国从中心区域到农村区域大量的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些重点增长极工程,我们未来一二十年和几十年内会陆续从事的建设项目,是做不完的。以有效投资支撑着经济,带出老百姓收入提高,预期能够稳定,那么能够在稳定预期的同时争取经济向好过程中有活力释放,所支撑出来的消费,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接着就要说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在中国总体而言人民群众收入上升、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它实际上是现在已经在概念上替代原来旅游概念的一种值得肯定的新概念。全域旅游针对的,就是原来我们理解的旅游,主要是以特定的、个别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出行活动与旅游方式。过去大家都知道,有世界第八奇迹之称的兵马俑叫响了,那咱们就去西安;你到了首都北京,那就是去特别数得着的那几个地方,颐和园、八达岭、故宫等等。而现在呢,这个全域旅游,更强调的是一个区域,通盘考虑(这个区域可大可小),既然老百姓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出行,他们是把自己可选择的各个旅游目的地串在一起来考虑的。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乃至全世界也好,都可以形成一个全域概念。这个全域旅游的具体形式,我觉得从前面最初级的某个旅游目的地,上升到黄金旅游路线一条龙,再升级到现在的目标区域这里面一个网状连接的集群化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了通盘的旅游考虑。而且,这里面又会结合上现在老百姓收入上升以后的自驾游。自驾游的特点是什么?在享受生活这方面更能够符合百姓自己的偏好。自己和朋友、和家人开着车出去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这跟你参加一个旅游团跟着导游坐一个中巴大巴那个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当然是升级。比如咱们驾车顺着大运河走,我想在哪儿停就停下来,看看风景,拍拍照片,大家在那儿席地而坐野餐,随便你选择,这样的一种消费升级,咱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全域”它的具体边界,其实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设定的。

比如我们现在在河源,整个河源区域可以看作一个全域。据说可看之处非常多。我是第一次到河源来,这次没机会,争取以后有机会再来看看。久已慕名的,是说河源有非常漂亮的湖区,还有其他若干景点。广东如何?广东就更丰富了,广东可看的地方太多了,如说到全中国,厚厚的一本旅游指南,也只能是说到一些重点了,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个全域。再到了世界上,有人说他有生之年的愿望,是游遍五大洲,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全域?显然这都是不同概念下的全域旅游。

在这种全域旅游的概念之下,我们的供给侧需要什么呢?显然就是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要以多方面的硬件、软件来做出条件建设和改进,这种条件的支持,可以使老百姓消费升级的全域旅游,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具有可行性,是越来越符合在生活质量提高这方面我们所说的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以“以人为本”的立场,给社会成员提供越来越带有现代化特征的和旅游相关的有效供给体系。这种有效供给将体现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上,但又伴随着我们必须抓住的改革——就是使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优化这样一个“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中,必须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公权体系和公民、我们整个资源配置机制里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这些必须处理好的关系。这是我所谈的第一个层面的认识:我们要顺应消费升级,来理解全域旅游,它是经济社会里需求方作为原生动力对于供给方提出的客观的要求,而供给侧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提供的服务,要回应需求方的这种要求,使中国社会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不断的化解而造福大众,助益于我们所寻求的现代化这样一个社会进步。

第二个层面,我谈一下全域旅游发展与房车旅游模式为什么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全域旅游,是在整个区域中按照旅游主体的偏好,带有明显的需要便捷变换具体地点方位与滞留时间的可选择性——这个可选择要落实起来,它应该有使用户满意的那个便捷性。在这样一个与全域旅游中用户体验的升级直接相关的概念之下,房车的旅游就马上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我前面已经说到自驾游,如果把自驾游和房车旅游做个区分的话,房车旅游带来的就是一个特定的家庭、或者亲密的朋友搭伙一个共享的房车,作为聚居的载体——“自驾”可以是一个人(我知道有些人一个人就出去自驾游了,我还看过自驾者专门写的书籍,讲开车走了大半个中国的丰富体验)——但是说到房车旅游,我们无法设想一个人开着房车出去,一定是驾车者和他的亲友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利用这个房车的形式,来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

这样的一个房车旅游概念,形成了一个供给侧现在十分有吸引力的模式,就是中国这些家庭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一家人共享生活质量,一起按照自己设计的这个旅游线路与意图,以驾驶房车出游于全域的形式来得到用户体验。这种房车旅游,如果讲它的发端,我的体会就是早有西方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做过一年访问学者,那时我就注意到美国的房车,在旅游业里已经成了很普遍的一种公众选择。美国的房车无论是自己买,还是去租,驾车者上路以后(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的智能手机与网络),在自己沿途事先就可以知道政府设有的某些信息中心,他可以在每一个路段上找到信息中心,得到尽可能充分的相关旅游信息,在选择自己大致的路线过程中,就根据这些信息做一些微调或者形成一些他们自己偏好上特定的选择。这些美国社会里的房车的出行,所得到的服务,当时很直观看到的,就是在一些基本的旅游路线沿线,有标志非常鲜明的房车宿营地,在那些宿营地里,很便捷地在停车位上可以接电接水,附近也有一些商业上的配套。比如咱们可以称为小卖部的商店,也有那种自助售货机。反正你想到的生活上的一些便利条件,已尽可能都给你配上了。美国的房车旅游,当然还会配上其他一些服务,比如出现车辆故障以后的救援,政府设立的特定情况下的求助电话(那时手机不普遍,去每个地点隔多远便有一个固定电话,特定情况下可以用来和外界联系),等等。我那时印象就很深刻。

好几十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中国,咱们得承认,中国与美国当年已经达到的房车旅游的水平相比,仍然差一大截,我们对这得承认。不要只说现在中国于全球是经济总量老二了,中国的发展一片繁荣景象,你得承认,在很多具体的维度上考察下来,我们跟人家的差距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中国的发展潜力由这个角度观察,又是非常可观的,可以说中国的房车旅游方兴未艾。我们在座的企业界的朋友,已经立志于在这方面抓住机遇来开拓市场,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它显然对应着的,也就是和全域旅游带动的消费升级天然契合的一个发展中的旅游新模式。这个新模式的吸引力,也来自于中国社会自古就特别看重的亲情、友情,还有亲子关系。很多的家长愿意带着自己的未成年子女,通过房车旅游的形式让孩子开阔眼界,一家人也其乐融融。甚至更理想的,上有老、下有小,一起一家五六个人,可以进一辆房车一起出去享受生活。这是天然地和全域旅游契合的一个新的旅游模式。

最后一个层次,我要谈一下我怎么理解在旅游产业和房车产业的结合或者融合中,看共享房车的概念。这个“共享房车”概念,更是一个前沿概念,我也认为这个前沿概念非常值得探讨。我很钦佩我们的企业家,在中国房车发展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一下瞄准到把房车旅游和共享房车这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空间。我理解,现在我们的时代背景是“信息化”,这个概念之下又有了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以及它们所支持的已经有了前沿概念的“共享经济”。这个共享经济,是说原来一些经济活动中,张三用了某些资源李四就不能用的这个排它性,前所未有地被消化掉了,变成了同样的一份资源,可以在特定的信息支持之下,有优化组合的共享。我们过去就知道,有旅游这方面的“分时度假”的酒店,这是比较初级的一种共享方式——这些作为硬件存在的酒店,通过一定的市场运作,有些人出钱来购买它,在这方面不光是自己可以便捷得到种种优惠的每年按自己心愿到那个酒店享受度假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成为这样一个投资的方式:我出一笔钱,可以由自己得到事先锁定的优惠条件来到这个酒店度假,而我不去的时候,可以在整个信息网络里分享给其他多少多少个主体。这样整个形成的投资回报,使自己作为出资人算总账不光是有消费,可能在消费的旁边,又产生了对他来说有些情况下还相当可观的投资收益,而整个社会在一起,是把有限的资源做了更充分的运用。这种分时度假酒店已经有了共享的特点。

到了现在讲的共享房车,显然是值得在具体的营商模式方面进一步探讨的。我也请教了企业界的朋友,得到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一个以“分时租赁”为代表的新模式。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然仅仅是一种假设情境:这个房车的购买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无论是30万也好,50万也好,这辆车我们可以借鉴现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特定模式——是出资方不一定是一个人、一家人,可以是多家一起,甚至可以众筹,车的使用在有信息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又可以是分时的,分时使用以及对应市场的租赁,便把很丰富的可能性,满足相关各个主体的多样化选择的一种有效供给,组合成一个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使资源充分利用。在这个共享的所谓分时租赁的房车模式里,没有排它性,是信息支撑下来的大家共赢,共同受益。这个新的境界,就非常值得我们来重视和在中国进一步寻求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当然我们承认,现在如有一个好的构想、创意,后面跟着的是必须还得进一步细化它的可行模式,还要通盘考虑思路构架这里面大量的一些要领,和设计上必须处理好的细节,还得做一些不可回避的区域性的实验,或者某些企业捷足先登这样的试错。

在这方面,我觉得有几个要素要提到:一个是要有信任感,这样一个房车的共享,怎么样形成相关各方面的信任?区块链的特点,现在所说的就是去中心化之下的充分信任,是不是有可能把区块链的技术对接到我们未来共享房车的事业发展之上?另外一个,显然它必须有鲜明的利益共同体的特征,使大家在这里寻求共赢。第三,应该是便捷的,即很方便的,大家不能觉得这个事情太麻烦,只好算了,我不做了——不能给人形成这种不便捷的困扰。当然,总体来说,这个机制的创新,在实践检验中,要实现可持续的共赢,这是我们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潮流中,从具体的这样一个全域旅游概念到房车、到共享房车,有了思路与切入点之后,我们要纳入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升级发展的具体方案,形成创新努力的一系列着力点。

这些很不成熟的想法,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个交流,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领衔出版《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新供给:创新发展,攻坚突破》、《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0)

相关推荐